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需要再有100个“华为”

中国还需要再有100个“华为”

华为是一个另类,其从未涉足房地产,也拒绝上市,30年坚定不移的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密集炮火,饱和攻击,最终从起家的2万元发展到现在手握2000亿现金储备。

砺石导言

中国大多数企业只要稍具规模后,要不就凭借政府关系大肆囤地,进入赚钱更容易的房地产市场谋求暴利,要不就痴迷于通过投融资等资本运作手段来赚取快钱,而无心在业务上继续深耕,这导致中国几乎所有产业都没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足够竞争力的品牌。而华为是一个另类,其从未涉足房地产,也拒绝上市,30年坚定不移的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密集炮火,饱和攻击,最终从起家的2万元发展到现在手握2000亿现金储备。中国目前迫切需要更多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如果各行各业都能有一个像华为这样追求极致的产业领袖,就意味着中国在100个行业能实现全球领先,那样中国的实体经济才真的堪称强大。但成就伟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成为所在行业的“华为”,就必须像华为一样“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专心致志为客户服务,拥有“持之以恒做好一个螺丝钉”的战略耐心,还要具有攻克艰难,挑战尖端,进入行业无人区的追求与决心。

砺石创始人 刘学辉 | 作者

付迎爽 | 编辑

1

昨天笔者读了一篇介绍7-ELEVEV便利店的文章,文章中有一句话说,“世界上只有两家便利店,7-ELEVEV和其他便利店。”

笔者是7-ELEVEV便利店的常客,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对比7-ELEVEV与中国其他所有品牌的便利店,无论选址、选品、布局还是快餐口味,中国的便利店与7-ELEVEV都有不小的差距。

不只是便利店,其他很多领域也是如此。比如快餐领域的麦当劳、肯德基,咖啡领域的星巴克、costa,服装领域的优衣库与Zara,日化领域的屈臣氏,中国品牌在整体体验上远不如这些海外品牌。

除了商业零售领域,在制造领域更是如此,各行各业的领军品牌基本都被海外企业所占据。购买汽车,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多选择宝马、奔驰、大众、通用、福特、丰田、本田、日产、现代与起亚等欧美日韩品牌;购买运动鞋,我们多青睐耐克、阿迪达斯、彪马与新百伦;食品饮料的主导品牌也是雀巢、达能、康师傅与统一等海外品牌。更让国人汗颜的是,连奶粉、水杯、刀具、电饭煲与马桶盖等这些日用品,中国人也都是出国疯狂抢购。在工业品领域,英特尔、高通与联发科更是垄断了芯片,三星、LG与夏普垄断了中高端屏幕面板,波音、空客则垄断了大飞机市场......

对比这些全球领军品牌,中国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总是给人粗糙的感觉,而缺少对极致的追求。追究其背后原因,一方面因为中国企业普遍热衷投机,什么赚钱做什么,缺乏在主营业务长期坚持的战略耐心;另外一方面,中国企业喜欢“差不多”主义,多依靠低价格取胜,缺乏花费大力气去攻克艰难与挑战行业尖端的决心,很难在人无我有的“无人区”有所突破。

所以我们发现中国上规模的企业多数殊途同归,要不凭借当地政府关系大肆囤地,进入更容易赚钱的房地产开发市场谋求暴利,要不痴迷于通过投融资等资本运作手段来赚取快钱,而无心在业务本身进行深耕。而在德国,一家做螺丝钉的小企业几十年只研究如何把螺丝钉做到极致?如何让螺丝钉永远不会松动?最后全世界的高速铁路全部采购这家德国小公司的螺丝钉。

缺乏专注主业的战略耐心与攻克艰难,挑战行业尖端的追求与决心,造成中国几乎所有产业都在国际市场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不过略感欣慰的是,在整体浮躁的中国工商业,尚有一个耐得寂寞,有理想的另类企业。

2

1987年,年满43岁的任正非和5个合作伙伴集资2万元成立了华为公司,最开始做买卖各种电器的贸易业务,后来任正非通过一位广东电信行业的专家朋友,了解到数字式程控电话交换机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经朋友介绍便开始代理香港一家公司的程控交换机。

2017年,正好距离华为创建30周年。根据其官网发布的2017年年度财务报告显示,华为2017年全年销售收入高达6036.21亿人民币,净利润为474.55亿人民币,现金储备高达1999.43亿人民币,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民营企业。

从2万元创业,到成为手握2000亿现金的巨无霸企业,华为到底凭什么?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2015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答案,他说,“华为的成功密码就是坚定不移20多年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在华为财报开篇也有类似的描述,“华为30年坚持聚焦在主航道,抵制一切诱惑;坚持不走捷径,拒绝机会主义,踏踏实实,长期投入,厚积薄发;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判。”

1990年,华为公司在代理业务之外,开始自主研发面向酒店和小企业的程控交换机并进行商用。1993年,面临资金流和人才双重短缺,华为又倾全公司之力研发成功“C&C08”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主打思科 、爱立信摩托罗拉等跨国巨头忽视的偏远农村等低端、艰苦市场,最终凭借比国外同类产品低三分之二的价格,华为在巨头的夹缝中寻求到了一丝生存机会。1998年,华为又推出了面向移动通讯的无线GSM解决方案,正式将市场从偏远的农村拓展到中国的主要城市。之后,华为开启全球化拓展,2005年,海外合同销售额首次超过国内合同销售额。2009年,实现218亿美元收入,首次进入《财富》世界五百强企业排行榜,成为全球通信产业最举足轻重的力量之一。

华为业务的主航道定位做流量流动的管道,电信设备属于管道业务,消费类的智能终端也属于管道,它相当于流量的“水龙头”。在电信设备领域成为全球第一后,华为又从为电信运营商提供“贴牌”手机开始,进军消费市场的手机业务。

手机是典型的2C产品,而华为之前的电信设备是典型的2B产品,这导致华为手机业务早期发展极为不顺,在2011年只有2000万部销量,并且产品体验与用户口碑极差。但华为依然发挥了当年在电信设备领域的攻坚精神,志存高远,不甘于只为运营商做“贴牌”手机,而是希望做世界第一的产品。于是其当时从下一代4G手机的专利和标准下手,在知识产权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并放弃运营商市场的短期利益,致力于精品手机的研发与开放市场与线上市场的开拓。

经过长期的攻坚战,华为的荣耀、Mate与P系列手机相继获得巨大成功,华为以手机为主的消费类业务也借此迅速崛起,连年高速增长。2014年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超过7500万台;2015年超过1亿台,稳居全球前三,在中国市场份额位居首位;2016年发货量达到1.39亿台;2017年发货量1.53亿台,中国市场份额占比已达29%,连续四年第一,在全球市场开始逼近第二的苹果。2372.49亿人民币的消费者业务的营收也仅次于运营商业务的2978.38亿人民币营收,预计2018年消费者业务营收将正式实现对运营商业务的超越。

在4G时代异军突起后,华为现在又把重点放在5G无线服务的技术攻坚上,并取得了巨大进展,在5G时代正式到来后,华为手机将会展现更大的技术与产品优势。

华为在几十人的时候就对着一个“城墙口”进攻,几百人、几万人的时候也是对着这个“城墙口”进攻,现在十几万人还是对着通讯领域的这个“城墙口”密集炮火,饱和攻击。根据华为2017年的财务报告显示,华为2017年投资于研发的费用为896.9亿人民币,投资于营销的费用为926.8亿人民币,合计近2000多亿人民币的“弹药量”炮轰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华为没有道理不取得成功。

在华为大发展的30年历程中,也是中国房地产与股市爆发增长的时期,在几乎所有行业的企业都纷纷进军房地产领域,并希望通过企业上市而获得巨额财富的同时,华为却始终未涉足房地产,也拒绝企业上市,而是全身心的在通信主业进行业务攻坚。任正非说,华为从不把钱财视作中心,华为的中心就是为理想和目标而奋斗,理想就是要坚守“上甘岭”,而守住“上甘岭”是很难的,需要做出牺牲。

“如果上市,股东们看着股市那儿可赚几十亿元、几百亿元,逼我们横向发展,我们就攻不进无人区了。”

长期服务华为的人大教授彭剑锋也曾评价,“华为跟其他企业最大的不同,在于懂得舍弃。其他企业频频做加法,华为善于做减法。对中国企业家来讲,在众多机会面前,在物欲横流面前,最难管的是自己的欲望,管住自己的欲望就是不干什么。比如,做房地产一把能赚几十亿元,这个钱摆在眼前,但华为没有赚,而是把心思聚焦在自己的战略目标上。所以,从战略的选择上,华为跟其他企业不一样的是能够聚焦,能够管住自己的欲望。”

除了在产品研发与市场营销领域对通讯产业这个“城墙口”进行饱和攻击之外,华为还坚定不移的进行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体系建设。一方面“削足适履”,向西方大企业学习,聘请全球三十多个咨询公司,花费三百亿人民币咨询费,为华为建立起了一套先进的管理体系;另外,坚持“财散人聚”的思想,建立起与员工分享公司利润成果的分享机制与奋斗者文化。

华为所从事的通讯行业属于科技行业,公司兴衰成败取决于能团结到多少杰出的知识型员工,任正非在华为创建的以知识为本的利益分享机制,让华为在吸引并留住人才方面取得了明显优势,并借此迅速崛起为国内外通讯制造业的领导企业。

3

华为是一个有追求的企业,其内部形成一个共识,要么不进入,一旦进入一个领域,华为就要成为这个领域的王者。在已经取得巨大辉煌成就后,华为没有选择止步,而是继续驶向更深的无人区。

理论创新是比基础研究还要超前的科学研究,例如,爱因斯坦一百年前发现的引力场方程就属于理论创新的范畴,在当时没有人看得懂,无法进行实际应用,但经过后代许多科学家近百年的研究才终于证明其理论是对的,紧接着这个理论就对科技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价值。

任正非认为,没有理论的创新,中国未来高科技很难有前途,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成功。“所以中国必须构建理论突破,尽管很多前沿理论突破以后,人类当时都不能理解。”

围绕基础研究与理论创新,华为除了成立2012实验室,在全世界人才资源聚集地还建立了20多个能力中心,招聘了数千名外籍科学家,进行基础研究与理论突破。

在技术研发上不计代价的投入,让华为在自己的主航道领域,建立了宽广的护城河。任正非自信的说,“我们的科学家会死死地盯住大数据传送领域的任何新突破,只要有突破,我们就会千军万马扑上去的。即使行业出现黑天鹅,黑天鹅也是在我们的咖啡杯中飞的。我们可以及时把黑天鹅转化成白天鹅。”

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曾在一次内部演讲中盛赞任正非,“在中国,真正用研发引领企业持续发展的企业家,可能就任正非一人,30多年未有间断。我20年前去过他们公司,当时的情况很困难。但是今天我们再看华为,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4

房地产行业被公认为是最暴利的产业,诞生了恒大与万科这样的财富500强企业,2017年,恒大营业收入为3110亿人民币,净利润为370.5亿人民币;万科营业收入为2429亿元,净利润为280.5亿元。而就是华为这个永不进入地产行业的企业,营业收入却超过了恒大与万科的收入之和,并赚取了比所有房地产企业都要多的利润。

除了商业价值,华为更为重要的是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其不仅解决了大量的社会就业,贡献了巨额税收,还让中国在通讯领域不再受制于人。另外,华为模式还对中国很多年企业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人说深圳之所以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其中的一个动力源就是华为。

除了华为,在其他行业也有一些有理想的企业在默默耕耘,比如格力电器长城汽车吉利汽车等,他们虽然都没有取得能与华为等量齐观的商业成就,但它们几乎都以一己之力影响着中国的空调与汽车产业的发展进程。

中国目前迫切需要更多像华为这样追求极致的产业领袖,如果中国各行各业都能有一个像华为这样获得认可和尊重的产业领袖,就意味着中国在100个行业都能取得领先,那么中国的实体经济才真的堪称强大。

但成就伟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华为也是从30年前的两台万用表加一台示波器在一个烂棚棚里面起家,“等得及、不着急、不机会主义、厚积薄发、坚持、认准方向傻干、傻付出、傻投入”,才终成为通讯业老大。

要想成为所在行业的华为,就必须像华为一样“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专心致志为客户服务,拥有“持之以恒做好一个螺丝钉”的战略耐心,还要具有攻克艰难,挑战尖端,进入行业无人区的追求与决心。

*本文作者刘学辉,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