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门”事件持续发酵,比亚迪(002594.SZ)股价一度连续下挫,跌幅约9%,市值蒸发近百亿。
因为给比亚迪做市场推广活动,30多家广告公司在三年间垫付了约11亿元,现在却发现比亚迪不认账,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由于涉事各方说法不一,事件一时之间成为“罗生门”。
无论事件真相到底如何,卷入其间的比亚迪已经在舆论中先输一城,除了股价下跌外,其内部管理问题也令人关注。外界好奇的是,这家市值已过千亿、2017年营收亦过千亿的新能源汽车龙头,为何在一笔营收1%的广告费用面前,即使自揭家丑,也要极力撇清关系?
将视线再拉远一点看,在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行业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今年一季度利润大幅下滑超过八成的比亚迪,是否遇到了麻烦?
内忧:“广告门”暴露了什么?
一起广告罗生门,无意间暴露了比亚迪的内部管理问题。
7月12日,比亚迪微信公众号发布一则《关于李娟等人冒用比亚迪名义开展相关业务的声明》,称广告商“提供试用及免费试用”,李娟冒用比亚迪员工身份进行对接,而比亚迪则是该“违法行为”的受害者,并对此“不知情”。
当日晚间,涉事广告商上海竞智广告发布一篇言辞激烈的文章进行驳斥,双方颇具戏剧性的冲突令事件关注度急速上涨。文中提到,竞智广告等服务商参与促成了比亚迪与阿森纳足球俱乐部的合作,比亚迪高管李巍到场签约,成为反驳比亚迪“不知情”的实锤。
次日,英超阿森纳足球俱乐部在官网发表声明,表示对此事不便评论。
在接连的舆论发酵下,比亚迪股价应声下跌。直至7月16日,比亚迪不得不再次发函,表示“愿意与相关公司保持积极沟通”,并“商讨合理的解决方案”。
尽管事件已经发酵多日,多个细节不断被披露,李娟身后的疑似主使人陈振宇也浮出水面。但无论是比亚迪还是涉嫌广告商,仍然各执一词。
一些被披露的细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比亚迪的内部管理问题。据腾讯《棱镜》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陈振宇告知李娟选一家公司入局,李娟答复的是雨鸿文化,次日比亚迪总部人员就传出消息,雨鸿已经进入了比亚迪的供应商体系。
一位曾任某央企采购部主任的知情人士告诉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一般来说,一家供应商要进入大企业的供应商库,要分三步:一是企业多个部门的考察,考察流程需要确认人和分管领导签字;二是公开招标,评标标准不公开,多家供应商公平竞争;三是考察合作成果,符合资格的供应商才能进入供应商库。
上述人士认为,按照目前已知的信息,比亚迪的供应商合作流程是非常不规范的。假如比亚迪内部知情,说明他们现在对提升销售或品牌影响力十分急迫;假如不知情,他们的舆情监控出了问题,市场部、法务部也脱不了干系。
比亚迪员工总数为22万人,相较一汽13万人、东风汽车12万人,体量可谓庞大。资深行业观察员史建对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表示,当年的“人海战术”、“店海战术”给比亚迪带来的,只是在劳动力成本低廉时期短暂的高速扩张,并非可持续的技术优势。为了减轻资产,比亚迪引入更多外部供应商,但当年留下的管理混乱和隐性规则盛行的后遗症依然存在。
现在看来,无论这场纷争结果如何,暴露出内部问题的比亚迪,已经难言胜利。
外患:多元化积弊如何破?
对现在的比亚迪而言,比内部管理问题更令人头疼的,可能是它正在遭遇的业绩阵痛。
数据显示,比亚迪近三年的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增速放缓,据公开数据,在2015年至2017年间,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量分别为5.9万辆、9.5万辆和11万辆,复合增长率为37%,不及52%的市场平均水平;这三年间,其在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占有率,从2015年的17.7%,增长一个百分点后,又回落到14.2%。
事实上,比亚迪还未坐热国内新能源车的霸主宝座,就已经有对手抢步上前。以北汽新能源为例,其销量在2016年增长近半,转亏为盈,到2017年又翻一番。近三年间,北汽新能源的复合增长率高达76%。从宁德时代等企业借力,北汽新能源绕开动力电池技术壁垒,着力发展纯电动车,占领了四分之一的国内纯电动车市场。
而比亚迪主要以插电式混合电动汽车攻占市场,虽然手握该领域60%的乘用车市场,但2017年的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销量仅占18 %,其余均为纯电动车。
史建向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分析,新能源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脱离对燃油的依赖,国内乘用车终究要进入全电动时代,混合电动技术只是个过渡。一方面,混动技术给比亚迪带来的市场正在持续萎缩,导致其新能源车业务增长放缓;此外,被忽视的传统燃油车业务也在不断下滑。因此,比亚迪营收一直在走下坡路。
另一方面,随着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调整,专注混合电动汽车的比亚迪获得的补贴减少。反映到盈利能力上,比亚迪的净利润连续下滑。2017年,其净利润已下滑近20%;到今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仅1.02亿,同比下滑83.09%。从比亚迪对此次“广告门”的反应来看,11亿费用绝非一个小数字。
为了应对市场变化,比亚迪也在做出调整。6月26日,比亚迪发布新一代唐,和上一代只有插电混动版不同,此次推出的10款车型中,燃油车和插电混动车各半。预计今年年底,比亚迪还会推出纯电动版唐。不过,近十年的战略积弊,也许短时间很难化解。
除了市场占有率下滑、利润增长放缓外,比亚迪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是多元化战略成效仍不明显。
除了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外,比亚迪还将触手伸向电池、手机、电脑等多个领域,其中已知盈利的,仅有手机部件组装和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其他业务均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培育阶段。
王传福曾寄予厚望的云轨业务,与其他培育期业务共计仅占总营收的0.05%。此前由于政府收紧轨道交通建设,云轨项目更是被叫停,投资超过百亿元的项目就这样没了下文,只能把布局重心转向海外。
而四处出击带来的重资本、多部门运作,也拉低了比亚迪的经营效率。根据2017年的数据估算,比亚迪的人均营收仅47万元(按营收1026亿元、22万人测算),是宁德时代136万元(按营收200亿元、14711人测算)的三分之一,是北汽新能源420万元(按147亿元、3500人测算)的十分之一。
分析人士认为,相比同行较低的人均营收,很可能导致人均收入降低,不可避免地,将比亚迪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进一步削减比亚迪的技术优势。
三个月前,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在股东大会上称:“随着唐二代推出、云轨业务和电池业务的发展,比亚迪有望进入全球五百强。”时至今日,比亚迪全球五百强的梦,到底是更清晰还是更遥远,也许只有王传福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