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败走中国,类本田们该如何在华存活?

铃木败走中国,类本田们该如何在华存活?

2018-11-17 10:34刘旷 特邀作者
铃木与本田都是在90年代那个时候,与中国企业合资办厂,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这两家企业,在中国已有二十载有余,然而“同生”不同命,时至今日,一个已经黯然离去,一个却在“苟且”存活。

9月4日,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将以1元人民币收购日本铃木及铃木中国分别持有的长安铃木40%和10%股权,收购完成后长安汽车持有长安铃木100%股权,此次股权交割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这标志着铃木汽车全面撤出中国市场。

此消息一出,很多人为此感到惋惜,这个曾经在中国被称为“小车之王”的铃木,为何落得如此地步?同为中日合资的本田,命运又将如何?那些中外合资的汽车企业又将何去何从?

据悉,铃木与本田都是在90年代那个时候,与中国企业合资办厂,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这两家企业,在中国已有二十载有余,然而“同生”不同命,时至今日,一个已经黯然离去,一个却在“苟且”存活。

铃木的败退

铃木退出中国市场这件事,许多人并没有感到太大的意外,似乎这是必然所趋,主要是因为从种种迹象中早现端倪。

其一,从销量上,铃木呈直线下降,销量低迷。铃木在2014年之后销量就大幅下滑,根据铃木汽车数据,2014年其在华销量为267762辆,2015年销量为200458辆,同比下降21.6%;2016年销量为167912辆,同比下降16.2%;2017年销量仅114450辆,同比下降达31.8%。销量的大幅下滑,使得铃木在中国的市场逐渐被边缘化。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而铃木在中国的销量却不增反减,那么铃木在全球的销量是否也是有所下降了呢?并非如此,反观铃木在全球市场的表现,却是不减反增,据铃木原厂公布,2017年全球年产量成绩达330.2万辆、较2016年成长12.1%,是品牌两年来第一次在全球年产量有所成长,更创下品牌历史新高。铃木在母国日本工厂全年的产量成长更是强劲,销量超过98万辆,而印度市场销量超过165万辆。

因此,相比日本本土及其他海外市场,铃木在中国仅11万辆的销量显得无关紧要,可有可无。

其二,产品创新能力差是加速铃木败走中国的催化剂。据悉,铃木是进入中国较早的车企之一,在进入中国没多久后,因当时汽车市场可选择性较少,凭借像奥拓、羚羊等性价比极高的小车,快速打下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铃木获得了“小车之王”的号称。然而,铃木入华多年,并未花心思在产品创新方面,反应迟缓,对小车理念执着的铃木几乎从不对产品进行升级。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选择性的增多,大部分人购车价格不再是唯一选择,年轻一代的人们更注重汽车在外观上的创新,像SUV等较大车型的推出更受中国市场的欢迎,铃木拿守旧当情怀的小车理念,人们已经不买账。后知后觉的铃木虽然后面想要做出改变,推出了维特拉、启悦等产品,但依旧没能改变消费者对铃木品牌定位的改变,最终还是错失了市场良机。此外,近些年来,新能源汽车运动在中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铃木却没有一辆车是新能源的,智能汽车更不用说了。铃木对中国市场的消极态度,注定了它在华最终要“凉凉”的结局。

其三,中国并非是铃木第一个退出的海外国家。在今年6月15日,铃木就解除了与江西昌河汽车有限公司长达23年的合作关系,铃木将所持有的所有昌河铃木股权转让给昌河汽车。9月4日,长安汽车透露,长安汽车与日本铃木4日正式达成协议,长安汽车收购铃木所持有的全部长安铃木股权。不到3个月时间,铃木与昌河铃木、长安铃木相继“分手”,铃木彻底退出了中国市场。其实早在2012年11月5日时,铃木公司就宣布退出了美国汽车销售市场。

由此看来,不到6年时间,铃木便退出了全球两大汽车消费市场,令人唏嘘。据悉,铃木在印度也从不对产品进行升级,但销量目前来看依然很可观,随着印度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届时若继续拿守旧当情怀的铃木不知还能否继续收割印度这个大市场?

本田的“苟且”

铃木退出中国市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个消息对于本田来说,恐怕是忧大于喜。看似是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但对于本田,更确切地说,是少了一位一起并肩作战的盟友。

铃木败走中国的前车之鉴,让本田开始积极谋变。据媒体报道,本田将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新能源汽车,双方将为新电动汽车和相关技术开发电池,预计将于2020上半年在中国及其他地区推出电池。日本媒体指出,在电动汽车日益全球化的过程中,本田采用中国供应商制造的重要零部件是一大趋势。本田还计划在电动汽车性能测试、生产技术和电池规格方面与宁德合作。

据悉,宁德时代仅用了7年的时间便成为了中国的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如今更是全球电池行业的“当红小生”,成为许多汽车公司的主要选择,为大众、戴姆勒、日产、新能源、吉利、长安、东风等提供了电池。本田与宁德时代的“联姻”,主要是想通过此举改变本田在华市场不容乐观的局面。

一是,本田在华汽车销量同样持续下滑。本田公司公布了2018年6月中国终端汽车销售的数据总量。根据信息显示,本田旗下的品牌在国内6月份总销量为107985辆汽车,数据包括广汽本田、东风本田以及广汽本田旗下的讴歌品牌。同比去年6月份,销量降低了6%。连续第5个月出现下滑。今年上半年,本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下降6.4%,至609100辆。

这与铃木的情况有些相似,都出现了销量连续下降的趋势,虽说没有铃木下滑的幅度大,但足够引起本田的警觉。

二是,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以及其他外企的不断崛起,使本田竞争力有所下降。随着像吉利、比亚迪、北汽、蔚来等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崛起,以及像大众、奥迪等德系品牌的入华,让中国的消费者在汽车品牌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甲中,从2009年到2017年,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由43.82%上升为43.94%;德系品牌从14.14%上升为19.60%;而日系品牌由21.20%下降到16.99%,被德系品牌赶超。作为日系品牌之一的本田,随着日系品牌市场份额的不断减少,也会有所影响。

而且随着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呈现出了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据了解,从2016年到2017年,上汽大众已经多次蝉联国内乘用车市场年度销量冠军,同时也成为国内首家年销量突破2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此外,上汽通用、一汽大众分别稳居二、三名,而本田并未出现在前十内。说明本田与这些头部玩家在竞争力上还存有很大的差距。

总的来看,从铃木的退出,到本田在中国汽车市场中面临的不利局势,说明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这些类本田们,最终是去还是留?或许能给它们答案的,只有它们自己。

市场竞争激烈,类本田们该如何谋变?

如今,中国已经赶超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广阔的汽车发展前景,自然会有众多玩家进入这片蓝海,意味着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百舸争流,不进则退,类本田们想要继续在中国汽车市场中生存发展,就得积极谋变。

一方面,要与时俱进,重新审视品牌定位。目前,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已经进入了90后为主要购买主体的时代,相关数据显示,在购车人群当中,90后占比达到42%,是汽车消费的主体。此外,90后在汽车消费上,表现出追求高颜值、个性化、高科技等特点。铃木在中国市场的失败是因为没有紧跟中国市场需求,导致销量每况日下,最终宣告退出中国市场。所以,类本田们想要在华获得发展,就要与时俱进,重视和积极应对90后这群年轻消费者的需求,把握市场动态并重新审视品牌定位,使之契合市场新主力的需求。

另一方面,加大企业创新的力度,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付于武在首届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大会中表示,创新是汽车产业的灵魂,创新能够带来企业的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足见创新对汽车企业的发展异常重要。在2017年度中国汽车企业创新排名中,在乘用车领域,吉利汽车以获得82分的安亭指数排名榜首,长城汽车与上汽通用五菱位居二、三位。

这些汽车企业对创新的不断追求,使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据了解,在2017年中国汽车厂商销量排行中,吉利、长城、上汽通用五菱都进入了前十。因此,类本田们只有不断提高创新力,核心竞争力才会有所上升,才能继续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总之,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类本田们想要继续在中国市场中生存发展,就必须要学会审时度势,以创新作为武器,向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进攻,如此,才能守住属于它们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本文首发杉车网

*本文作者刘旷,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新芽NewSeed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