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戴森公司表示,受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强劲需求的推动,公司年度利润首次突破11亿英镑(约合人民币97亿元),企业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名下净资产达138亿美元(约人民币1223亿元),问鼎英国首富。
然而这位首富却说:我对赚钱并没有多大兴趣,让我真正充满热情的是,设计、发明、还有绘制和制作东西。
戴森把车切开,让员工欣赏经典设计的魅力
如今,这个把电吹风卖到三千多块的戴森,在赚完全世界女人的钱之后,开始向男人们伸手了——戴森宣布投资20亿英镑(约175亿元),正式进军电动汽车!
发明颠覆性产品
却被资本家拒之门外
我未曾失败,只是发现了一万种无效的方法。
——詹姆斯·戴森
自幼丧父,激发了戴森内心深处的独立与坚韧。他喜欢长跑,他说长跑的能力并不是因为身体素质的强大,而是他有超人的毅力,不到终点从不放弃。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戴森对当时的Hoover胡佛吸尘器非常不满意,噪音大、吸尘效能差。当集尘袋塞满脏东西后,就会堵住进气孔,切断吸力。
于是,戴森想要改变老式的吸尘器的模式,开始发明一种新型气旋式吸尘器,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戴森在接下来的15年里一直在完善他的设计。
“我一直都在失败,在这之前我有5126个失败品,直到第5127个才成功。我花了三年的时间,做了5000多个模型,有的时候一天测试两个,不对就接着一个一个的做。”
当时高额的研发费用,已经让他的家庭已经支撑不住了。没钱的时候他去找各种风险投资家,还有政府的许多人来帮忙。但结果,都被拒绝了。
最后他只好将房子抵押给银行,还欠下了200万英镑的债务。所有人都说他疯了,戴森每天都处于破产的边缘,他花了无数个小时在做研究。
全球首款不采用集尘袋的吸尘器
他花了4年时间,实验尝试了5000多个样品后,发明了分离式旋风真空吸尘技术,做出了一台成熟样机G-Force。
“这些厂商不需要新技术,因为他们守着利润丰厚的集尘袋生意。”
1986年,戴森跑遍欧洲市场,推销他的G-Force吸尘器,厂商们都表示这样的设计很棒,但都拒绝了他(当时老式吸尘器集成袋的利润非常大)。直到戴森将产品带入到了日本,在一家小公司的帮助下,他的吸尘器得以生产和销售。
1993年,戴森在英国开设了研发中心和工厂,开始自己生产机器,在原有基础上研发了可以收集更细微粉尘颗粒的机器——双气旋吸尘器DC01。
由于解决了老式吸尘器的噪音、堵塞的问题,DC01大卖,成为销量最高的吸尘器,甚至连英国皇室也在使用。
1999年,强大的竞争对手Hoover胡佛,公然试图抄袭戴森的设计推出了盗版系列产品。曾经被胡佛拒绝的戴森,经过3年的专利侵权诉讼,最终获胜,并完成“复仇”。
如今,戴森造车也有点“复仇”的意味。
20年前,戴森关注到柴油车的污染问题,当时戴森公司就为柴油车设计了一款尾气处理装置,但由于当时环境保护问题还没有被足够重视,这项发明并没有引起任何关注,更没有车企愿意为这项技术买单,最终项目夭折。
去年9月,戴森向传统车企“下战书”,他写到:汽车业认为,清除烟尘太小题大做了,如果不清除这些烟尘,难道吸进肺里更好吗?
“我们终于有机会把我们的所有技术在一个产品上集中展现。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在排气管上加个尾气处理装置,而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所以我想直接告诉大家,戴森公司已经开始研制电动车,产品计划在 2020 年发布。”
此言一出,有过一次挑战既有利益者成功经验的戴森,给汽车巨头们敲响了警钟。
不做容易的事
只做正确的事
“戴森与其它公司最大的不同,是我们始终专注于解决人们生活中那些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往往会对人们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当我们发现他们时,我们就会全力投入去解决它。”
——詹姆斯·戴森
戴森坚信,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早年,第一款气旋式吸尘器让戴森“一夜暴富”,但他依旧是那个,善于发现问题的朴实设计师,他将利润的近三分之一投入到研发当中去。
比如,颠覆性的无叶风扇。
风扇技术已经有超过100年没有大的变化了,无叶风扇的出现则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这种无风扇,其实是戴森利用了自己研发的专利——空气倍增器Air Multiplier技术。
无叶风扇吹出的风,是通过底座中的马达产生,圆形的设计让气流通过时更高效,而且“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孩子被风扇弄伤了”。
比如,中国网红标配的,戴森吹风机。
戴森宣传写道:数百多位的研究人员,所测试的人类头发长达1010英里。为了解决现有吹风机笨重、效率低、噪音大等问题,前前后后共经过600多部样机。
戴森微马达技术
在吹风机内,戴森研发了目前世界上最小最轻的,V9数字智能马达。
手柄里的马达转速高达每分钟11万转,所以产生了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吹风机的噪音被大大减少。
戴森的初始所生产模型都经过严格的测试,达到与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水平,数字发动机连续测试超过10万小时。真空吸尘器从不同高度下降超过5千次,电缆连接测试高达250万次,以确保连接稳定。
老爷子已经71岁了,拥有千亿身家,但他依旧每天下午去自己的实验室工作,找寻灵感。这或许也是戴森成功的关键,认真、坚持、锲而不舍。
71岁的戴森,能否颠覆汽车行业呢?
戴森能颠覆汽车业吗?
“戴森有义务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一环境风险提供解决方案。我期待在将来某个适当的时刻,我将能为你们呈现出一个与众不同而又更胜一筹的电动车。”
——詹姆斯·戴森
根据伦敦国王学院调研,伦敦每年有将近9500个人因空气污染而早亡。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在2012年,700万左右的人(占全球死亡人数1/8)死于空气污染”。
与吸尘器、风扇一样,戴森造电动车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空气污染。
但造车,不仅是资金、资源、人才高度聚集的制造业,同样还要一号人物“带兵打仗”。
前有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后有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甚至连地产大亨许家印都亲自出马。对于古稀之年的戴森老爷爷,亲自操盘难免有些难度。
于是,53岁的英菲尼迪前全球总裁罗兰·克鲁格登场了。
今年1月,戴森宣布他将于4月加入戴森汽车部门,全面负责整个戴森电动汽车的上市项目。
克鲁格,1992年进入汽车行业,先后就职三菱、戴姆勒、宝马等汽车集团。
自2015年起担任英菲尼迪总裁和日产高级副总裁。他在任期间,英菲尼迪的销量增长了15%。2017年,英菲尼迪汽车销量更是连续第八年的创下历史新高。
“对克鲁格的任命证明我们的电动汽车项目是认真的。”戴森首席执行官吉姆·罗文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向分析师表示,“我们希望将该项目提升到下一个层次,进入并颠覆另一个行业。”
克鲁格的加入或许意味着,很快,我们就能看到一辆戴森电动车了。
网友猜想图
作为电动车,电池、电机、电控技术是最为重要的,其中,电池成本占据整车生产成本的近一半。戴森也随之将目光投向了电池技术。
2015年,戴森耗资9000万美元并购了一家固态电池创业公司Sakti3,该公司与日本丰田、欧洲Bolloré一起被称为固态电池研发的三大巨头。
2016年,为了推进电池技术的发展,戴森公司宣布投资14亿美元建设固态锂电池厂。
2017年,戴森开始建设全球供应链控制中心,并且得到了英国政府的电池发展专项资助。
为了更接近汽车行业增速最快的亚太地区,戴森表示将会把总部搬到了新加坡,并正在那里建立一个新的工厂,2020年完工,汽车将于2021年投产。
外媒披露,新加坡政府为戴森的工厂建设提供了激励计划,包括至少5年的税收减免政策,以及提供项目总成本30%的资金补贴。
目前,戴森在新加坡已有成熟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工厂。戴森在新加坡的员工人数已达1100名,每年可以生产2100万台电机。戴森在英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建立的完整的研发和生产体系,对于后续生产电动车能够减少许多隐形成本。
但对研发投入“不计成本”的戴森来说,资金是大问题。
2018年,戴森营业额增长28%,达到44亿英镑,利润增长33%,达到11亿英镑。戴森老爷子喊出的20亿英镑(约175亿元)的投资,几乎要抵上近2年的利润之和。
但戴森想颠覆汽车行业,20亿英镑或许还不够。此前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表示,没有200亿人民币别想造车。
苹果的无人驾驶测试车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家跨界汽车行业的公司苹果,已经开始出现困境了。1月16日,投资研究公司Lynx Equity Strategies发布报告中提到,苹果正在缩减自动驾驶汽车项目规模,甚至有可能彻底结束该项目。
此举,有猜测指出,这与苹果在中国区销量下滑,营收下降有关。所有资金,对于跨界造车来说,至关重要。
除了钱,戴森造车还要面对来自传统车企的竞争。
比如大众、奔驰、宝马这些巨头们的联合围剿。因为这些有钱有“势”的车企,已经开始牵手、对抗新兴势力。比如前段时间,大众与福特的结盟、奔驰与宝马的联盟。
戴森,曾打破过一次家电界中传统势力的垄断,这次跨界造车,能否再次破局、颠覆,值得期待。
写在最后
亚洲地区贡献的利润已经占到戴森公司总利润的50%,中国无疑占大头。
去年,戴森卷发棒在天猫首发,1秒钟被抢光,还登上了天猫2018年100款最佳新品的美容仪器榜第一名。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吸尘器零售份额中,戴森占比60.97%坐稳头把交椅。
然而,在暴利吸引下,国内开始出现山寨戴森吹风机。
最近上海警方就抓获了一个团伙,一个假的戴森吹风机,成本价120元,按专柜五至九折出售。他们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拆卸分析、自行研发生产流水线,然后采购零部件,进行流水线生产组装,最后销售。
这仿佛,也是汽车行业里的通病。
外观复制国外,零件以次充好,价格越低越好,最终的结果大家也就知道了:一开始卖得好,出毛病的消息多了,销量就开始一蹶不振。去年,汽车行业销量整体低迷时期,不少国内车企爆出裁员、发不出工资等新闻。
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走别人的路上。——乔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