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人民日报》发文称:从技术角度看,“全面禁止数字货币难以实现。”这一文章讨论了诸多细节,而非一刀切予以否定。有人认为这是监管松口的前兆。
具体来说,文章称,“各国更多着眼于交易中的底线监管与投资者保护,如反洗钱、市场操纵等。”文章肯定了货币电子化的冲击,并提到货币数字化或带来新的冲击。此外它强调,数字货币本身的“货币属性”并不突出,影响不再货币层面,而在金融市场与金融稳定层面。
最让币圈人士激动的莫过于这句,“虽然加密数字货币存在众多缺陷,但也是具有价值的实验,尤其是在超主权货币探索方面。”
在专业性方面,这篇文章比之前的社论深刻得多。文章认为,加密数字货币的挑战是“支付功能无法落地,只能退化为数字资产”。
这确实是技术党最关注的问题。在不久前的Deconomy大会上,BTC、BCH、ETC的创始人们就经过了激烈的辩论,讨论哪种技术路线才能帮助数字货币真正用于支付。可以说,历史上的诸多核心分歧:扩容还是隔离见证,小额支付还是大额支付,都是对“支付落地”这一目标的不同答案。
问题是,数字货币确实在技术上走到了瓶颈,无法顺利过渡到小额支付阶段。V神在辩论中发twitter称,“花钱要收你50美元的手续费,确实是事实上的失败。”“比起快速转账4亿美元的能力,我更关心快速转账40美金这种小额的能力。”
V神认为,自由的支付意味着,“普罗大众都可以从中获得金融自由。”一个不能用于小额支付的货币,在他眼中是缺乏魅力的。
何种技术路线能促成小额支付?这一问题的不同答案,即是今天LTC、BTC、BTH等的差异所在。可以说,人民日报把握这一“核心矛盾”十分精准。
但另一方面,数字货币是十分不适合监管的。如ETC上发行的ERC20代币,如果不在众筹阶段就跟踪账户,后续监管根本无从谈起。此外,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体系都迥异于法币,适用的经济规律也与技术强相关,不能简单照搬成熟的货币、财政政策。
可以认为,如果数字货币能被权威机构承认,存在于阳光之下,那么一种全新的、深入底层的、技术先进的监管措施是十分必要的。而目前,至少在技术方面,这种监管措施还毫无雏形。这从俄罗斯要求telegram“交出用户资料”这种原始方式,就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