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都上天了,中国创业者:我们曾放弃大海,不会再放弃星辰

特斯拉都上天了,中国创业者:我们曾放弃大海,不会再放弃星辰

2018-02-07 14:55francoise 新芽记者
SpaceX 的猎鹰重型火箭上天了。我们曾放弃大海,这次不会放弃星辰。

几个小时之前,SpaceX的猎鹰重型火箭发射成功了。

这是人类历史上推力最大的重型火箭,载着马斯克的跑车——特斯拉Roadster飞往了火星轨道。如果不出意外,它将在此飘荡10亿年,成为人类镶嵌在太空的一颗钻石。

对此,马斯克很有信心:“我们撞上火星的几率很小很小”。

这个消息无疑给创业者打了一剂强心针:人们一度以为,航天梦在2011年已搁浅。各国削减开支,发射资源紧俏。但如今,民营公司接过大旗,“大航天时代”拉开序幕。

国内一位创业者说过:我们的祖先放弃了大海,难道如今,我们还要把星辰拱手让人吗?

猎鹰重型火箭上天,意味着什么?

猎鹰重型火箭上天,对SpaceX和全世界意味着什么?我们采访了国内领先的两家公司:蓝舰空间LandSpace和零壹空间OneSpace

蓝舰空间的张昌武表示:诚然,马斯克已成为全世界“商用火箭的一个符号”。但这次发射,无论型号研制还是迭代理念,其实还是按早先定下的路线前进。

这次发射的看点在于,原来Falcon 91个芯级,这次变成3个并联,对分离技术提出很大挑战。原来人们一直讨论,“SpaceX是不是推翻了中国所说的‘系统工程’?”但SpaceX这次还是系统工程的成功:无论是各系统配合,还是质量控制,它要协调的规模都比Falcon 9大得多。

此外,“液体燃料+可回收”也是一大看点。目前只有SpaceX能真正做到火箭回收,因此还没有能客观衡量火箭回收的经济价值的标准。但长久看来,火箭回收一定是趋势

目前火箭回收有三种做法:像SpaceX一样垂直降落、中国国家队的降落伞路线,和利用尾翼等实现空天往返。

火箭回收一旦成立,可实现+可回收+经济性得到验证,变化将是革命性的:搭载物从卫星拓展到地对地的货物,甚至人本身。洲际载人运输将成为十分现实的服务。事实上,SpaceX就提出过,要搭建从东京到纽约的数小时载人往返航线。

这次发射的Roadster,车内驾驶座就有一套航天服,正是SpaceX一直在测试的版本。人类重回宇宙也许指日可待。

此外,零壹空间则更关注SpaceX的地面试验阶段:传统认为必须开展的若干地面试验,SpaceX都用仿真计算完成。虽然风险较高,但成功发射后也印证了之前的计算结果,对火箭研制带来新的冲击。

政策利好,分工明确,民营火箭赶上“最好的时代”

近几年,中国政策对民营航天的规划正逐渐清晰起来。

中国从2014年起,开始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中国卫星商用发射、应用领域。同年11月,国务院发60号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遥感卫星。

20165月,发改委发文,将“商业航天产品发展工程”列为重点工程,范围扩大到商业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生产线。

同年11月,国务院发布《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对比5年前,对民间资本、民营企业的角色有了清晰定位。其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入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

民营火箭实际开创了一种新的应用可能。蓝舰空间LandSpace解释道:国家队发射火箭,主要还服务于国家战略任务。而民营火箭会聚焦于商业发射需求和应用场景,两者会有分工。

除了客户不同,民营火箭还在效率上发挥自己的优势。零壹空间OneSpace曾表示:以往国家队发火箭,各部门在地面上会做大量的检测,“如果上天出了事,没人说得清是不是自己责任,因此地面上尽量检测全套。”但商业化后,成本与收益匹配到同一主体,企业自己就能判断哪些不用做,哪些开支可以节省。

此外,相比国企,民营企业有更大的动力去改进技术。“比如中控计算机,国家队很多是基于386改造的,因为它的数据积累非常多,不能再稳定了。”但商业公司却有动力整合更先进的芯片,将计算机重量缩减到几十公斤。“节省下来的每一点重量都是钱啊。”

国内两家领跑,还有90后在追赶

耕耘数年后,国内有三家民营火箭公司,在融资跑在了前列:零壹空间、翎客航天和蓝箭空间。

零壹空间OneSpace以“固体主推发动机+液体姿规控发动机”实现卫星发射。其搭载的第一颗卫星预计今年6月上天。

除了卫星发射,创始人舒畅表示,零壹空间的特色还有“高超运输”业务:把实验飞行器挂载在火箭外,发射升空,全程测量气动等参数。“商业卫星发射领域,SpaceX已经做出品牌,高超运输上,我们希望有类似的影响力。”

舒畅说过,从固体发动机入手,是基于“非常现实的商业化考量”。他本人是金融+航天的双料背景,曾是联想控股最年轻的投资VP之一,选用固体发动机因为技术条件更成熟。

蓝箭空间LandSpace则从一开始就主推“液体发动机”,其液氧甲烷发动机将研制完毕,并于今年第二或第三季度执行发射任务。创始人张昌武表示,其团队的水平和完整度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包括液体发动机和火箭总体设计两个团队。

在团队上,创始人张昌武也是金融出身。其联合创始人在中国有40年的航天发射积累,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则在欧洲航天局ESA工作17年,熟悉国外市场和技术。

对比头两家可以发现,“金融+航空航天”背景似乎是头部团队的标配。民营火箭需要极其深厚的技术背景,而金融创始人则能有效与资本沟通,改变“谁都看不懂,本人即天使”的弊病。

翎客航天LinkSpace则发射直上直下的探空火箭,有效载荷为数十公斤。其火箭会将仪器送到到几十到几百公里的高空,进行数分钟科学观测,即完成全部使命。与前两家相比,它并不需要完成入轨、释放卫星等复杂动作。

翎客航天的创始人为90后少年胡振宇,并因此备受争议。其团队的背景多为航天爱好者、发烧友,非常需要成果,证明自己能与另两家肩并肩。

*本文为新芽NewSeed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新芽NewSeed(微信公众号ID:pelink)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新芽NewSeed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