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自被提上日程以来,便成了本月创投圈最津津乐道的话题。昨天,科创板企业门槛设定终于出炉。
11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计划利用三年时间(2018-2020年),培育60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2018年培育10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促进其在创新能力、国际市场开拓、经营管理水平、智能转型等方面得到提升发展。
更重要的是,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赵卫东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小巨人”正是未来登陆科创板的生力军!
于是,继“独角兽”、“瞪羚”之后,“小巨人”迅速被纳入VC的投资名单。
除了注册制,科创板企业的遴选标准一直是机构和媒体最关注的话题。对于首批上板企业,外界已多有猜测,且普遍门槛较高。
在时代周报此前的报道中,中银国际便表示首批科创板公司大概率是今年4月证监会在推出CDR时提出的创新企业IPO门槛;
另有中信证券认为,首批试点公司大概率以已进入IPO辅导阶段公司为主,门槛较高;
祥峰投资合伙人夏志进也对中国证券报表示,首批科创板企业可能会是高于一般标准的少部分企业,甚至是足够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
这些猜测在《通知》中找到了答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具体标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专精特新: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相关规定,属于各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认定的(或重点培育)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或拥有被认定为“专精特新”产品的中小企业,以及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优势突出的中小企业;
2. 行业领域:企业主导产品应符合《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或符合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属于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中有关产品;或属于国家和省份重点鼓励发展的支柱和优势产业。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后续将逐步扩大行业领域范围;
3. 成立时间:在境内工商注册登记、连续经营3年以上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小企业;
4. 市场份额:坚企业主导产品在国内细分行业中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5. 经营效益:上年度企业营业收入在1亿元至4亿元之间,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或净利润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企业从事特定细分市场时间达到3年及以上,其主营业务收入占本企业营业收入的70%以上;
6. 行业地位:近2年企业主持或者参与制(修)订至少1项相关业务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7. 创新能力:近两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5%,至少获得5项与主要产品相关的发明专利,或15项及以上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科技成果,具备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具备完成技术创新任务所必备的技术开发仪器设备条件或环境(设立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
除了财务数据等硬指标,这套标准对于创新能力和行业地位的要求不比想象的容易。
推荐标准还未出台,已有一些地方迅速行动起来:
日前,上海市经信委已启动科创板优质企业信息收集,需要企业提交的指标包含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研发投入占收入比、已授权发明专利数、行业排名等;行业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关键重点领域。
有知情人士向上证报表示,从上报的企业来看,这些企业可以不追求利润,但营业额要大,要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企业要具备科创特点。
而于昨日安徽省召开的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安徽省率先对登录科创板上市的企业给与明确的奖励措施:对在科创板等境内外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民营企业,省级财政分阶段给予奖励200万元。
预计,随着标准的明确,各地将陆续出台推荐标准,对于“小巨人”的扶植也想必不会比年初“瞪羚企业”少。毕竟,入选瞪羚企业,相当于拿到了一张迈向独角兽企业阵营的门票,而入选小巨人,则意味着有可能率先敲开科创板的大门。
“中国版纳斯达克”的标签,曾经贴在新三板、战兴版上,如今轮到了科创板。尽管由于试行注册制,科创板被认为是最名副其实的一个。新增退出渠道是好事,但行动得早未必好。
创业板搁置8年、新三板半死不活、战兴版胎死腹中,每一次都是对投资机构的重挫。经历过周期的投资人,即使纷纷表示对科创板的看好和密切关注,也暂时选择了持币观望。
不过,对于今年普遍钱紧的VC们而言,小巨人的标准出炉,成了一个可以参照的投资指标。与其去争抢高估值的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不如加注小巨人。况且在过去两年,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技术创新领域,正是资本大力布局的方向,VC们手里早就攥着一批小巨人和准小巨人了。
而对于早期投资,梅花创投吴世春曾感叹科创板是“对早期创投基金重大利好”。在高新技术领域,投资人往往需要长期陪跑。以新药研发为例,平均耗时10年以上,且成功率不足1/10。更为关键的是,如果主板退出,平均耗时6年以上,技术创新往往前期投入巨大,又很难满足上市标准。
对于一期基金只有6、7年而言,投资这些领域备受压力。而结合小巨人的标准来看,登陆科创板一定程度上缩短了高新技术早期投资的陪跑时间。这无疑将极大刺激早期投资机构的投资积极性。
受环境影响,今年VC/PE投资提前“入冬”,清科旗下私募通统计,2018Q3早期投资案例数同比下降29.6%,环比下降28.8%;投资总额同比下降29.9%,环比下降16.5%。而2018Q3VC投资案例数也同比下降22.4%,环比下降12.9%;投资总额同比下降7.5%,环比下降27.7%。
这种“双降”趋势在进入第四季度更为明显,10月投资案例数持续下滑,投资总额创年内新低。不知这幅科创板企业的“画像”,能否在2018年这最后的一个月,激活资本市场的越冬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