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让你买房你不信,10年前让你炒股你不信,5年前让你开淘宝你不信,2年前你看着疯抢比特币的大妈,发出嘲讽的冷笑。那些年,眼睁睁地看着隔壁村二狗和铁蛋开上了百万豪车,在二环内买了第二套房,而你却与一次次的“暴富”机会擦肩而过,多年过去,不甘心的你仍然执着地寻找着致富的答案。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古往今来,人们对财富的痴迷从未停歇。百度“暴富”二字,那些一夜暴富的故事最是受人青睐;头条与知乎上,关于“做什么项目能最快拿到资金”“如何快速赚钱发财”总是亘古不变的热门问题。
但事实是,我们早已远离了那个能够一夜暴富的时代。
下海潮
那些年,“钱”还很值钱。但只要敢闯敢拼,敢作敢为,财富总会给人以优待。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共和国迎来第一次知识分子下海经商浪潮,当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
那时候的人们主要靠三种方式赚钱,一种是利用国内外价格差异来贩运。比如说那时候苏联的工业品价格低,而生活用品价格高,国内与之相反,“倒爷们”弄几箱国内的牙膏毛巾就能在苏联换无数手表机床。第二种是从事服务业。80年代前期中国几乎没有非国营的服务业,但是需求却极大,属于进入就能赚钱的状况。很多人在巷口摊煎饼都能暴富,所以那时候才有“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一说。第三种是开办民企或者辞职为民企打工,但是这一种非常需要勇气。不过乘着改革开放之风,在这样的“风口”之上捞钱,回馈也相当大。
例如那让人忘不掉的1984年。它被称为中国改革的“小高潮年”,也被称为“中国现代公司元年”和“中国企业家元年”:海尔、万科、联想、四通、科龙、健力宝均创建于这一年;
“小平南巡”以及经济特区的示范效应,吸引了一大批先知先觉者纷纷下海改写人生,这一年,柳传志在在中关村的一间传达室里创办公司,李经纬推出“东方魔水”,南存辉和同学胡成中投入5万元创办求精开关厂,张瑞敏开始改造青岛日用电器厂,刚刚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李东生则在一个简陋的农机仓库开辟了自己的工厂……
“恭喜发财”成了人们见面常挂在嘴边的祝福语,空气里淌满了躁动和激情。
到了1992年,大批官员和知识分子投身私营工商界,社会精英也纷纷下海,代表人物如潘石屹、冯仑、俞敏洪等,被称作92派。
炒房热
多少年来,常听到因股致贫的故事,却很少听到因房致贫的故事。
1987年,中国地产才正式进入商业化阶段。第二年,中国首个房地产泡沫在南海出现,那时流传着一句“要挣钱,到南海;要发财,炒楼花”的俗语。
1993年,由于海南房价已经被炒到非理智状态,首个房地产调控政策加急出台,随后导致海南房地产泡沫直接破裂,全国房产价格纷纷大跌,房地产市场一片狼藉。
2001年8月18日,第一个温州购房团浩浩荡荡开赴上海,三天买走了100多套房子,5000多万元现金砸向上海楼市。同时,另一支购房团开赴杭州。随后几年,约2000亿元温州的资金投向各地房地产,其中北京、上海两地集中了1000亿元。
十多年之后,“炒房团”因“国十条”重令、限购令等等原因,炒房团“团灭”。但炒房“散客”依然活着。
这群炒房客周旋于政府、开发商、购房者之间,哄抬房价之后、买房的人却一年磨一剑地还贷,被高位房价套死。
这些炒房客们,有的与开发商合作,以对象楼盘20-30%套数购房,用很低折扣购房,进入预售之后交房之前通过“退房”再销售交给真正的买房者;有的“杠杆炒房客”在楼市不限购且房价上涨的前提下买一套房,然后去银行抵押,套出来的钱再买一套,租金抵月供,房价上涨。房价升值到预期卖掉第一套继续抵押买房,以此循环;有的在限购的情况下,假结婚、代持等……
从炒股热到炒房热,而后期间还先后上演了炒金热、大宗商品热、比特币热,甚至连大蒜、藏獒、盐巴、君子兰、黑蚂蚁都被炒过。从不缺乏投机者的中国历史上,似乎什么都可以炒。而这一系列的现象背后,实际上也反映出当下“民间资金多,投资渠道少”的重要特征。
回头看去,似乎只有炒房和炒股一直在持续。但是不同的是,炒股受伤的还是炒股者,而炒房受伤的却是“不知所以”的旁观群众。
当下比特币的大涨,引得人们趋之若鹜,纷纷挖矿、囤币。企业也不愿意错过这一风口,不仅百度、迅雷、网易、腾讯,甚至保健品脑白金都入局区块链。人们对于暴富的幻想似乎仍然沉醉在当年的梦里。
其实,我们早已过了那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代。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准、人均收入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比起当年物质生活匮乏,提升空间大的时代,现在的“暴富机遇”显得十分有限。除了“炒”之外,那些曾让人们认为可以暴富的行当,都有着脱离正轨的商业逻辑。
微商,带传销性质的买卖
例如前些年像牛皮癣一样占领朋友圈的微商。这些微商团体多以女性为主,多是闲赋在家的家庭主妇或时间充裕的在校学生,她们多以“自立自强”“信任消费”为标杆。朋友圈里除开产品广告,更多的是炫富、熬信任型心灵鸡汤、强调独立、展示收款截图等。讲述一个可以复制的屌丝逆袭神话所花费的精力,远远大于产品买卖。她们通过耀眼的财富、奢侈的生活,包裹上创业的外衣,散发出金光闪闪的感召力,以此吸引下一层“下家”。
朋友圈的生意开始变异成一个“招代理”的故事,不断扩充代理队伍,成为微商生态的核心。
在微商的体系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家没有风险,因为都是先打款后发货,卖不出去上家也已经赚到钱了。生态链最底层的代理,拿货价最高,也承担了货品卖不出去的全部风险。当代理A发展了B,B再发展了C,相当于货物从A转移到了C,货物都集中在了C手里。在这个系统中,A,B,C每个人都在不停地招“接盘侠”,当产品崩盘时,所有人都成了压货仔。只有不停地发展更多的下家,才能更快地将手上的货出掉,赚取差价。
币圈,据说是你想象不到的致富捷径
在最近福布斯发布的首个数字货币领域富豪榜上,一个中国创业者登上第三的宝座。赵长鹏,币安创始人,身家估值11-20亿美元,而这个造富过程,仅仅半年。
赵长鹏说自己“从来不炒币,没时间,也不太懂。我一般是收到法币时,就一次性全部买成比特币。然后需要消费时,就卖一个币。基本保持银行里有几千元人民币就好了,不会超过一万的。”这意味着,他永远满仓比特币,对了,为了All-in炒币,他还卖掉了自己在上海的房子。
这波造富的本是程序员,由于太过诱人,成了无数人眼中跨越社会阶级的新捷径,入场者不乏知名投资机构。人人都想成为“巴比特”,一时间各大区块链讲座、论坛人气爆棚(只想偷偷问一句区块链专家,你都暴富了还做付费直播赚外快吗?),观众听得认真:不懂就抓紧学,千万不能再错过;老玩家看着他们:瞧这波韭菜。
如果赶在数字货币的好时光2015-2016年,你或许努力还来得及,随着2017中国明令禁止比特币交易,韩国、美国、俄罗斯、印度等过纷纷封杀数字货币,比特币随之一路下跌,甚至短短24小时内,就曾暴跌50%,创下近3年的记录。
数字货币并非发源于我国,但却在我国交易量急速上升,一度占据全球数字货币交易额的三分之一。说到底,大多数入场者无非是高喊着“比特币信仰”,实则信仰暴富罢了。
撒币吸引“撒币”
由王思聪牵头掀起的2018年第一风口“直播答题”之所以会成为点响2018年的第一声鞭炮,正是基于人们如潮涌般的投机心理。这场“财富狂欢”犹如戳中了平台、大佬、用户共同的G点,不仅一周之内多家直播平台接连上线直播答题板块,跟直播毫无关系的淘宝等也生怕错过这2018年第一桶金,急匆匆地上线直播答题“点题成金”。周鸿祎、王思聪、张一鸣、奉佑生纷纷砸钱。这场烧钱大战火热空前,服务器崩溃成了家家的常态。
平台和大佬为了争抢大把的流量一掷千金,而用户们正沉醉在暴富的幻想里,乐不思蜀。只要垂钓者让众多鱼儿看到一只鱼吃得满嘴流油,所有的鱼都会失去理智一样地去咬钩。就像《百万赢家》获得103万的女大学生,还未毕业就成百万女富豪,这会对旁观者产生多大的心理效应?是啊,答对几个问题,就能轻轻松松获得上百万,实现了一小波财富自由,哪还用累死累活地工作?
空手套白狼,仍是当下人们痴迷的暴富梦。抓准了人们的投机心理的商业模式,先不管成不成立,都能吸引来巨大的流量。
人们沉迷于投机倒把,一心寻找着不付出时间和对等的努力就能致富的答案,正是“游戏设定者”愿意看到的。你每天守着各平台直播答题的时间,像对待改变命运的机会一样,专注地对待每一场问答,你给好友们散着邀请码,上淘宝搜索作弊外挂,看着终于到手的45块奖金,你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这真的有意义吗?
有人说,直播答题可以学习知识。
真正的学习与工作,无不是要通过一步一坑的脚印去落实,说到底,直播答题无非一场游戏而已。
退一万步说,如果你真的靠投机倒把实现一夜暴富。你这一生还是否会愿意卷起裤脚,脚踏实地去耕种自己的人生?
暴富的方法论只要投出一点小小的星光,人们就会像水一样涌向海洋。而他们却不管,是否会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