投资人不去AI大会,因为看懂了,然后呢?
这一年,在资本的催化下,成为独角兽的进程越来越短了,尽管也会担忧回报时间会不会很长;医疗和金融,一个迎着二级市场的利好,一个随时提防一纸监管,但都确如投资人所说,拿钱到手软;关于云和端的争论还在继续,只是从“谁更有用”转向了“谁先赚钱”。
在新芽NewSeed梳理的2016获融资的AI公司,2017再获融资的52个案例中,企业服务、医疗和金融位列前茅。其中企业服务大多基于大数据算法,为企业客户提升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医疗领域里医学影像无疑是热点,被认为是AI在医疗领域最先落地的环节;金融因其自身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在保险、风控、征信等领域多点开花。
没错,和过去一年大多数投资人在公开场合声称的那样,AI在企服、医疗和金融领域融资笔数最多。在AI应用层面,数据还反映出哪些走势?上述三个领域在2018年是否还能持续火热?
从2016年机构“干逛不花钱”,到2017年豪掷千金,AI迎来它的最好时刻。
在2017年共计183起B轮前AI融资事件中,企业服务、医疗、金融位列应用层前三,而这三个领域在过去一年,也经历了技术和场景的演变。
1. 挤出水分的AI+企服
在企业服务领域,泡沫是从云计算、大数据到AI,依次转移的。在2017年初,收到最多的报道需求来自大数据公司,且创始人都表达过未来的AI规划。同样,也正是由于历经了云计算、大数据到AI,这些创业公司已经积累起一批稳定的企业客户。而对于投资人而言,在还未看透AI与其他领域结合的前景时,企业服务无疑是最稳妥的选择。
这种思路也体现在企业服务的融资笔数走势上。2017年第一季度,企服占季度总融资笔数最高,为27.59%;第二季度跌至13.59%,尽管笔数上依旧领先,但已被医疗、金融、工具迎头赶上;随后的下半年,企服则保持在20%出头的相对稳定状态。
这说明过去一年中,一方面资本对于AI应用领域的认知有了极大拓展,另一方面AI+企服也在向着更为细分、成熟的方向发展。简单地在BP上把SaaS改成AI已经忽悠不了投资人,他们会问你头部客户、定制化和细分场景上的效能提升率。
2. 主任去哪儿的AI+医疗
一组数据显示出AI+医疗的火热。据清科私募通数据统计,2017年AI+医疗行业融资总额超过17亿人民币,各AI+医疗公司落地的医疗机构加起来超过1000家。
“医疗AI领域最热的是影像,在所有的影像方向里面,可能最热门的是肺结节。”依图医疗副总裁郑永升说。
同济医院单月影像检查就达10万多人次,其中CT检查的4万多人次中,三分之一做的是肺结节病变的检查。而随着阿里健康联合万里云医学影像中心发布医疗AI系统DoctorYou,腾讯公司首个应用在医学领域的AI产品“觅影”推出(二者最初都强调肺结节病变筛查的准确率),更是将医疗影像在过去一年推向顶峰。
除了医疗影像,虚拟助理、药物挖掘、手术临床等均有创业公司发力。如果说AI+企服的创业公司是由一批算法工程师或程序员领衔,由深厚医学背景的创始人带队是AI+医疗创企的最核心竞争力之一。
于是过去一年我们看到,投资人天天找各科主任聊天,疯狂吸收医学知识;创始人天天找各科主任发论文,拓展医院客户。主任成了大忙人。
3. 猥琐发育的AI+金融
李开复认为,智慧金融是AI目前最被看好的落地领域。他在《人工智能》一书中提到:因为金融行业可以说是全球大数据积累最好的行业,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本来就是基于大规模数据开展的,这些行业很早就开始了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并极度重视数据本市的规范化、数据采集的自动化、数据存储的集中化、数据共享的平台化。
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更骇人听闻:到2050年,金融行业人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程度接近70%!这意味着,我们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金融机构流传出来的咸湿段子。
“被失业”并不是这个行业面对AI最主要的焦虑,而是如果不拼命AI化,就面临“被掉队”的境地。于是,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平安等传统金融巨头纷纷涉足FinAI,创业公司也扎堆在智能投顾、理财等领域。但是,经历过P2P监管的互联网金融,从FinTech转变为FinAI的过程中,显得迫切又小心翼翼。一边发展,一边呼唤监管成为AI+金融创业公司的日常。
“国内政策风险大,但有很多结构化数据,如果能找到真实需求,未来将是机遇。”
戈壁创投管理合伙人徐晨说。但对于其中一个发展方向,他表示并不看好:“有一类AI创业要特别小心。金融或BI(商业智能)的某些业务,都是很简单的低级劳动力在做,有AI在取代这种人工。这类创业门槛低,容易切入,但毛利、核心竞争力更低。他们短期来钱快,但长期很难维持竞争力。比起算法/技术,销售/行业定制能力才是这种AI创业的核心。
如果过去一年,是初创公司在上述行业领域百花齐放的好时代,2018年想获得融资恐怕没那么容易。尤其当早期就获得上亿融资的头部公司进入B轮,各垂直领域都将进入到强者恒强的阶段。
未来一年AI初创公司还有哪些机会?新芽NewSeed总结了近两个月来与投资机构的采访,要想顺利融资,以下两个领域值得关注。
1. 新零售:巨头买买买,机构追追追,创企大利好
弗一开年,媒体上便充斥着巨头在线下买买买的消息。
1月29日先传出腾讯拟以1.875亿元增资永辉超市的消息,接着就看到万达拉个微信群,获得腾讯、苏宁、京东、融创340亿元大红包。阿里则早已完成其线下布局,收购或入股银泰、高鑫零售、三江购物、新华都、华联超市等线下入口。巨头如此手笔,让人不禁揣测2018将是新零售的决战之年。
而跑马圈地之后,如何将各自麾下的传统零售转变为新零售?“新零售最终是个效率的问题,非常个性化的体验如何精准的服务到愿意为这个体验付出溢价的人,非常个性化的极致体验怎么在复制中不走样,这方面AI其实会是的新零售的核心能力。”百度风投刘维说。
和刘维持有相似看法的还有云启资本毛丞宇、洪泰基金盛希泰、麦星投资崔文立等,他们均认为,新零售将通过数据和AI技术,融合线上线下所有场景,以达到提升消费体验和商家运营效率。
目前,已有部分AI初创公司专注于新零售技术解决方案,如门店管理系统,物流、供应链技术的升级改造也有所覆盖。
未来一年还有哪些方向被投资人看好?磐霖资本李宇辉总结了两大方向:一是AI技术应用对产业链的创新引领及技术改造方向;二是数据或物联技术驱动的产品及服务升级方向。“我们看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增强运营效率及满足个性化需求、提升消费体验的技术创新应用企业。”
2. 智能汽车:造车路漫漫,上路或可见,跟对老司机
正当阿里和腾讯在新零售打得火热,百度的无人车队已经在CES上跑了一圈。无人驾驶这个曾经只有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感兴趣的领域,在过去一年涌入了新势力车企、传统车厂、零部件供应商等一众玩家。
于是,我们看到,2017年无人驾驶领域巨头与创业者混战,但这场战争在今年将走入尾声。无人驾驶卡车公司图森未来CEO陈默认为,无人驾驶创业的窗口期马上要关闭。“如果2018年底还没组建起一支50人以上的队伍,无论从资金、人才还是技术积累而言,基本就很难跟第一梯队竞争了。”
那么,接下来的机会在哪儿?“车厂已经在迎头赶上,不少车厂都有很大的团队做自动驾驶,所以今年看到越来越多的创业项目都是主打某个细分领域。”上汽硅谷资本负责人齐蕾表示。整体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的窗口期或许即将关闭,但在实现从智能驾驶到无人驾驶的过程中,细分领域仍存在诸多机会。
一方面,随着政策对无人驾驶的鼓励和包容,上路可期,这将催动智能驾驶和无人驾驶行业进入加速发展期。工信部发布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支撑驾驶辅助和低级别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体系;去年年底,北京首条自动驾驶测试路也宣布落地亦庄。
另一方面,细分领域的初创公司将逐渐加深与行业内的头部玩家的合作,被收并购的几率也越来越大。
“中国可能比美国更早实现无人驾驶”,李开复认为。2018年或许就是这关键一年。
不是科学家出身,没有产业背景,创业者就踏不上AI的浪潮吗?当然不,有些创业者已经领取了AI的福利。
报道AI的垂直媒体首当其冲。就在1月29日,AI垂直媒体机器之心宣布完成A轮融资,而2017年,这家媒体已经两获融资。
少儿编程也在去年下半年莫名火爆。成人AI培训课已经供不应求,编程当然也要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