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们的「消费升级」:狂欢在「对喷群」

杠精们的「消费升级」:狂欢在「对喷群」

间杂着愤怒或戏谑的微信群对骂,不止是在制造情绪垃圾。

半个小时,三百多条信息出现在冬梅加入的「腾讯头条对骂群」(后更名为「腾讯头条亲切问候群」)内。在比公司微信业务群里还要活跃的群里,主要内容却是支持腾讯和支持头条的人互骂、互喷、互怼,方式包括文字、语音、表情包等十八般武艺。

事实上,最近几天的互联网一直被这种奇怪的「对骂」狂欢包围。从 NBA 总决赛中,骑士队和勇士队的球迷们互相唾骂对方的球队、球员、球迷开始,这场以「骂人」为核心的活动从门户网站燃烧到微博评论,最终一路延伸到了微信,并最终诞生了「对骂群」这样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现象。

对骂群是干什么的?

冬梅看到了朋友圈晒出的对骂群截图,抱着吃瓜的心态,她让朋友拉她进了群;和冬梅不同,游戏爱好者大齐虽然也是被拉进对骂群的,但他至今不知道是谁拉他进的这个索尼任天堂对骂群;相比冬梅和大齐的旁观和被动,李祥则是主动加入星座互喷群,亲身参与了让人「讨厌」的星座对骂活动。

对骂群的类型远不止上面提到的几种,事实上它几乎囊括了所有可能存在差异或关联的大众喜好。包括传统的甜咸粽子对骂群、甜豆腐脑咸豆腐脑对骂群、麦当劳肯德基对骂群,也有一些此前看上去特别奇怪的对骂群,比如,鲁花金龙油对骂群,直男直女对骂群等等。

这些群的最主要的功能和任务就是「对骂」,骂的内容几乎无所顾忌。在网上流传最广的对骂群规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进群就是为了喷,劝架的请退群。被骂的受不了了请退群」。除此之外,对骂群还规定,不允许发淫秽图片和内容、不能上升到政治、不能辱骂国家,以及睡前必须停止对骂。

在经历一轮或者几轮对骂高潮后,对骂群往往也会演变成另一种奇怪的组织。冬梅所在的腾讯头条对骂群中,在经历过「上来就骂人」到「阻止别人要被骂」后,终于变成一个夹在腾讯、头条之间的资讯类平台的招聘群;大齐的游戏群则是在一个「喷友」询问关于赛达尔传说的攻略后,变成一个游戏攻略群;当然,更多的则是像李祥所在的群,在一轮轮对骂过后,陷入冷清或者被群主解散。

蠢与恶的情绪失控

来势汹汹的「对骂群」终于引起了微信的注意。今天下午,微信官方发布了《关于微信群聊内文明对话、理性表达的规范与建议》,规定「将根据用户投诉提交证据进行核实,如举报内容存在违规,将立即处理。」「对个人帐号,将会进行包括但不限于封停功能、限制登录处理;对微信群明确存在整体恶意的,将会实施限制群功能(封群)处理。」

有人认为微信太过较真,其实不然。李祥告诉极客公园,他加入互骂群的只是为了好玩,自己并没有参与骂战。大部分人或许像李祥这样只是图个好玩,但是对于那些心怀愤怒,或者道德素质没有那么高的人,这种「对骂群」的存在却给他们无限制的宣泄情绪提供了合理的理由——大家都在网上骂,那我骂上两句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然而,对那些怀着真实愤怒的人来说,谩骂或者纯粹情绪性的表达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难道喜欢吃甜粽子的人骂赢了喜欢吃咸粽子的人,吃咸粽子的人就会放弃吃咸粽子?对于那些抱着戏谑组建或加入对骂群的人来说,这种时间和情绪的消耗,甚至不如一顿快餐的营养价值高。

更为恶劣的是,这种充满恶意的谩骂,或者将互怼作为休闲方式的互联网浪潮或许很快就会消失,但它造成的影响却会一直弥留。因为这类「对骂群」已经将一种不应被赞成、被推崇的社交方式推到了主流的社交网络上,这已经对网络社交道德准则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很多人认为线上社交是虚拟的,而无需对此负责,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或许不需要对「互骂群」上纲上线,但也绝不应该鼓励这种谩骂和低技术含量的互怼。

*本文作者拉风的极客,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