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PK滴滴,互联网进入“无边界时代”

美团PK滴滴,互联网进入“无边界时代”

在对抗中,各个巨头守住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巩固住自己的优势,最终可能形成一个个兼顾“衣食住用行”的巨大APP帝国,互联网竞争最终演变为寡头们的竞争。

我们总是特别容易给一些互联网公司打上标签,提到阿里、京东,最先想到的词是电商;提到美团,团购或者O2O是关键词;提到滴滴,我们想到了网约车或者出行;提到高德,我们会认为这就是地图应用。直到现在,我们还在用这些标签来区分这些平台。

从去年2月,美团打车在南京试点上线运行打车业务,到今年美团打车登陆上海,美团在正在跟滴滴的核心业务展开竞争。这已经超越了“团购”甚至是“O2O”的范畴,同样的,3月6日,滴滴在9个城市上线外卖业务,试图冲击美团的O2O业务,这同样也不是出行领域的范围。

美团与滴滴的直面竞争,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缩影,过去人为添加的那些所谓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互联网进入了真正的“无边界”时代。

忠诚度低——“无边界”的条件

这种无边界并不是竞争对手之间开放平台,用户账号互通,互相为各自做嫁衣,而是巨头们基于自己优势发展起来后,发现没有了那些条条框框,开始伸展自己的触角。这个过程基于自己的流量优势,延伸的领域往往是竞争对手护城河不宽、用户忠诚度较低的领域。

所以,当美团在脱离团购的边界后,首先想到的是酒店民宿,2015年,美团收购酷讯,开始布局酒店旅游,2017年,美团发布旅行品牌美团旅行。因为在酒店民宿中,用户没有固定的习惯,在哪里可以预订到更实惠的酒店,就会选择哪个APP,并不局限在携程。同样的,如今美团进入出行领域,是因为滴滴的崛起主要依赖补贴,与快的的烧钱大战结束后是与优步的烧钱大战,在大肆补贴之后,市场能够支撑的住的也只此一家。同样的模式也可以在美团中复制,而高德、百度也都可以做,只不过后两者的决策层面都有限制,无法做出太大的动作。

流量——“无边界”的基础

不得不说,无边界的玩法依然是互联网巨头们的游戏。流量依然是拓展边界的核心。

美团进入打车市场,是依托自身的流量入口,在这个基础上,美团拥有一定的用户优势,市场拓展的成本相对较低。这也是以租车起家的神州专车无法迅速威胁到滴滴的原因。同样,对于滴滴进入外卖领域流量也是重要的限制。滴滴的用户量不及美团,同样更无法匹及支付宝饿了么的流量,这样,滴滴想要拓展边界,只能依托比饿了么和美团外卖更高的优惠力度。

流量的基础换回的短期效果还是用户、流量,只有笼络住用户,让用户在平台上形成习惯,平台才又进一步溢价的机会,进一步控制商户的话语权。流量的竞争客观上造福了用户,市场竞争可以带来一定的优惠,格局越不稳定,优惠力度相对越大。但长期来看,用户依然是待宰的羔羊,只不过是先把用户养熟了。对商家来说,由于平台拥有极高的话语权,带来的结果很有可能是被迫二选一。也只有巩固住供应方,才能让用户在取舍中不是唯一导向。比如,在美团外卖、饿了么都有强制商家“二选一”的情形出现。

寡头?——“无边界”的困惑

在无边界的竞争过程中,互联网巨头不可避免地四处为敌,在各个领域都有可能产生竞争。在对抗中,各个巨头守住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巩固住自己的优势,最终可能形成一个个兼顾“衣食住用行”的巨大APP帝国,互联网竞争最终演变为寡头们的竞争。所以,我们看到,美团在互联网充斥着对手,滴滴是对手,携程是对手,饿了么是对手,如果未来拿下全金融牌照,支付宝也可能是对手。同样的,滴滴未来也可能做团购O2O,竞争对手可能将是顺丰+四通一达,可能将是做汽车金融的趣店。当一个巨头陷入四周都是对手的境地,也是成为孤家寡人的境地。一个封闭的生态,除非有着像苹果这样独特的壁垒,否则迟早会陷入困境。显然,无论是服务,还是模式,美团和滴滴的可替代性依然存在,如何从孤家寡人变得开放会是寡头们的真正困惑。

同时,巨头建立寡头竞争也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方面我们的生活,一个APP也许已经足够,但这并不是什么很美好的事情,当每个APP都充满了同质化的产品设计,每个互联网巨头都为你提供一个纷繁芜杂的窗口,在众多信息中,我们的效率在降低,我们的注意力也被不断地从一个窗口吸引到另一个窗口。在寡头们的封闭世界里,信息可能也会呈现孤岛的状态,我们并不知道“杀熟”何时出现,我们的信息再被以何种方式用于商业变现。

如果把互联网的过去几年比作春秋时期,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正在变成战国七雄时期,各家巨头都在建立属于自己的护城河,并不断正面竞争拓展疆域,未来应该看不到太多多样性的产品,取而代之则是巨头们没有边界地介入我们的生活。

*本文作者王金晓,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品途商业评论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