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微软学会“谦卑”,它会变得更加“可怕”

当微软学会“谦卑”,它会变得更加“可怕”

提及为企业技术赋能,无论在全球还是中国市场,微软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时至今日,当数字化运营日趋成为商业基础设施,我相信,即便是最保守的企业管理者,也至少会对新技术怀有敬意——更多敏感于未来的企业,早已提前感知到数字化转型的势在必行,他们试图通过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工具,增进效率,迭代产品;在新技术的赋能下,更具野心者,甚至对改变商业模式和游戏规则跃跃欲试。

而这需要对新技术握有“解释权”的科技企业的加持,有人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跨向浪潮之巅,将迎来一个toB业务爆发的时代。

提及为企业技术赋能,无论在全球还是中国市场,微软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最近几年,这家巨头看起来正在完成一次轻盈蜕变,他们敞开大门,构建生态,从一家相对封闭的传统软件企业,拓展为一家提供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平台级商品的全方位赋能者。

这种蜕变,也体现在组织架构和角色切换上。近年来,你经常会听到他们部门重组的消息,譬如在微软大中华区,DX部门(Developer Experience)就已转型为CSE部门(Commercial Software Engineering),创新技术合作事业部。

业界内部应该知晓这次转型的意义:如果说DX更多是以“科技布道者”的身份深入人心,那么CSE部门则希望最大程度“渗透”进客户的数字转型过程中,其核心任务,是与不同行业的客户彼此陪伴,协同进化。

如今,距离这次转型已过去三个季度,近日我也探访了这个在微软内部被誉为“海军陆战队”的精英部门,让我们看看,面对数字浪潮,他们是如何与客户一起“抢滩登陆”的。

身份切换

很多人都知道,在以Windows和Office作为主要产品线的时代,或许是产品自身的高认知度和高复制性所致,过去DX部门的职责重在技术布道,布道方式就是与客户保有距离感的技术讲解,且以PPT为主,有人甚至戏谑,过去微软技术顾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PPT演讲高手,他们真的可以靠此说服客户接受微软产品。

在过去,这种自上而下的技术灌输,会让客户们毫不犹豫地买账。但随着微软致力于提供的技术从前端向后端迁移,对客户而言,接纳新技术需要更大的决策成本:一方面,技术的奔进速度永远快于客户的认知速度,你很难指望客户像看一张家用电器说明书一样,对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了如指掌。

另一方面,有些时候,客户对于云计算等底层服务的信任和接纳,往往意味着会影响到其产品和服务的体系架构,甚至组织结构的重建,这会让客户在决策时更为谨慎。

作为新技术的发起者,微软当然知道上述痛点,于是不难发现,尽管可以提供的技术更为先进,但转型后的CSE部门却更为谦卑,他们愿意花时间聆听不同行业客户的真实需求,让微软的技术和方案在不同场景落地,甚至将与客户碰撞出的想法,落实到一行行代码上去。

“我们团队更像是市场销售部和产品部中间的桥梁”,微软大中华区创新技术合作事业部总经理——“海军陆战队”的队长严飞解释道,“我们比市场销售部更具备工程团队特点,能够以工程团队特有的技术和工程能力帮市场销售团队解决客户的突出问题;另外相比于研发和产品团队,我们又更接地气,更了解一线客户的声音和需求,能够帮助他们提出新产品应用过程中具有的一些问题和潜在的改进机会。”

这支海军陆战队会与客户一起抢滩登陆,步骤大致分三阶段:第一阶段,通过频繁沟通了解客户需求(要知道,有些客户哪怕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拥抱新技术,却不知着力点在哪,甚至提不出明确需求)。第二阶段,共同编码,根据不同项目特质,微软以One-to-One,Multi-Hack和Open-Hack三种形式确定参与共同编码的客户数量,以Open-Hack为例,他们会请50到100家公司,设计一些在这个技术领域最常见的问题,在CSE的主导下大家一起完成在这个技术领域的技能跃升。第三阶段,将技术代码放在GitHub等平台发布,“我们现在大部分客户是垂直领域的行业客户,把一些具体案例成果陈列,可以分享给更多的行业伙伴。”严飞解释道。

事实上,在对严飞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陪伴”二字以高频次出现——在我看来,倘若有人追问“微软Azure跟其他云相比优势是什么”,CSE团队的技术陪伴就是一个。“在推动一个客户使用微软云平台时,我们从项目经理到技术专家会在不同的技术领域里协同作战,共同去帮助客户落地,甚至帮助客户连通微软的后台研发,解决落地微软技术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严飞笃定道。

要“领舞”不要“独舞”

对不同客户需求的量体裁衣,需要不同技术手段的充分加持。CSE团队主要关注“ABCDE”五个技术领域:A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B是Bigdata大数据;C是Compute Cloud Application云计算应用;D是Digital Interaction基于HoloLens的MR混合现实技术;E是Connecting Everything联结一切的IoT物联网技术。

相较于其他四项技术的聚光笼罩,至少在大众传播范畴,以MR混合现实为代表的Digital Interaction,是个易被忽视的领域,与此同时,相较于已被广为接受的VR和AR概念,MR的真正意涵,也往往被人误读。

嗯,资本和媒体喜欢追逐概念,却也成为概念的囚徒,而在真正深耕行业的人眼中,所谓AR和VR远非泾渭分明。举个例子,在微软的MR概念里,AR和VR其实置身于整个MR连续波谱的两端:AR更多是物理世界的场景,VR更多是数字世界的场景,MR则处在物理和数字世界的中间区域,按照不同行业客户的真实场景,做一定程度的“混合”,诞生不同的解决方案,事实上,从AR到VR之间的整个区间,都是微软MR平台关注的对象。

更值得一提的是,微软选择以生态构建者的身份置身其中。2015年初HoloLens震撼问世,发布之初令人惊呼未来已来,它在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用户之间搭建了一个信息回路,第一次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融为一体进行展示。

HoloLens在教育市场的同时,也基本划定了MR的硬件上限,但颇为难得的是,微软并未选择“独舞”,而是以“领舞”的姿态,将混合现实技术推广至整个生态企业:去年微软发布了全沉浸式混合现实头显,基于Windows Mixed Reality(Windows 混合现实)平台,与全球一系列OEM厂商展开广泛合作,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一同做大市场。

一个缩影

与此同时,微软也致力于与内容厂商展开合作,让更多应用突破2D屏幕的束缚。

譬如爱奇艺,在整个视频行业,爱奇艺一直是新技术的忠实拥趸,从Windows 8时代起,爱奇艺就已与微软一起探索未来视频的样子;随着Windows 10的推出和MR技术的崛起,爱奇艺也对这种探索怀有更大热忱,而在双方合作过程中,微软CSE团队也深度介入。

据微软内部透露,爱奇艺是第一批发布Windows10 VR应用的合作伙伴,因此没有太多先例可供参考,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在第一个版本发布前,CSE团队与爱奇艺技术团队在一起磨合了长达数月,“中间大量频繁的沟通,他们开发团队在上海,我们就会出差到上海和他们一块加班Coding到很晚,直到楼管开始轰人。在线上的微信讨论群,每天遇到的技术问题也都有深入讨论。”

身为CSE团队混合现实平台用户体验及技术顾问,刘昕羽在回忆这段历程时仍显得亢奋,作为“海军陆战队”的一员,不断闪烁的使命感,让她看起来就像是一项恢弘工程的亲历者。

爱奇艺的场景需求非常明确,CSE团队与他们的合作采取了一对一形式,“爱奇艺原来是基于移动端VR产品去做的,怎么样把它原来的产品往Win10MR平台上迁移,包括适配新的硬件,新的交互方式——比如微软有自己的语音输入系统,自己的游戏手柄和运动控制器,怎么样把它原来基于安卓的这套软件解决方案拓展到这个平台,是我们需要帮忙解决的”,刘昕羽回忆道,“其实我们跟大家是一块学,总部同事也来跟我们一块讨论,当时是帮助他们解决手柄适配问题,还有跟视频相关的API对接,时间还挺赶的,我们曾在一周不到的时间连续coding,那几天他们每天带着自己的手柄和头显,搬着特别大的主机天天往这边办公室运,走的时候再抱走。”

最终的结果令人欣喜,项目顺利推进,双方也结下了信任的果实,爱奇艺在发布第一个版本后,希望继续与CSE沟通2.0版本的更新,据悉新版本也将很快问世,在CSE团队的陪护下,相信这会是一次更大的惊喜,也会让爱奇艺在视频行业更具竞争力。

当然,收获CSE团队陪伴的客户还有许多,譬如在教育领域(最需要打破2D信息壁垒的领域之一)的煦象,这家联想投资的公司致力于开拓沉浸式的内容体验,基于Windows10和WMR头显打造了一整套拥有超高互动性的教学体验,在塑造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赋予了老师在虚拟环境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的能力。

与爱奇艺一对一形式不同,CSE与煦象的合作更像是一对多模式。煦象打造了一个VR教育平台,除了自己开发整套系统以外,也会与第三方团队在内容层面进行合作。除了帮助煦象做他们已有方案的迁移,CSE也会邀请第三方内容伙伴了解微软的MR技术,让更多开发者加入到煦象的平台、微软的平台。

从现在到未来,刘昕羽和整个CSE团队的冀望,是以混合现实硬件设备作为输出口,将自然语言识别和图像识别等AI技术融入到不同解决方案中,为教育,制造,医疗和零售等行业带来更具洞察力的人性化体验。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兵器库”里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储备,但与那些把新技术当做“锤子”,到处找“钉子”的秀技术式的团队不同,CSE更多是从客户视角还原最真实的需求,刘昕羽举了个例子,“我们并不觉得到了那个时间点,VR产品或者HoloLens能取代你原有的办公软件,我们更觉得它是你现代化办公拓展出的一个工具,为你带来原先不可实现的附加价值,而不是想着怎么客户或者合作伙伴原来的方案替换掉。我们希望基于大家对于微软这些新技术的了解,帮他判断什么样的技术对它最合适,可能有时一些第三方的工具对他最有利,我们也会把相应的建议给到他。”

嗯,整个采访下来,我个人的一个体会就是,在某种意义上,CSE团队的转型,其实更像是如今整个微软帝国的一个缩影:相比于过往的倔强乃至强势,它正在变得更加谦卑,开放,和自信——它学会了以最得体的方式,帮客户找到最合适的技术资源和解决方案,而这样的微软,或许才是最“可怕”的微软。

*本文作者李北辰,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新芽NewSeed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