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横空出世,然而,这部同时在口碑和票房上取得空前成功的超级英雄电影却没有入围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学院因此备受批评和质疑。为了避免再次陷入类似的尴尬处境,学院在次年宣布最佳影片提名最多增加到10部。
十年后,华纳的 DC 宇宙里的蝙蝠侠和超人面对迪士尼漫威宇宙群英高潮迭起的攻势节节败退。
十年来在奥斯卡上始终颗粒无收的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甚至预测漫威的《黑豹》(Black Panther)将获得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让人艳羡的是,依靠着《黑豹》、《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寻梦环游记》(Coco)及《雷神3:诸神黄昏》(Thor: Ragnarok)等影片的卖座,迪士尼在2018年仅仅用了52天就实现了累计票房10亿美元的壮举。
其中,漫威宇宙电影贡献了超过一半以上的票房,超级英雄类型片俨然成为当代好莱坞最成功成熟的类型片。
在多元化潮流正席卷美国的这个时代,黑人电影的大放异彩不仅成为当代好莱坞产业中最无法被人忽视的趋势之一,亦不自觉地成为整个时代平权浪潮中最引人注目的那朵浪花。
浪往何处去,浪花并不知晓。
只是大潮退却时,往往是浪花凋零最早。
1
黑豹扮演者查德维克·博斯曼 Matt Kennedy/Marvel Studios/Disney, via Associated Press
尽管早在1966年,“黑豹”这一角色才首次在《神奇四侠》中露面,尽管在1992年的时候,《黑豹》就曾经被提上制作日程,但是直到漫威宇宙逐渐成型,将这个美国主流漫画史上第一个非裔超级英雄搬上大银幕的计划才正式付诸实践。
在黑豹形象问世整整半个世纪后,真人黑豹才第一次出现在了《美国队长3》(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里,而其扮演者查德维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在2014年才敲定。
作为漫威宇宙的第18部电影,黑人创作者在这部以黑人超级英雄为主角的作品中有着极重的份量,瑞恩·库格勒(Ryan Coogler)不仅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同时还是联合编剧,而《黑豹》的主要角色也无一例外地是黑人。
2017的 NBA 总决赛第四场时,漫威在预告片之前率先放出了电影海报,然而,Twitter 用户却对这款海报颇多诟病,对其持正面和负面态度的不相上下。之后,随着预先计划好的宣传浪潮一波接一波地袭来,这部拥有着漫威历史上非续集电影最庞大宣传预算的电影开始爆发出越来越惊人的能量。
漫威和迪士尼也早早注意到中国票房市场的巨大潜力,不仅在中国七个城市举办了瓦坎达展出和 Cosplay,同时还特别释出了面向中国观众的预告片,甚至还和微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合作。
一切有条不紊地按照迪士尼和漫威的规划进行着。早在公映前,ACM 院线预售数据就显示出《黑豹》的成绩远超此前的任何漫威电影,IMAX 负责人在电影上映四天前表示该片的 IMAX 预售超过所有漫威作品。
最终,《黑豹》首周票房达到了惊人的2.91亿美元,和《美女与野兽》成为美国电影首周票房前10名中仅有的两部非续集作品。同时,这部超级英雄电影还轻而易举地打破了2015年的《冲出康普顿》(Straight Outta Compton)创造的2.14亿美元全球票房记录,成为史上黑人导演和黑人主演的最卖座电影。
让人惊讶的,不止在于《黑豹》自上映以来连续四周成为北美票房冠军,事实上,按照这部电影目前的票房走势,它将成为美国市场票房最高的超级英雄电影。
仅仅上映26天,《黑豹》的全球票房就突破了10亿美元,这使得它成为历史第33部票房超过10亿美元的电影,而在迪士尼的10亿美元电影俱乐部中,它成为了第16个玩家,于漫威宇宙而言,《黑豹》是其第五部10亿美元级作品。
如果说《黑豹》的成功验证了黑人电影在商业上巨大潜力和价值的话,那么去年的《逃出绝命镇》(Get Out)则从另一个维度体现了黑人电影的可能性。
它不仅在奥斯卡出人意料地击败《三块广告牌》(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拿下了最佳原创剧本,同时,它又是2017年好莱坞投资回报最高的电影——成本仅有区区450万美元,最终斩获了超过2.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其回报率高达630%。
与《黑豹》异曲同工的是,《逃出绝命镇》的编导乔丹·皮尔(Jordan Peele)及男主角也是黑人。
事实上,皮尔直言不讳地表示,这部电影最初就是为了反击美国要成为后种族主义(post-racial)的看法而制作的,于是,在后者的故事里,黑人的身体成为被白人羡慕并妄图夺走的宝物,白人形象彻底沦为反面角色。这正好和瓦坎达在《黑豹》中成为一个不被外界所知的只为黑人拥有的高科技现代化国家形成了微妙的对应。
MPAA 将每月去影院一次以上的观众定义为“电影观众”,数据显示,自2012以来,非裔美国人中的影院观众上涨了27%,而与此构成强烈反差的是,白人观众中的观众群体却在同期下降了21%。
从某种角度而言,美国的电影市场正发生着微妙而隐秘的变化。
2
数据显示,大约37%的《黑豹》观众是非裔美国人,而一般电影的该比例只有15%左右。女性观众在《黑豹》首周观看者中的比重为45%,尽管低于一般电影女性观众比例,但是考虑到超级英雄题材电影的男性观众比例往往高达62%,我们就能意识到,《黑豹》对观众的吸引力究竟有多大了。
《逃出绝命镇》的数据与之相似,数据显示,这部电影首映前三天的观众中,男女各占一半,而39%的观众都是非裔美国人,白人则占了35%。
报告指出,自2011年到2015年,有色人种在电影中担当主要角色的比例从10.5%上升到16.7%之后逐渐回落到13.6%。2013尤其值得注意,在这一年,上述比重甚至攀升到了16.7%,黑人电影在这一年也大放异彩,《纽约时报》甚至评价是年乃“黑人电影开天辟地一年”。
少数族群演员在电影阵容中的比重变化趋势 来源:2017 Hollywood Diversity Report
但是,以少数族群演员在电影中的比重来看的话,在这五年间,除了31%到50%的群体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之外,其他均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样的曲线实际上意味着,少数族裔群体在电影中往往被排除在主要角色人选之外,而更多地充当吸引增加作品多样性吸引观众的功能性点缀。
这一状况在少数族裔在导演编剧群体中的比重构成更加鲜明突出地反应出来。少数族裔导演从2011年的12.2%上升到17.8%的顶峰后,其比例便不断下滑到只有10.1%,而编剧到了2015年的比重更是只有5.3%——这个数字较之女性编剧在行业中的比重更低。
从投资回报角度来看黑人电影,少数族裔参演程度直接影响了回报率。自2011年到2015年这五年的电影市场数据来看,少数族裔参演程度越高,则电影的回报率越低(不过,2014年是个例外)——当然,这个结论是参演程度最低21%、最高30%两个分界点之间。
不过,也有数据表明,当一部电影少数族裔演员参与度超过51%的时候,这样的作品的回报率往往不到2,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少数族裔演员在市场号召力上的弱势。
少数族裔演员在电影中的比重往往与电影票房的关系 来源:2017 Hollywood Diversity Report
可以看出来,从2011年到2015年的五年里,少数族裔参与的电影票房最后都出现了下滑,而这种趋势往往随着少数族裔参演比重加大而愈发明显,而参演比重在21%到30%的电影又往往是票房表现相对最好的,在2011年其票房中位数超过1.6亿美元,但是到了2015年却只有1.05亿美元。
以2015年的数据来看,这一年好莱坞共产出了168部电影。少数族裔演员参与度在31%以下的作品达到128部,其中,参与度在11%到20%的电影票房中位数为9850万美元,而21%到30%的票房中位数为1.05亿美元。
但是少数族裔演员的参与度增加到31%~40%、41%~50%及50%以上三个区间时,不仅电影的数量锐减,而且电影票房也出现了剧烈的滑落。好莱坞制片厂在2015年共推出了12部少数族裔演员占了一半阵容的电影,其票房中位数仅有3530万美元。
3
2015年的少数族裔演员参与度与票房之间的关系 来源:2016 Theatrical Market Statistics Report
演员参与度和观众族裔之间的关系有着极强的关联。
在少数族裔演员参与度不到10%的电影的观众群体中,白人观众的比重高达59.6%,而黑人和拉丁裔观众的比重分别只有11.2%和16%,随着少数族裔演员参与度的增加,白人观众占比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当非白人演员在一部电影阵容中超过一半时,白人观众的比重则暴跌到不到43%,黑人观众的比重则暴增到30%以上。
少数族裔演员参与度越高,越能吸引到少数族裔观众走进电影院。参与度一旦达到21%~30%时,包括黑人、拉丁裔及亚裔观众在整个观众中的比重就上升到了46.9%,而达到41%到50%时,少数族裔观众的比重则超过了白人。
数据显示,整个少数族裔群体在美国人口中的比重为38.4%,截至2016年黑人在美国中的比重为13.3%,而拉丁裔族裔的比重为17.8%。
对于好莱坞工业来说,如果一部电影中的少数族裔演员参与度超过50%,则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当少数族裔演员参与度保持在21%~30%之间时,却能获得一个平衡,一方面,这时候,电影的票房中位数是最高的,另一方面,这样的阵容配置能相对全面地吸引各个族裔群体观众。
少数族群演员在电影阵容中的比重变化和电影票房之间的关系 来源:2018 Hollywood Diversity Report
但是市场仅仅用了一年,就让票房走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2015年,票房中位数最高(1.05亿美元)的是少数族裔演员参与度在21%到30%的电影,到了2016年,票房中位数剧增至接近1.8亿美元。
最大的颠覆在于,少数族裔演员参与度高的电影的商业价值逐渐被证明。
在31%到40%区间时,2015年的票房中位数急遽下滑到只有只有6870万美元,可是一年后,参与度在这一区间的电影票房中位数竟然高达1.25亿美元。即使在41%到50%及少数族裔占据一半以上演员的两个区间里,票房中位数也较之2015年出现了大幅增长,分别达到8840万和5500万美元。
反而是参与度低于20%的电影票房中位数出现了惨烈的滑落,2015年参与度在11%到20%的电影中位数票房高达9850万美元,而到了2016年,这一数字只有3760万美元。
各个族裔在总人口、电影院观众及售票收入中的比重 来源:2016 Theatrical Market Statistics Report
MPAA的报告指出,2016年全美票房最高的前5部电影各个族裔观众平均比重为52%(白人)、15%(黑人)、21%(拉丁裔)及7%(亚裔)。
其中,黑人观众占比最高的是《奇幻森林》(The Jungle Book)和《美国队长3》,后者同时还是当年的全球票房冠军。
不要忘了,恰是在这部电影里,黑豹第一次粉墨登场。
此时,距离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赢下大选还有半年时间而已。
4
各个族群人口的变化趋势 来源:《华盛顿邮报》
数据显示,白人在美国人口中的比重已经从1980年的79.6%下降到2016年的61.3%。从1999年到2014年,白人婴儿的出生率下滑79%左右,美国白人在2014年时的中位数年龄为43岁,较2004年增加4岁,而65岁以上的白人在白人总人口中的比重则从十年前的15%上升到18%。
美国人口普查局预测,白人人口在2030年到2040年将出现负增长,到了2050年,白人在美国人口中的比重将降至一半以下。
各个族裔的此消彼长,最深刻鲜明地体现在了党派竞选上。
前任总统民主党人奥巴马在两届选举中依靠着非裔美国人和拉丁裔的支持最终赢得胜利,而在2016年的总统大选中,特朗普赢得了57%的白人选票,希拉里则收获了74%的非白人选票。
自2012年大选到2016年竞选的4年时间里,可投票人口增长了5%超过2.25亿,其中,白人为1.56亿,黑人及拉丁裔分别为2740万及2730万人,但是,白人投票人口的增长率仅有2%,而黑人和拉丁裔人口的增长率则为6%及17%,在2016年的大选中,包括黑人、拉丁裔及亚裔等在内的少数族裔投票人在2.25亿可投票人中的比重历史上第一次超过1/3。
就在2016年大选前,讲述黑人说唱乐团 N.W.A 故事的《冲出康普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聚焦于黑人文化和现实的传记片引起了全美黑人观众的强烈共鸣,不仅成为《逃出绝命镇》之前黑人导演执导的国内票房最高的电影,同时也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高的音乐传记片。
黑人电影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获得了黑人观众的拥护。而这恰恰又是黑人在美国社会中角色和身份认同最复杂的时代。
自五十年代兴起延绵至今以“黒命贵”(Black Lives Matter)为战斗号角吹响争取黑人权利的平权运动深刻地改变了美国,黑人参与美国政治的力度和深度越来越大,但在现实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矛盾的冲突加剧下,向来为美国人骄傲的种族大熔炉如今却将白人和黑人之间的对立渲染得更加激烈。
种族问题在美国变得日益严峻而紧迫 来源:皮尤
在奥巴马上台时,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不管是黑人还是白人群体,他们都并未将种族主义视作一个大问题,然而,到现在,种族之间的隔阂和分裂已经成为当代美国社会里最无法忽视最危险的现实。
更为严重的是,分裂与对峙背后是深深的黑人群体对白人的不信任与失望。
在2016年,非拉丁裔白人家庭财富的中位数为17.1万美元,而黑人家庭仅仅只有它的十分之一。中等收入白人和黑人家庭的收入差距在十年间增长了,但是低收入白人和黑人家庭的差距却进一步扩大了。问题不止于此,数据显示,超过92%的黑人断定白人拥有自己没有的优势,68%的黑人认为白人受益极大。
在2012年奥巴马竞选连任时,黑人投票率在历史上首次超过了白人。然而,到了四年的大选,黑人投票率二十年来首次出现下滑,白人投票者率却恰好自2004年下滑以来首次回升。
不同世代白人群体投票支持共和党的概率变化趋势 来源:The Great Society, Reagan’s Revolution, and
Generations of Presidential Voting
Catalist 和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显示,千禧年世代的白人投票者普遍倾向于民主党,而这天然地将他们和黑人群体的立场价值观联系在了一起。
MPAA 的报告显示,18~39岁群体在美国人口中的比重为31%,购票比重则高达40%,他们正好是千禧年世代的典型;不难想见,他们对黑人电影自然是抱着开放甚或好感的心态。
黑人电影在最近几年在市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和千禧年世代的选择直接相关。
从某种角度而言,美国黑人在现实中遭遇的一切不公及自怨自艾,都通过好莱坞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洗脑机器以娱乐方式轻松地消解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