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三线城市居家带娃的宝妈,是怎样实现月入过万的?

一个三线城市居家带娃的宝妈,是怎样实现月入过万的?

2018-09-11 20:00谢蕊蔓 新芽记者
继无人零售之后,创业者和资本终于又盼来一个“风口”。宝妈们的生意,越来越忙了。

刚毕业那会儿,大家工资也就三千。但有个同事除了每天按时上班打卡,还在微信里卖水果。让我们吃惊的是,这个和我们同龄的“水果老板”一个月靠卖水果也能上万。

那时候面膜、糕点、水果、保健品充斥着朋友圈,在打假风气在朋友圈走了一遭之后,微商们大都沉寂了。然而做母婴生意的表姐却依然坚挺,并且还越做越火,每个月收入都快赶上了表姐夫。

不知是源于夫妻老婆店的“社交”创新,还是垂直电商平台去微信挖流量,又或是微商的自我进化,总之,“社区电商”就这么在宝妈中火了。

耗时少,收入高,成堆扎入的宝妈们

得亏于拼多多,它在社交软件掀起的拼团风暴不仅让自己成为了社交电商里的神话,更是启发了很多创业者,让五环外的生意被不断地发掘。社群营销的快速裂变,微信流量的挖掘潜力,都让资本和创业者蠢蠢欲动。

他们的模式也很清晰,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社区这一消费场景进行设计,平台提供货源、物流、售后等支持。

社区团购主要围绕社区单元逐个渗透,他们首先要做的是在各个社区寻找“宝妈”,以她们作为平台的联络人,她们可以利用熟人关系和社群进一步拓展社区流量。

由于微信裂变式的传播方式,这些宝妈们获得的流量是呈几何式增长,销量也同样。通常,宝妈们每单抽成比例在10%以上。

比起传统微商,宝妈们付出的成本也更低。她们不用像从前那样,需要考虑进销存,需要管理配送、售后等,所有进货、管理、售后都由平台统一调度。

靠社交、耗时少、收入高、活不累、这桩生意就像为闲赋在家的宝妈们量身打造的一样。

社区电商运营者也乐于寻找宝妈来做这桩好生意。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社区、微信这两大线下和线上的强关系社交场景中的消费,是建立在熟人信任基础之上的,这样的消费关系比任何广告都来得有效,既能裂变消费用户,还能在回购率上形成长期的消费团;第二是社区电商通常是一个小区的消费者买了同样的商品,他们可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不再需要配送员家家户户都上门,可以将所有商品交给这个社区的KOL宝妈,也可在社区设自提或分发点,这样一来,商家可节省配送成本。

这是一门“小”生意

社区电商的供应链,像极了一个微缩的三级分销。从产地/供应商,到消费者,中间会经过社区拼团运营商和社区合伙人,宝妈的身份便是社区合伙人。在这个链条上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是“微缩版”。

首先是社区拼团运营商。目前除广州外,社区团购项目并不多,规模也不大,创始团队也多是草根创业者。他们掌握着社区的宝妈们,靠她们获取用户成本低廉,同时,交易达成后才会给宝妈分账,避免自身了钱货滞压。

其次是SKU。运营商所运营的SKU数量少,走得是爆款的模式,管理难度低,同时高销量也带来采购的高议价能力。在各类商品中,做生鲜生意的运营商跑得最好,拼生鲜团的宝妈也赚得比较多,虽然客单价不高,但得益于生鲜的消费频次高,能为宝妈带来较高收入。

再次是地域性强,做着LBS的业务,将生意控制在较小的地理范围有助于降低配送和物流成本;围绕社区的“关系网”,又可获得高密度的订单。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在这一领域的创业公司还未见成功的跨区域复制。

最后是宝妈。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区域代理”的工作,不需要考虑进销存,省了房租,只需要负责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如果与社区代收点谈妥自提,她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所在的数个宝妈群里动动手指。

看起来是门“小”生意,但效益却是滚雪球式。在今年5月新芽DEMO上,主做社交拼团工具的“群接龙”创始人吴彬举过一个例子:某次团购腐竹,第一次还只是试探性地买了100多份,第二次就跃升到2000多份。最近半年,这家公司保持着月交易额和月订单量复合增长40%左右。6月,公司完成了金沙江创投和清科创投的850万元Pre-A轮融资。

这样的创业公司近来融资动态频传:十荟团、你我您、食享会、呆萝卜、邻邻壹等玩家的融资层出不穷。玩家多了,运营能力强的宝妈成了稀缺资源。同事说,现在商家往往要求宝妈签独家代理。

是社区合伙人,更是主流消费力

都说拼团做的是四五线城市的生意,事实上社区电商消费力最强的却是在二三线城市,在二三线城市进行社区拼团生意的宝妈们一个月收入可以上万。据分析,原因可能是二三线城市与四五线城市人际分布的不同,二是消费习惯的差异。

二三线城市的改造已经普遍城市化,人们的居住环境通常是小区,小区人口众多,管理井然,对于居住于此的宝妈们在拼团过程中获取流量有着天然的优势,她们在社区生活中可以结识很多其他的宝妈们;而四五线城市的宝妈们居住环境不一,周围没有固定而庞大的社区体系,社区活动也不固定,这里的宝妈们获取周边流量有一定的难度。

在消费习惯的差异上,与拼多多不同,现在很多拼团商品不再是“康帅傅、娃娃哈、大白免”,这些宝妈们更注重商品质量、健康性,不会一味以售价作为考量标准,她们是在以“消费降级”的方式尽可能进行“消费升级”的商品体验。并且,这些商品的品类大多以生活消费为主,例如代购的奶粉、家中所需的食材、水果等,四五线人群对这些品类的品质要求可能并没有太高,她们或许认为在家楼下也可以购买这些商品。

社区拼团像一个雪球一样,在越滚越大。不仅是每一个宝妈的收入,更是这社区拼团这块巨大的蛋糕。拉团的宝妈们月入上万,她们不仅是销售者,也是这些商品的忠实购买者。她们已经养成了社区拼团的习惯,并乐在其中,这些宝妈们是拼团的高频使用者,每个月从中赚到的钱,大多数也都投入其中,家中开支尽量都用社区拼团的方式来消费。

结语

继无人零售之后,创业者和资本终于又盼来一个“风口”。小玩家融资不断,大玩家也蠢蠢欲动,百果园、丰巢、佳沃等原来的水果生鲜玩家都开始尝试,云集、美团也传出相关布局。

宝妈们的生意,越来越忙了。

*本文为新芽NewSeed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新芽NewSeed(微信公众号ID:pelink)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新芽NewSeed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