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阳合同”搅乱一池春水
“一个人演一出戏,为什么要签两份合同?”
自今年6月崔永元大笔一挥在微博爆出“阴阳合同”事件起,“阴阳合同”四字便似一阵突如其来的飓风掀起了巨浪,一不小心掀翻了冯小刚和范冰冰。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沉沉浮浮三个月,于9月9日再次拉开序幕。冯小刚在微博中怒怼崔永元的“阴阳合同”,称其“无中生有、颠倒黑白、混肴是非”,声称自己“没有所谓的阴阳合同,更没有偷逃税”,而崔永元也对其发动反攻“你的罪恶都在我的抽屉里”。
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我们无从得知。
然而,不得不承认,这场“阴阳合同”无疑将娱乐圈的一池春水搅得天翻地覆!从范冰冰“消失”于荧幕并成为多家忌讳,到“限薪令”的发布,再到娱乐圈税收监管的加强……种种迹象无不表明一个事实:娱乐圈不太平了。
二、娱乐圈该管管了
随着中国文化体制的改革深入,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影视行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资金不断投入、影视作品数量质量销量的不断增长。以电影为例,中国城市影院票房收入从2002年的9.2亿元增至2017年的559.1亿元,实可谓“日新月异”。
数据来自中商产业研究院
自然,明星演员的片酬也跟着水涨船高。犹记当年暑期热剧《西游记》主演六小龄童的六千元片酬,到现如今崔永元曝光“4天6000万”的天价酬薪,确实令人咋舌。
若真是戏有所值也就罢了,只可惜片酬“一步登天”之时,却是影视质量“一落千丈”之际。
此时“阴阳合同”等偷税漏税事件无疑成了一根导火索,点燃了整个娱乐圈。一时间“整治”之声四起,并引起各方重视,“娱乐圈是该管了”。
首先,中宣部、文化部、国家税务局、广电总局、国家电影总局等联合出台的“限薪令”,要求演员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成本的40%。此令一出,各路演员纷纷自降片酬,然而“限薪令”是否真的有效?编剧汪海林表示:“现在是一个观望期,大家都在看,如果有人违反了‘通知’或‘声明’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惩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参照。”无疑,这是对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另一方面,国家税务局也加强了对娱乐圈和影视企业的税务监察。从明星、编剧、导演工作室,到影视企业,都将“核定征税”改为“一刀切”的查账征收模式。税率也从原本的最低6.7%飙升到40%。此外,征税权亦从原本较为宽松、漏洞较多的社保部门回收到税务部门。确实,对于娱乐圈和影视行业的税务监管正在一路加强,而这也是很多人认为这次“限薪”是来真格的重要原因。
三、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然而,“阴阳合同”这场飓风牵连的不止是个别人,而是整个影视行业。
政策性紧缩下的“勒紧裤腰带”
实际上,除了“限薪令”与“税务监管加强”,一场影视行业市场环境的政策性紧缩风暴正在来袭。
自2017年开始,证监会加强了对影视公司IPO的监管。尤其在10月之后,IPO的通过率仅为40%,“阴阳合同”之后,影视公司IPO更是陷入僵局。今年3月以来,华视娱乐、新丽传媒、开心麻花等公司纷纷终止IPO,星美控股也因此损失惨重。
其次,影视企业重组并购也遭到严格审查,多家涉及发行新股的企业重组并购计划全部受阻,影视企业不得不知难而退放弃并购,印纪、华录百纳、当代东方……无一幸免。
此外,就在9月12日晚,电影局新出的“取消电影票补”政策性规定也让整个影视行业措手不及。所谓票补,就是电影片方为了争夺电影院的排片、实现票房收益而采取的一种负面竞争手段,这也是过去几年中国票房一路高歌的重要原因;而取消票补,一是为了防止资本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更多优质电影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回顾2016年因票补限制政策而放缓增势的中国票房,如今“票补取消”政策的重提,无疑为整个影视行业敲响了警钟。
严格的市场环境下,影视企业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以求谋生。
但无奈的是,随着影视行业市场环境的政策性紧缩,企业内部依旧漏洞百出,收益下滑,公司内在效能在那些仅擅长资本运作和概念炒作的影视企业面前,成了“海市蜃楼”。而影视行业环境的艰难、资本投资影视行业热情的消退及资本外逃,也对影视企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让其不得不重面“融资困难、成本增加、内容无法扩大价值化”的现实难题。这两者相互促成,最终进一步导致了影视行业收益的持续下滑。
所以说,影视行业不再是外人所见的“遍地黄金”,相反,寒冬正来。
四、影视龙头企业“泥潭深陷”
尽管现如今看来影视龙头企业的电影票房和收入依旧呈现上升状态,但一方面票房的增加主要靠部分优质作品的拉动,另一方面,企业收入也主要依赖于附属产业带动,因而真正依靠影视作品增收的部分其实很少。实际上,由于市场环境的持续紧缩和资本相继外逃,影视企业似乎正在步入股份债券冻结、高比例股权质押以及违规资金操作等高风险投机行为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之中。
从万达电影停牌将近一年且重组并购因严控而一再受阻,到中南文化因董事长陈少忠涉嫌违规操作资金达14亿元而遭诉讼,且将面临公司被立案调查的局面;再到星美控股集团被曝欠薪,10亿债券融资计划在监管部门严查下“破产”……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企业所暴露出的问题必定不是偶然,险阻重重的背后令人不得不正视盛行于整个影视行业的资本游戏,从IPO到重组并购,再到违规操作资金,娱乐圈要么没有问题,要么就是大问题。
不难想见,这些影视巨头正“深陷泥潭”,危机重重。
四、高层逃离的“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企业内部也面临一阵“高层出逃”之风。自2016年起,印记传媒财务总监、董秘及多位董事就曾相继离职;今年8月中南文化董事会秘书陈光、董事首席文化官刘春等人也纷纷撤出这片泥泽;就连万达企业总经理蒋德富、副总经理贾燕江以及五洲发行总经理阙文雄亦于今年3月相继辞职……一场持续已久的出逃之风,无疑雪上加霜。
于是,一场裁员的戏码不断上演。
以光线为例,从2015年危机初显时的在全公司范围内裁员,到2016年和2017年的分别以20%和10%的比例裁员,难道不是在为“过冬”做准备吗?
五、路漫漫其修远兮
“阴阳合同”确实打响了税务严查的枪声,让这场“收紧”不得不继续紧下去,这一点无疑给影视行业以重击。但实际上,政府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对于娱乐圈和影视行业的紧缩政策,企业重组并购方案屡次失败不是新鲜事、新“限薪令”之前也曾多次发布类似指令……娱乐圈的寒冬趋势似乎已成了必然。
那么,影视行业应该如何走下去呢?是继续资本运作和概念炒作的游戏,还是以“裁员”应万变之需?
继续资本运作?不行,政府查严了。不断裁员?非长久之计。难道要重回影视制作层面?我想是的。
然而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观众成熟了。观众的影视审美在经过一系列烂片洗礼之后也变得越来越成熟。《战狼2》、《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等一系列演技派影片的爆红最好的说明了这点。而审美成熟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影视企业再无法以“颜值担当”类烂剧来吸引观众,影视企业“浑水摸鱼”的计划最终只会宣告破产。不得不承认,浮华褪尽之后,考验的最终还是影视行业的真本事——内容制作。
只有演员收起高片酬一步登天的“野心”,导演收起不用预算只顾享受的“优越心”,影视企业收起柳暗花明资本至上的“投机心”,整个影视行业才能挤出梦幻泡沫,挤走热钱和圈钱者,真正向着生态与内容的良性方向发展。
故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