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向来克制的人憋了六年谨言慎行会怎样?相信各位在前几天的微信公开课上已经体会到了,在1月9日晚上的“微信公开课Pro”上,张小龙原定于21:30结束的演讲直至深夜12点才结束,拖堂整整150分钟。
这可急坏了现场的媒体老师,两个小时的电影在豆瓣上都得划分尿点时间,但是在张小龙讲演的4个多小时内却鲜有人离场。
一切都源于张小龙过往身上成就和荣耀,一款10亿用户级别的产品经理,一名佛系到几乎没有黑点的商业大佬,一个依附于巨头却时刻都在和巨头博弈的棋手,产品经理里高尔夫打的最好的,高尔夫球手中产品做的最棒的……
更重要的是在张小龙看似端庄成熟的外表下却是一个“骚话”不停的段子手。
“最近我们发布7.0版本,当然有5亿人吐槽,1亿人要教我怎么做产品,并且还有8亿人看不懂那一句话,因你看见所有存在,到底什么意思。
推特是一个很不错的社交产品,但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没怎么用过。(great wall?)
PC时代,浏览量最大的是哪个页面?是IE浏览器404的页面。
说到AI,其实我们内部还在做一个事,(停顿)算了,不说了,我还是要做一个称职的职业经理人。”
……
其中,张小龙还在现场澄清一个段子,“当时做微信的时候,我并没有去寺庙(龙泉寺)烧香。”
他指的的是外界盛传,他在微信上线前因技术困难而意志消沉曾在龙泉寺闭关小住,出家前是资深极客的寺中法师给他提了几个建议,之后,微信成了。这段故事以各种传得神乎其神的不同版本,在IT界、旅游爱好者、居士的朋友圈中流传。
“很多人可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我给马化腾写一个邮件说开微信这个项目,这个是真实的。但也有一些不真实的,比如说我去了某某寺庙,所以有的时候跟同事们回忆说想起来觉得有一点后怕,后怕什么?”
有着“产品之神”之称的张小龙当时也害怕竞争。
微信是踩着米聊诞生的
微信的想法产生于2010年左右一款名为Kik的手机通讯软件,它在登录App Store和安卓商店短短15天里吸引了100万名使用者。Kik能跟本地通讯录上的联系人直接连接,实现免费短信聊天,迅速爆火,成为一匹黑马。
注意到这款产品后,张小龙立刻给马化腾写邮件,建议由他的广州团队做一个类似Kik的产品。
彼时腾讯内部的赛马机制已经初现,马化腾批准后,除了张小龙负责的广州团队外,腾讯位于深圳团队的团队也在抢占先机。
同时注意到Kik的还有雷军。他在内部下强指令研发米聊,“如果腾讯介入这个领域,那米聊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被大大降低,接入得越早,我们成功的难度越大。据内部消息,腾讯给了我们3个月的时间”,2010年12月10日,米聊先于上线。
米聊对于雷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创办初期,小米急需一款低成本的产品来吸引流量,MIUI如是,米聊如是。况且软件层面的产品是雷军在金山二十多年一直擅长的,从PC端口转移到移动智能端口,如果能形成用户依赖和用户粘性,对于小米未来的硬件销售也是有着长足帮助。小米初期的“三驾马车”为手机、miui、米聊,这也是雷军一直把小米定义为互联网公司的原因。
而基于新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搭建一款新的IM工具对于腾讯也有着深远影响。
从PC时代伊始,腾讯依靠着QQ打败了新浪UC、51、网易泡泡、百度Hi等同级别的国内竞争者,以及MSN、SKPYE等武装到牙齿的舶来品。但在新机遇之下,手机版QQ能否守住以往坚不可摧的壁垒,这是个问题?
更重要的是2010年,正值3Q大战期间,在和360互撕的过程中,QQ的信用虽谈不上破产,但下跌是肯定的。在QQ积极拥抱移动端的同时,腾讯分发出了几只队伍新的产品形态也走在了路上。
其实,雷军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腾讯深圳总部,并没有关注到在广州的张小龙,当时在深圳总部至少也有两个团队也在做相似的研发。
不过,深圳团队由于忌于新产品的功能与QQ有太多的相似性,始终缩手缩脚。这让微信异军突起,2011年1月21日,也就是米聊上线一个月后,微信推出。
在与微信的竞争中,雷军团队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他们迅速迭代产品,甚至比微信提前半个月增加了语音聊天的功能。在微信上线后的几个月,米聊依然霸占着App Store中国区免费社交类应用前二的位置,仅次于老前辈QQ。但是,小米没有做社交经验,因为用户数的激增,米聊的服务器曾在一天里宕机5次。
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微信逆势反击,用户开始呈现几何数增长,将米聊远远甩在后面。2012年3月29日,在微信上线433天,马化腾宣布微信在线用户数突破1亿,成为当时用户数破亿最快的APP。
“米聊输给微信在情理之中,因为微信是QQ的马甲。”不止雷军这么抱怨,事实上很多人在后来分析时都认为微信是得益于8亿QQ用户的成熟关系链,才把米聊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事实上,在产品特性上,微信要比米聊更能捉住用户的痛点。无论是对社交工具也好,平常的使用的物品也罢,用户总是趋向于多功能的产品。
尽管米聊和微信在上线之初都是以手机通讯为基础,实时对讲为特色,可在后面的版本中微信便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寻找与其他社交工具有差异的功能。
从微信的2.0版本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它已经加入“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随后加入的朋友圈、红包等,更是一脚把米聊狠狠的甩在了后头。
这一切都离不开张小龙对社交对产品的把控。
和丁磊的恩怨纠缠
2013年当米聊垂死挣扎之际,并不意味着微信高枕无忧。当年8月网易和中国电信宣布合资成立浙江翼信科技有限公司,并发布新一代移动即时通讯社交产品“易信”。这是全球首次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并合作打造移动即时通讯社交产品。
从时间上看,易信只落后微信1年多,并且和中国电信合作后,易信拿出了运营商独有的话费、流量、国际通话等资源进行扶持,而网易也倾注了精力。网易和电信的倾力而为使得该产品在短短的一周之内就已经突破了1000万用户,丁磊不止一次的提出,推出易信是为了打击微信,企业自救的一种不得不做的突破。
在易信上线发布会上,丁磊拉来搜狐张朝阳、360的齐向东等人站台,还在群访时对记者喊话:易信拿出免费流量和短信后,腾讯肯定猴急,结果就是会开放很多特权,“最后得好处的还是你们嘛!所以你们要给我们鼓掌啊!”
作为微信团队领导者张小龙睡不着了,微信朋友圈爆出张小龙在易信发布当日就表示好好研究这个竞争者,易信这个产品真的令微信团队虎躯一震。
事实上在易信上线前夕,微信刚刚进行版本迭代,加入了开屏小游戏的同时升级了扫一扫功能。在易信上线不久又针对微信公号出台了统计分析功能的加强,新的功能在图文,消息,客户,开发四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统计,为自媒体和企业微信运营提供很好的分析工具,牢牢的把用户攥在了手里。
反观易信,除了针对微信批量模仿之外,缺少击穿用户痛点的功能。在后来的复盘中,有媒体分析原因,易信主要股份集中在电信手中,对于产品的束缚较强。网易在对抗微信之余,雷声大雨点小,无法放开手脚,无异于打着镣铐起舞。
丁磊这种对产品把控的无力感,张小龙早在二十多年前已经深有体会。
丁张二人有着太多相似的经历,都毕业于理工类大学,毕业后也都进入人人艳羡的电信部门,也都不安份于体制内的安份生活。1995年,在张小龙辞职南下的第二年,丁磊也辞去了宁波电信局的工作,毅然来到广州。
1997年,丁磊在一间8平米的办公室内创办了网易,当时的他做了两件事,第一是做搜索引擎,第二是做免费邮箱。
结果搜索引擎的想法太过超前,毫无意外的失败了。
而第二个项目个人免费邮箱则恰恰赶上了当时中国互联网爆发的风口,网民急速增加后急需属于自己邮箱,另外当时Microsoft用3.5亿美元收购了hotmail的新闻也让投资人看到了中国邮箱市场的利好,据丁磊后来回忆道,“当时华尔街的投资人就在我们门口排队了,抢着要给我们钱。”
几乎在同时,张小龙开发的邮箱产品FoxMail1.0版上线,短短两年获得全球用户400万。覆盖了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新加坡、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时,还在《电脑报》做记者李学凌曾在文章中描述过当年张小龙在中国IT圈中的地位。“只要你站在黄庄路口,大喊一声,我是Foxmail张小龙,一定会有一大群人围上来,让你签名。”
不过丁磊的商人思维敏捷,在以邮箱拿下用户之后迅速跳转到门户这个概念,得到了资本的追捧,而张小龙在开发Foxmail一直是单打独斗,并且面对商业化探索保持克制。
在Foxmail如日中天的时候,他都没想过要组建一家公司来进行商业化运营。当年的张小龙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是一名优秀而落魄的技术人员,彼时周鸿祎告诉张小龙,Foxmail要加广告,要盈利。张小龙说为什么非要这样?只要有用户,有情怀就好了。
但情怀不能当饭吃,当张小龙还在每天深夜看着用户来信时,马化腾、丁磊已经在寻找风投向商业化进军。现实逼迫之下,1998年,张小龙以1200万元的价格将Foxmail卖给了深圳博大。在被博大收购前,吃不起饭的张小龙曾被雷军垂怜,雷军看中了Foxmail这款软件,想以15万元的价格收购。
不过后来雷军派研发人员去和张小龙洽谈时,研发人员觉得不值,讽刺张小龙说:这样的软件,我一两个月就能做出来。张小龙呵呵了几声,走了。结果,这次收购就泡了汤。
接下来便是互联网泡沫的破灭,错过了冲击纳斯达克的博大一直没有找到让Foxmail实现盈利的办法,张小龙只好带着10多位工程师转而去做更加小众的企业级服务邮箱服务器。
而当张小龙还在受困于Foxmail的邮箱业务时,同期出道的丁磊已经登上了首富的位置。
2005年,失落的张小龙和Foxmail被失落的博大打包出售给了腾讯。
内部博弈马化腾
在张小龙接手前,QQ邮箱还只是QQ用户之间发送域内消息的工具,不支持向外域发送邮件。后来虽然开放了向外域发送功能,但免费用户容量仅仅为5M,最大附件4M,小的可怜。用户主要依靠通过捆绑在QQ客户端的软件登陆导入,而那时网易和Gmail的容量都早已上G了。在2005年,QQ邮箱不具有竞争上的优势。
“我们接手邮箱时,QQ邮箱每天只有几万人的访问量,公司内部已经没有人在负责这个业务了,就连代码都没有人管了”张小龙在后来复盘时说到。
张小龙在接手QQ邮箱之后将快速、简洁确定为产品核心,带领团队将QQ邮箱的内核全部推倒重写,针对邮箱发送文件较小的用户痛点,张小龙将QQ邮箱升级到支持2G超大附件的发送。
这一改变彻底激活了大量休眠账户,QQ邮箱的用户量开始快速攀升。逐渐,张小龙负责的邮箱业务几经曲折,终于渐渐赶上了网易,还得了公司内部的年度创新大奖。
然而,邮箱的盈利模式一直模糊不清,在以营收论英雄的腾讯体系内,偏居广州的张小龙团队一直游离在边缘地带。
远离腾讯内部,这是张小龙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择让张小龙少了很多与内部上司接近的机会,但也为其放开手脚提供了契机。
马化腾曾不止一次的邀请他来深圳办公,但都被执拗张小龙回绝了。
最广为流传的是张小龙认为参加会议是挺浪费时间,并表态“我不反对开会,只要我不在场就好。”
马化腾询问其原因时,张小龙回应他起不来,路上堵,最后以马化腾每周派车来接他圆满解决。
还有一次,某个省长去腾讯调研,说很欣赏张小龙,想见见他,张小龙也不去。马化腾没办法,替他挡了。
去年曾有一篇夸赞马化腾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其中一个论据就是如果没有马化腾的宽容,很可能就没有张小龙的今天。
换而言之,如果当时的张小龙听从马化腾的意见,带着团队去了深圳办公,谁能知晓今天的微信是否会淹没在人海之中呢?
事实上当年在Foxmail如日中天坐拥400万用户之时,腾讯不过10万用户。但是几年的光景下,后者收购了前者,看起来似乎有点讽刺。
当张小龙成名后,也有不少推崇者论断,其成名之道在于对于产品的克制和为人的佛系。但不得不说,张小龙的成功脱离不了这些竞争对手的加持。
有趣的是,当时丁磊初下广州时,先专门坐火车去深圳看望自己的网友——马化腾。他们是从一个叫CFdio的网站上认识的,同时期混迹在该网站的还有周鸿祎和雷军。当然除了雷军已经年少成名之外,其他几个还都只算是屌丝。
目前没有资料查实张小龙在CFdio上和这群大佬有过交集,但巧合的是,后来的这群CFdio上的大佬先后成为了张小龙进阶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