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之殇

“小三”之殇

2018-04-05 14:24大鱼 新芽记者
今天正值清明节,我们想专门聊聊“互联网小三之死”: 那些不甘心的第三名,最后都去哪儿了?

在中国,创业就像一场拳赛,被记住的只有最后两人。所有赌注和资本都被倾注在前两名身上,要么一统江山,要么被收购狠赚一笔。至于第三名,从来没人关心。

事实上,即便老大老二,也无不活在阴影下。昨天,摩拜被美团收购,王晓峰说:胳膊拧不过大腿,创业公司永远绕不开巨头。也许他还记得Uber被合并时的不甘。姚劲波也对摩拜和ofo投资人说过,你们要尊重下创业者的意思,也许,他们的梦想就是去敲钟呢?

今天正值清明节,我们想专门聊聊“互联网小三之死”: 那些不甘心的第三名,最后都去哪儿了?

共享单车:老大自己都卖了,“小三”复燃无望

近日,摩拜37亿美元卖身美团的消息一举震惊了整个互联网圈,也让原本焦灼的出行市场,再次躁动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距离2016年4月7日摩拜单车首次亮相仅仅才过去了两年。这两年,共享单车以火箭班的速度崛起为超级明星,而后是合并的冗长肥皂剧,再是融资困难卖给巨头。

在共享单车概念兴起和资本追逐下,2016年成为共享单车的成立大年。据统计,该年共涌现25家单车公司,并在未来一年内迅速增长为45家。

但是在这一行中,摩拜和ofo有着明显的先发优势,无论从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还是用户活跃度,他们都稳稳占据这市场大头,将其他玩家拉后不止一个身位。

为了争抢注意力、融资、用户,行业 “老三”的位置成了很多小玩家争夺的焦点。据此前的采访显示,小蓝单车一直称自己是仅次于摩拜与ofo的第三;哈罗单车则更微妙的惯称自己为“行业前三”;曾有黄金衣加身的酷骑也对外宣称自己是行业第三。

然而在这个行业中,“第三名”却似乎是个诅咒。 自2017年6月起,悟空单车、3Vbike、町町单车相继倒闭;小鸣、酷骑和小蓝则不断被爆出融资失败。地位上的“显赫”没能挽回他们在这场单车大战中的颓势,当他们还在为活下去而努力时,摩拜与ofo的用户夺战却已几近收尾。

单车行业寡头格局成型的速度,来的出乎意料的快。经历了共享单车“死亡潮”的大浪淘沙,二三梯队的玩家先后被冲刷一轮,元气大伤。此后,行业的关键词变成“收购”。先是蚂蚁金服重仓哈罗,接着是永安行收购小蓝。再加上如今美团的入局,国内共享单车市场开始呈现出投靠“阿里+滴滴”的ofo与背靠“腾讯+美团”的摩拜背后“阿里系”与“腾讯系”共存竞争的新格局。

网约车:“小四”揭竿而起,扶 “小三”重新上位

2015年国内大大小小的打车软件大约有40多款,在当时的市场中,滴滴、快的和Uber是这部商战大戏的主角,三方像是坐在牌桌上的对手,不断的向用户、司机进行一轮轮的跟进补贴。这场补贴大战后来演变成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大战,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

回忆起那时的网约车市场,仍足以让很多涉足其中的资本、平台感到不寒而栗。在这场补贴大战里,滴滴和快的各自烧掉了十几亿元人民币,Uber中国烧掉了20亿美元。这种旷日持久、巨额成本的补贴,让阿里和腾讯BABA都直呼可怕。好处是,补贴相当于清场,在行业老大老二的血雨腥风中,被清除出场的是那些融资能力不足的“老三们”。在打了近两年之后,这场仗最终以滴滴收购Uber中国、合体快的结束。小玩家神州租车在合并的第二天股票下跌了4.8%,工作群里热闹非凡,在被问询怎样面对最强对手的抱团时,他们无法回答。

此役后,滴滴的市场估值达到350亿美元,成为一家巨型的准上市的公司。占据90%以上的市场也让滴滴成为网约车市场唯一有分量的玩家。

在人们都以为滴滴垄断市场成为网约车大战的终局时,在2018新年伊始,新进者美团“揭竿而起”,正式登陆上海,并拿下杭州的运营资质,开始全国化布局。随后那些在2017年走得并不顺利的二三线网约车玩家们一时间群雄并起,仿佛在一个月内悉数活了过来。

除了美团之外,高德、携程等新进玩家也开始蚕食滴滴的市场,高德顺势推出顺风车,携程宣布拿到“网约车牌照”。而沉寂已久的老对手易到、首汽甚至嘀嗒也开始重现生机。这些从网约车补贴大战时代存活下来的中小玩家,在严苛的竞争中不断积攒力量,以期能够在未来夺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这个本以为已经结束的故事又开始了。

外卖领域:“双寡头”下的升级版“小三”

2008年,张旭豪在研究生宿舍创立 “饿了么”的时候,外卖市场还没有引起主流创业者的注意。直到2013年,在千团大战中占领高地的美团往这个领域拓展边界的时候,江湖上各大门派才反应过来,阿里推出了淘点点(后来的口碑外卖);百度孵化出百度外卖,高举“All in O2O”的大旗,众玩家开始入场。

那是用户数激增,外卖平台疯狂发展的一段时期。据此前报道,做众包配送的物流平台达达在2015年末推出了派乐趣,靠配送员发传单以及半价补贴,仅上线6周,订单就突破百万。这也是疯狂烧钱的一个时期,打开各个外卖app,二十元的单价绑定优惠后,用户可能只需付十元,此外平台还大笔补贴配送费。

张旭豪曾说,每个月的补贴成本大概在一个亿左右。在这样的烧钱大战中,派乐趣、零号线黯然退场,到家美食会卖身百胜中国,口碑外卖交代给饿了么。外卖行业进入饿了么、美团、百度三国鼎立时代。

然而,这种“稳定”的状态却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百度这艘巨艇朝着AI转舵,O2O的概念成为了明日黄花。在去年8月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之后,饿了么与美团外卖占据了超过90%的市场份额。

就在人们认为外卖市场会形成“双寡头”之时,随着阿里95亿美元全资收购饿了么的靴子落地,这场战斗由饿了么与美团的外卖比拼,升级为新美大与阿里系在外卖、团购等全线业务的比拼。

尽管滴滴放话要进军外卖,但此举复仇的意味更多,补贴战难以为继,短期的运营也无法打破现有格局。我们不难看出外卖之争已经谢幕,未来将是阿里与美团这一大一小两个巨头,在新的战场——新零售领域展开的生死搏杀。

死亡原因:老大老二能被BAT撮合,要“小三”何用?

从这几个行业的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些充满机会的细分领域,他们往往先是群雄逐鹿,后来在资本的驱动下,上演“多强烧钱”大战,最后逐渐演变成“两强对决”甚至“一家独霸”。比如美团点评合并后,新美大的在团购领域一家独大;滴滴在收购Uber中国,合体快的后在出行市场绝对垄断。而处于弱势的老三,最后的结果都是要么直接死掉,要么选择站队,并入老大、老二麾下。

著名硅谷投资人Peter Thiel在《从0到1》中曾说过:一个赛道中只有绝对的垄断者能获取高额利润,假如有两个及以上实力相差不大的竞争者,那最终所有的竞争者都无法赚到钱(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

从只有绝对领先的阿里在电商市场挣得盆满钵满,团购市场独美团幸存中我们似乎可以窥得一二,在垂直赛道内竞争,即使不挤死对手,最起码也得有一个实现绝对领先优势的胜出方,然后彼此才能制定都可以实现盈利的行业规则。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过去这几年似乎是互联网行业兼并的“蜜月期”,先是垂直领域在自身赛道的整合,如58同城和赶集、优酷和土豆、携程和去哪儿,包括此前的美团和大众点评、滴滴和Ube、快的。

如今,在跨赛道的合并案中,我们又能越来越多的发现BAT的影子。正如腾讯先投了滴滴和ofo,后面又撮合美团和摩拜。

这些互联网先入者们如今在多个领域是买了赛道又投资多个选手,思路在于通过选手间的激烈角逐,筛选出数一数二的,再通过让他们合并,收获整个行业。这才是真正的“以小博大”。

换句话说,遭殃的只是那些没被巨头看上的老三们,毕竟打架能插一脚,联姻却没法插足。遂,卒。

*本文为新芽NewSeed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新芽NewSeed(微信公众号ID:pelink)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新芽NewSeed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