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还好好的,第二天早上一来发现隔壁便利店关门了。““店员都是看了新闻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2018年下半年开始,连锁便利店品牌频频出现问题:
8月,邻家便利店因背后出资方P2P平台善林金融暴雷,银行账户冻结,一夜之间168家门店全部关停。
9月,131便利店因投资方春晓资本暴雷,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关门倒闭,创始人失联。
9月,全时兄弟品牌 “全时生活”的北京门店近乎全部关闭;
11月,跟全时同属于一家母公司——复华旗下的另一便利店品牌“地球港”全国5家门店全部关停,供货商货款和员工工资悬而未决,往日热闹只剩一地鸡毛。
……
从疯狂扩张到一夜关店,数百家便利店的生死危局也掀开了行业的困境:资金扼喉、盈利困难。如今,冷静下来,对真正做便利店的企业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被资本催肥的便利店,最终都还了回去
一切源于资本对“新零售”这头大象的抢食。
在电商发展的挤压下,超市和百货店等线下业态销售额近年表现不佳,一度出现负增长的现象,而便利店业态整体在销售额和新开店数在近年均保持了一个良好的增长。便利店这个曾被视为“弯腰捡钢镚儿”的传统零售业态开始成为新的投资风口: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相比2016年,便利店行业增速达23%,门店数量突破了10万家,市场规模已超过1900亿元,开店数量及同店销售双双增长。从2017年至今,便利店行业融资事件超过70起,至少100亿元资金涌入,行业估值仍在水涨船高。
有人感慨:这是便利店最好的时代。
获得资本加持,便利店开始激进扩张以建立规模效应,抢占市场份额,在资本市场上提升估值,从而获得新一轮融资,力争成为便利店行业的寡头。
速度有多快?
邻家便利店前CEO王磊透露,投资人曾要求一年开20000家门店。
2017年11月,一位便利店高层对《财经》记者表示,全时16年财务表报显示亏损较严重。但在持续寻求资本一年多后,全时决定加速扩张:11月23日,全时宣布启动“百城百万”计划,投资百亿元五年覆盖“100个城市,100万个终端”。
131便利店创始人陈登旺曾对媒体表示,“今年在北京中轴线以东铺设的店面必须要超过100家店。今年也要主打一个外部城市,店面主要在80家左右,在2020年之前,131便利店辐射的城市会有6个以上,总体门店数量在700家左右”。
而便利店之王711——进入北京14年,才开了200多家。速度之下暗含风险,如果供应链能力支撑不上,经营质量非常容易下降,就会导致便利店企业入不敷出。
需知,便利店属于“投入高、战线长、回款慢”的重资产模式,开店成本高昂,且回报慢,以全时便利店为例,在高端设备方面,第一代门店需要100万元投入,而第二代门店升级设备后的开店成本则提升至200万元。
这就意味着,一旦出现资金链问题,便利店只能选择关店来控制成本及时止损。
资本的投入,加速了便利店的成长,大量开店所带来的边际成本递减主要体现在系统建设中的供应链环节。但也放大了很多传统便利店的数据流转和效率问题,原本应该“慢工出细活”的行业,只顾着在外边抢地盘,丢了立身之本,自然也守不住打下的江山。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江明认为,“现在便利店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在门店扩张上,动不动喊出五千、一万的开店目标,但这个行业发展最需要的还是‘幕后’建设,比如供应链、冷链、互联网平台等,这才是最需要投入的环节。”
P2P暴雷,便利店遭殃
从资本层面看,便利店们的猝然倒闭其实是最后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一系列信号指向了P2P项目频频爆雷,资金链断裂成为便利店关店或者倒闭的直接原因:出资方遭调查,导致银行账户冻结。
与其它快速膨胀又快速陨落的行业(比如,团购、无人货架等)不同,金融产品的风险具有滞后性、隐蔽性等特点,又由于P2P行业链条上附着的企业众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从上市公司到明星基金,从评级机构到实体产业......皆有涉足。一旦风险暴露和传导,它的危害远比其它行业要更深、更广。
以全时为例,全时背后的大股东复华控股。复华控股主要从事地产、金融、环保、零售四大产业,其现金流主要来源于通过旗下资管公司发布私募产品以及P2P。目前可查的是恒银中嘉、海象理财、复华投资和复华资产四个平台。海象理财大多数标的均为公司借款,其中一部分流向了复华控股旗下自己的项目,涉嫌高杠杆自融。
从8月开始,P2P项目“海象理财”爆出兑付困难,复华控股随即陷入资金链危机,总部及各地分公司欠薪、裁员的消息时有发生。受母公司牵连,9月,全时兄弟品牌 “全时生活”的北京门店近乎全部关闭;11月,复华旗下另一便利店品牌“地球港”全国5家门店全部关停,供货商货款和员工工资悬而未决,往日热闹只剩一地鸡毛。
新浪科技的一篇文章也揭开了131便利店背后的投资基金春晓资本、上市公司天泽信息与几家爆雷的P2P平台君融贷、牛板金、聚财猫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中涉及的资本运作之复杂远超一般人的想象,但核心却并没有离开关联融资和自融。
不止便利店,以“0元购”的噱头获客遭受消费者维权的斐讯、极路由,在风险没有爆发之前似乎都与P2P毫无关系。然而,当泡沫破灭之后,它们都变成了一条线上的多米诺骨牌,只需要轻轻一推,就一个接着一个地倒下去。
失去外部血库,自身造血能力尚不健全,野蛮生长的便利店迅速陷入关店潮。
便利店生意:仰望星空,还需脚踏实地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我国便利店行业增长势头迅猛,日本作为全球便利店最发达的国家,其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超市,大概54%:46%,而中国该比例仅为8%:92%。如此看来,国内便利店发展空间还相当广阔。
也正因如此,便利店生意在无人货架之后,颇受投资人青睐。但正如Today便利店创始人宋迎春所说,“便利店就是弯腰捡钢镚的幸福”,尽管便利店的平均价格比传统超市高15%、毛利率多在20%~30%,但净利率却难超5%,投资回报周期长,实际是门苦生意,赚的是辛苦钱。
哪怕是日系便利店品牌在中国大陆地区也可称得上是“受挫”。2004年,7-11正式进入北京,但截至2018年5月,北京市场仅有门店244家。7-11在北京地区的总经理佐藤建一曾告诉媒体:“7-11从2004年进入北京市场,一直到2010年,我们公司整体的利润状态,一直都是赤字,但是从2017年开始,已经弥补了累计亏损,进入纯盈利的状态。”
没有把“牢底坐穿”的信念,就别想在便利店行业分得一杯羹了。
不断上涨的成本也在压缩便利店的生存空间。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便利店行业的运营成本正在快速上升,主要原因是租金和人工,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电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
“便利店行业的房租成本和人工成本太高了,盈利能力比较低,国内的大多数便利店都不怎么挣钱。”一位便利店行业的从业者表示。
便利店这个行业并不好玩。全世界便利店都由大集团支撑。经营不好,亏损起来连“烧钱没有底线”的人也会害怕。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告诉媒体,便利店是一种运营成本极高的零售业态。“便利店看似经营简单,实际上这一行业成本控制的难度要远高于其他零售业态。如果企业内部成本管控失效、供应量管理不完善,加之产品品牌购买频率低、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的脚步,便利店想要盈利是非常困难的。”
实现公司整体的盈利,对于很多新品牌来说,还远未到乍现曙光的时候。
总之,便利店是一个“慢火烹茶”的生意,需要培育市场,更需要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和供应链等,急功近利地抢占规模无异于饮鸩止渴,从资本处得来的,最终也将被资本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