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年将有望采用“刷脸”乘地铁?洗洗睡吧

北京今年将有望采用“刷脸”乘地铁?洗洗睡吧

2018-05-21 09:21雷锋网 合作伙伴
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指出,除了刷二维码进站,未来乘客还有望通过生物识别等方式进站乘车。

昨日,扫二维码坐地铁业务在北京试用20天后,正式投入使用。数据统计,有超过500万人次的乘客使用刷二维码进出站方式乘坐地铁。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指出,除了刷二维码进站,未来乘客还有望通过生物识别等方式进站乘车。此前,北京地铁相关负责人谈到争取在今年内北京地铁试点推出人脸识别系统。

人脸识别真的可以如此迅速地应用在地铁乘车中吗?笔者并不这么认为。

目前,人脸识别闸机在交通站点(机场、火车站)使用最多的便是安检通道1:1身份比对,乘客需要把身份证放置在读取器上,同时让自己的脸对准摄像头,从而让摄像头采集到的人脸图像与身份证里的照片进行比对,核验是否为同一个人。这类方案的整体技术实现难度较低,准确率可观。

但地铁站与上述提到的机场、火车站场景完全不同,后两项对人证进行核对是必须流程,而地铁站并不需要对乘客人证核对。

乘客通过闸机进站乘车,于地铁站方和乘客方而言,核心诉求是“支付体验”,讲究快速、方便,而非人脸核对。近期北上深等城市采用扫二维码乘车的初衷也更多为增加支付形式、提升支付过闸体验,尤其是对于使用单程卡的用户。

如果把人脸识别用于进站扣费乘车环节中,相对较为实际的使用形式可分三种(前提是身份证与支付工具绑定):

1.乘客拿出身份证放在闸机读取,闸机采集的乘客人脸图像比对身份证照片

优势:可适用于没有地铁卡和扫码App的单程乘客,正确率基本可以达到准确无误。

缺点:1:1识别的操作流程繁琐耗时。

2.不使用身份证,闸机采集乘客人脸,在人口库里进行比对

优势:流程相对简单。

缺点:人口库巨大,1:N的识别准确率明显下降,识别过程有一定的延时。

3.无需要用户配合,在行走过程中完成识别

优势:体验极佳。

缺点:人口库巨大,动态人脸识别准确率会大幅下跌。

假如采用2、3类方案,可将采集到的人脸在“市级常驻人口信息库+临时居住人口信息库”中进行比对,也可将人脸图像上传至省厅人脸云进行统一比对,然后对相似度最高的身份证所绑定的支付工具进行扣款。

但2、3方案在识别过程中,如果没有人工对人口库中的相似人脸列表进行最终筛选,机器错误率将非常高。而且刷脸通行与支付绑定,一旦第2、3项识别有误,则可能在其他用户的支付工具中扣费。

解决这一问题的两种常用方法为:

第一,在扣费前,让乘客在闸机上输入手机验证码来确认信息。

第二,采用无人零售店的形式:乘客在入站口使用App/小程序扫码,让系统事先获取进站乘客的信息。从而在最终的比对识别环节中,缩小比对身份库(即扫码者库),准确率可大幅提升。

但这两种缓慢的操作流程在拥挤繁忙的地铁站中使用显然不现实。

采用2、3方案,最为合适的方法则需乘客提前在轨道交通相关App端提前注册个人信息,在乘车时,闸机系统把采集到的人脸只跟注册库里的人脸进行比对。但随着注册人数的增多,准确比对的难度也会直线上升。

此外,第1项通过身份证读取和刷脸的方案,也显著增加了乘客操作成本和闸机机具改造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伪需求。(如果交通部门未来希望人证身份信息核对成为乘坐地铁的必备环节,这另说)

雷锋网了解到,除了北京外,也有消息称未来上海地铁闸机也将应用人脸识别技术。

据悉,上海的方案将由蚂蚁金服提供,工作人员称,他们的技术将快速检测、跟踪乘客人脸,完成乘客信息的识别。刷脸进站的前提是与支付宝绑定,最理想的状态是用户无感知,无需配合。他也谈到,刷脸进站在样机研制阶段,在具体场景上还需要算法的优化。尤其是如何保证多个人脸环境下的精准识别。

蚂蚁金服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他们开发的方案属于文章中谈到的第三种,在地铁站场景中实现动态人脸识别,进行无感支付与通行,其实现难度最大。

虽然目前一线城市的部分地铁站均已安装了动态人脸识别摄像头,但主要用于黑名单在逃犯识别,同时由人工对机器识别出的相似人脸排序进行筛选。而把人脸识别技术用于支付乘车,还为时尚早。

*本文作者王亚峰,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雷锋网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