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股价又跌了----这就是美团点评11月22日发布Q3财报后,市场给出的直接反应。据财报显示,美团公司三季度经调整后净亏损为24.64亿元,比去年同期亏损额上升近2倍!这份“业绩”让美团点评的股价在开盘后大跌8.19%,盘中一度跌幅扩大至14%。
美团在财报中表示,包括摩拜单车在内的“新业务”是美团净利润亏损的重要原因。摩拜,这个当初美团欢天喜地收下的业务,而今成了美团甩不掉的包袱。想当初……
收购时的风光无限
如今的美团,将巨额亏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摩拜单车等新业务,我们在财报中看到的文字,甚至能感受到对摩拜的“嫌弃”。然而仅仅7个月前公司收购摩拜时,态度却完全不是这样。当时的盛况市场至今仍记忆尤新,这笔高达27亿美金、约合155亿元人民币的交易引来了各方关注。摩拜创始人团队在内部邮件中表示:“王兴带领美团创造了互联网的奇迹,相信他会带领摩拜走上新的高度。员工的薪酬、期权等也将受益于并购,得到更好的保障。”
而在各类充满了溢美之词的报道里,“美团摩拜将实现资源共享”、“客户押金随时可退”、“倡导绿色生活”等承诺历历在目。而多个新闻稿标题也几乎是一色的“看好”、“双赢”等。
收购之初,美团方为抬高身价、各种解释
大家是否还记得,在收购意图曝光之初,摩拜是被公司方面作为一个“亮点”来提及的。这个收购被描述为能“完善美团整个生态系统”。而美团的高管们,也在各种场合解释这场收购的意义,例如:利用摩拜这个“超级高频的流量入口”,为美团搭建全球最大的生活服务平台创造条件。
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美团方面当时在不少“文宣”中自我抬高身价的做法:----信誓旦旦表示收购摩拜后,公司将有底气去“抗衡阿里”。
其逻辑是:1.利用收购摩拜,为美团补齐“大出行”版图,以网约车+共享单车的模式构成完整的出行体验。2.以大出行塑造美团专业的生活服务品牌。3.充分利用摩拜做大美团自身市值。有了这样的“愿景”作为底气,美团方面当时绘制出的蓝图是:先对标滴滴,再超越阿里系在大出行乃至于生活服务领域里的地位。
收购后不久,各种质疑之声纷至沓来,“天坑摩拜”之说引人瞩目
就在4月份收购完成之后,市场上已经有很多质疑的声音,尤其是在赴港上市前,摩拜2017年12月份的损益表,让摩拜有了“天坑”之名。
2017年12月,摩拜当月收入只有1.1亿元人民币,而销售成本却高达5.65亿元,再加上1.46亿元的管理支出,扣掉0.8亿元的减值损失,当月净利润是亏损6.81亿元。一个月就要亏掉差不多7亿元!可见摩拜面临的,并不仅仅是被市场长期诟病的“找不到盈利模式”的问题,而是每个月都巨额“烧钱”、难以为继的问题!
被收购后,美团又有没有改善摩拜的财务状况呢?我们再来看看美团公布的摩拜4月份收入以及成本结构:当月摩拜骑行收入为1.47亿元,看起来还行。但运营开支高达1.58亿元、固定资产折旧3.96亿元(而且无法获得任何补偿)。可见,摩拜在并入美团后依然困窘,其骑行收入连运营开支都弥补不了,更何况还要应付每个月接近4亿元的固定资产折旧,更是雪上加霜。
我们粗略算了一下,美团在把摩拜收入旗下后,还要承担遗留下来的客户押金约60亿元的债务责任,与收购对价约合155亿元相加,美团仅在收购这个行动上,就要为摩拜直接承担200亿元以上的实质亏损。这个200亿还没有算上收购后,每个月从不减少的“烧钱”金额。摩拜这个“坑”,真的是个大窟窿。
美团上市,曾对摩拜“信誓旦旦”
6月25日,美团在港交所上市前发布的招股书中,对摩拜单车可以说是“信誓旦旦”。首先是夸耀摩拜已经“在全球200个城市有超过2.23亿注册用户”、“拥有620万辆单车”,其次是表示对摩拜的业务和人事已经“成功完成重组”,并且在收购后形成了“整合协同效应”。
对于摩拜的未来,招股书描绘的图景是:不在乎摩拜本身是否赚钱,而是看重摩拜对美团搭建业务闭环体系的关键作用,形成从外卖---打车---骑车---客户的完整链条。相当于帮助美团建立生态体系,真正提升美团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这个令市场印象深刻、乃至于充满憧憬的“誓言”,仅仅在大半年后,就已经被决策层抛在一边了。
本月股价下跌,架构调整时,摩拜已经不见踪影
11月23日,美团点评的股价出现大幅度下跌,包括各大行在内的投资者纷纷看淡美团后市表现,大摩、美银美林、瑞银等全部下调了美团目标价。摩拜单车等新业务给公司带来的巨大财务负担,成了这次暴跌的“罪魁”之一。此时的美团点评,似乎已经忘记了当初给予摩拜的美丽“誓言”,转而在财报中直接“抱怨”起来。
数据显示,美团点评包括网约车、摩拜单车等在内的新业务板块,虽然营收从收购摩拜前的6亿元,增长到了第三季度的35亿元,但与此同时,毛利率却从去年同期的46.2%,直接变成了今年的“负37.4%”。
那么,新业务板块大幅亏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美团的财报原文如此解释:“主要由于收购摩拜而产生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增加、因我们扩大供应链解决方案服务增加的已售货品成本、因非餐饮外卖服务扩张增加的其他外包劳动成本、雇员福利开支增加,以及由于其他销售及服务增长所致的支付处理成本增加。”用通俗易懂的一句话形容就是----被摩拜坑了!
笔者立刻联想起,大半个月前美团点评进行了重大的组织架构调整。该调整的战略目标就是将到店、到家两大“基础场景”进一步强化。但令市场关注的是,出行却被明显弱化。
摩拜单车这个被王兴以27亿美元巨大代价抱回来的“金砖”,才7个月时间就明显被边缘化。看来公司决策层真的意识到摩拜是个“坑”了!
美团高层改口,摩拜已变为一个“尝试”项目
就在市场一片声对美团收购摩拜的决策进行质疑时,美团高层也在公开场合开始改变对摩拜的态度了。
近日美团创始人王慧文在媒体访谈时的一席话,让市场对美团方面的投资决策产生了更深的质疑。当时王慧文说,他们对很多事情都怀抱“好奇心”,喜欢“试一试”。他还专门谈到“试”过的投资项目,“摩拜共享单车”就与“充电宝”、“打车”等一起被王慧文列入了他们“试一试”的项目名单。
王慧文此言一出令市场哗然----27亿美金、155亿人民币的庞大收购,竟然就是个“试一试”而已?
投资机制不完善,美团点评是否太“随性”?
王慧文的发言,很快被市场人士与另一件事联系起来:----国家审计署最近曾直接批评过美团,指其“财务投资缺乏完整机制”、“个人意志浓厚”。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财务投资过于“随性”!就拿摩拜这笔投资来说吧,美团点评承担了200亿元的直接亏损,然后还要承受每个月巨额的“烧钱”,那么到底获得了什么好处呢?
搜索一下当初美团的各种“文宣”就可知,美团方面对收购摩拜这件事的“愿景”主要是:利用摩拜这个“超级高频的流量入口”,为美团搭建全球最大的生活服务平台创造条件。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收购摩拜前的2017年12月份,美团点评月活用户在2.89亿左右,4月份收购摩拜后,平台整体去重后的月活只有2.9亿。这说明收购摩拜这个“高频流量入口”并没有给美团带来什么真正的流量增加!难怪市场上立刻出现大量的质疑声音,认为美团收购摩拜,不过是换来了一个长期亏损、并有着财务负担的“负资产”而已。回头看,收购摩拜这个投资决策显然是过于“想当然”,正如国家审计署批评的那样,“财务投资缺乏完整机制”,甚至有“拍脑袋决策”之嫌!
实际上,美团方面过于随性的“拍脑袋决策”,还远不止收购摩拜这个项目。王慧文轻描淡写的“试一试”项目名单中,摩拜单车与“充电宝”、“打车”等项目一样,都是美团曾经高调宣扬过的“边界扩张”之举。美团点评这些年来不停地在“试”着扩张,但这些尝试基本上都没有得到什么好的结果。曾经被投资人寄予厚望的“大出行”板块已经悄无声息地被决策层排除在未来发展重点范围之外。
回顾一下美团开发的种种“新业务”,大多都没有实现盈利,而且都走向了困境。笔者认为,美团真正的问题在于投资决策的随意性,令其资源无法真正集中到“刀刃”上。
笔者所说的刀刃,就是指其包括餐饮外卖等在内的“本地生活服务”主营业务。这些主营业务才是美团真正的“老本”。就在决策层随性地四出“试一试”的时候,其最大的竞争对手阿里系,已经借助饿了么与口碑的合并,完成了餐饮领域里外卖与到店服务的全面整合。对美团未来搭建“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的战略规划形成了“截胡”之势。
这样的情况下,美团在投资决策上,切勿再重复收购摩拜这样的“随性”之举。更应该把被无端消耗的巨量资源集中在主营业务上,全力应对竞争对手的压力。
要知道11月23日,知名投资机构大摩已经把美团2019年餐饮外卖销售预测下调了5%。而美银美林、瑞银等机构将美团点评目标股价大幅下调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饿了么的竞争压力”。美团未来的形势,是主营业务的“老本”面临巨大不确定性,不能再把宝贵的资源投入到决策层们“试一试”的各种“新业务”了!美团决策层的“随性”应该终止,否则的话,笔者担心美团未来可能还会陷入类似摩拜这样的“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