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投资人:意外型投资人

“消失”的投资人:意外型投资人

2018-11-26 09:38陈庆森 特邀作者
意外型投资人就是一帮碌碌无为的人——在这个行业混了几年,项目聊了不少,但是出手的没几个,最后没有代表性的投资案例。资本寒冬不淘汰这帮人,淘汰谁?

一、行业概述

清科统计的数据表明,今年私募股权投资的金额基本和去年持平,但是投资的项目的数量比去年少了一半,新募集的也比去年同期少了一半。自2013年我加入创投行业以来,第一次碰到那么严峻的资本寒冬。这造成了很多中小机构募不到钱;某个大机构号称100亿的基金,实际到账只有1个亿;大量的同行离开了这个行业。

最近,国家出台了很多支持民营企业和大力发展创投的政策。首先传达给大家的是信心,国家鼓励创投行业的发展,利用创投的力量促进创业和创新,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虽然道路非常曲折,但是我们在这个领域待下去的前途是光明的。然后才是解决产业上游的问题。那些LP口袋里有没有钱,愿不愿意把钱投到这领域来。

这个市场一定会回暖,但是我不知道到具体是什么时候,可能是2年,也可能是3年之后。

我们跳不掉这个行业的周期——创投行业属于金融行业下面的另类资产投资中的私 募股权投资。金融市场有周期,自然创投市场也有起有落。《孙子兵法》说,“五行无常胜,四季无常位。”冬天既是考验内功的时候(如同冬天来了,经不起寒冷的物种被冻死了一样;创投圈的大环境变了,也冻死了一批人),又是修炼内功最好的时候。

二、意外型投资人的定义和特征

在这批被冻死的人中,有一部分人叫“意外型投资人”,其主要有以下六个特征:

第一,出偏爱而投资。很多人投项目是出于偏爱,而不是独到。偏爱和独到有什么区别呢?前者是感性的决策,决策的依据是我觉得、我认为,出于个人的情感需求。

人性大抵如此——谁又能保证自己没有bug 呢。这种情况在女性投资人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如果某项目刚好迎合了她们个人的偏好,对资产的价值判断和定价就会出现严重的偏差。她们的投资水平会在40分和90分之间波动。所以,有些人说事实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对方认为是什么。

而后者是基于理性,即原则,事实和逻辑。一个能在市场上长期屹立不倒,并且斩获颇丰的机构都有自己成熟的投资理念,而不是仅拼运气。

第二,目标不明确。如果没有辨别项目好坏的能力,那么工作的目标肯定会非常不清晰——不知道要找什么类型的项目。我们都不知道去哪里,盲目地折腾不是白费心思吗?低水平的努力是最没有门槛的事情,我们不能用忙碌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有些投资人特别热衷参加各种会议,如果自己的目标是找到有投资价值的标的,大多数会议都是不值得参与的。如果是基金基本面已经非常扎实了,搞搞PR,提升下自己的行业知名度未尝不可。

总之参加活动,做PR吸引项目,只是挖掘项目的其中一些途径。不能因为个人的偏好,而投入不成比例的时间和精力,最后没有什么产出。曾鸣在谈企业战略的时候说,要找到一个地方,捅一刀子就会出血的。这才是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情,做出点成绩,证明了自己再去吹牛逼。如果只有品牌,没有好的产品(成绩),可以想想诺基亚在手机市场的遭遇。

第三,不会思考的复读机。有很多刚入行,不懂得思考的投资人,每次创始人和他说什么,他就在例会上一字不漏地复述给合伙人听。那么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自己观察和依据是什么,自己的逻辑是什么?

从创始人的动机来说,自然希望投资人相信自己,把钱投进来,所以会美化和包装自己的项目啊,多多少少都会参杂些水分的。为什么要尽调?就是因为创始人和投资人对这个项目的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存在信息的不对称的情况。当然,投资人有时候也会理由创始人对创投行业不是特别了解,拼命地压低估值和在投资协议里设置很多坑。总的来说,双方会有博弈,但更多是寻求共赢。

第四,抓不到事物的本质。有些投资人聊项目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一个会下来2、3个小时,发现这个项目一堆问题,但是不会快速抽象出项目的业务逻辑,不知道这个项目的机会在哪里,关键的成功要素是什么。

电影《教父》中说,一个用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一个用一辈子才看透的人,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是啊,有些人总是杞人忧天,抓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不放,总是担心这、担心那的,悠游寡断。

第五,Deal Sourcing 能力太弱。虽然起点不代表终点,但是在开始竞赛时,谁也不希望别人在山腰上,而自己在山脚下;在投资中创始人的起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在 check 创始人时,别被这种优越感迷惑,忘记自己的背景。如果自己毕业于草根学校,出生于穷苦家庭,社交资源匮乏,人际交际能力还非常弱,那做投资工作非常困难——它意味着,在大概率上自己碰上质量一般的项目,背景偏弱的创始人。自己是什么样的段位,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自己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自然就是那个层次的人。

总之,意外型投资人就是一帮碌碌无为的人——在这个行业混了几年,项目聊了不少,但是出手的没几个,最后没有代表性的投资案例。资本寒冬不淘汰这帮人,淘汰谁?

*本文作者陈庆森,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新芽NewSeed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