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出来的明星:流量造假产业链祸祸了娱乐圈?

“刷”出来的明星:流量造假产业链祸祸了娱乐圈?

2019-02-26 09:16读娱 合作伙伴
而娱乐产业的上游所攫取的利益更为直观,流量明星通过这一番操作获取了更多商业利益和演艺资源,制片方、经纪公司、平台则收获了人气和经济效益,所谓娱乐圈数据造假,则更像是一场各方都有钱赚的高端生意。

流量赢了,水军赚了,演员没了,真正的艺术也随之消失了,这才是我们真正该痛惜的吧。

2月23日,央视新闻频道、央视财经频道先后将目光聚焦到了当今娱乐圈颇为“流行”的数据造假现象。作为深度调查的内容呈现,央视在节目中还给出了8位著名艺人活跃粉丝量数据的脱水前后对比,其脱水后最高“降幅”高达80%的事实一被揭开,立刻引发了网络热议。

以《“惊人”数据的秘密》为题,央视两大权威平台聚焦,当红“流量”明星如朱一龙、易烊千玺、蔡徐坤、江疏影、罗云熙等人的相关截图也齐刷刷地出现在了报道中,令人不得不惊叹此次的曝光尺度,同时也让人心生疑问:已是正面怒怼的阵势下,娱乐圈乃至互联网圈的“流量产业”将走向何方

1

一条微博转发过亿?

央视都看不下去了

“流量”明星的超高转发量,之于娱乐圈是个旧话题,或者说,本已成为当下娱乐圈见怪不怪的自然现象。比如节目中被当做极端案例呈现的蔡徐坤新歌MV转发事件,就发生于半年前的2018年8月2日。

当日,蔡徐坤在新浪微博所发布的新歌链接,转发量达到1亿次以上,几乎占平台总用户数的1/3。一亿次是个什么概念?大约每3个微博用户就为蔡徐坤贡献了一次转发,在粉丝行为如此浮躁的现代社会,要让一个网络平台的用户表现如此统一,可能性微乎其微。

至于生活在互联网娱乐浪潮下的我们,能回忆起的娱乐圈热点“流量”事件则远不止这些——前不久的金鹰节人气演员大奖,变成了流量小花迪丽热巴力压人气小花杨紫的现场秀;而吴亦凡的粉丝刷流量事件甚至还闹出了国际笑话,其音乐作品登上美国音乐排行榜的榜首宝座,大部分美国人却不认识他,以至于凡凡和中国水军同时成为了推特热搜。

还能联想到什么惊人的数据呢?比如某些半年播放了48亿次的网剧,单季播放18亿次的网综,8亿人共同观看的某流量电视连续剧,一系列海量数据事件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惊叹号和更无尽的问号。

而央视则一针见血,用北京某数据公司总裁的口给予此类数据一个定义:(它们就)不是由真人刷出来的,而是由机器(利用软件)手动刷出来的,借此引出了整个节目的批判主题:明星数据造假现象以及背后庞大的灰色产业链。

互联网时代的娱乐“流量为王”,就此露出了冰山一角。

2

不拼作品拼流量

“流量派”明星冲击娱乐圈

如果退回到网络时代之前,人们对明星的界定大概只有两项,偶像派和演技派。而今,最受人关注的明星却几乎都不属于这两个派别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流量明星开始成为主宰娱乐圈的王道。

何为流量明星?一种定义是,在观众、尤其是网络受众中享有超高人气且因此积攒大批粉丝,身上绑定了一定网络流量,因而受到市场追捧和商业资本倾斜的演艺明星。这类明星或许没有什么引人瞩目的代表作品,却依靠其身上所汇聚的关注度成为市场的宠儿。

随着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加剧,在娱乐圈中,一个看不见的等式正日益成为共识——“高流量=高关注度=高市场份额=高商业价值”。其成因或许是商业资本的逐利本性使然,然而其生长的土壤则是影视圈对“唯流量论”的日渐认可,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制片方和广告商将流量视为选取明星的标准之一,而一些社交平台的粉丝数量、热搜指数、转发量等,也都成为了演艺圈身价的一部分。

央视的解读显示,部分流量明星的经纪公司和粉丝团体顺应此浪潮的有意为之,成为了数据造假的中坚力量。

3

造假产业的兴起

灰色链条各端都有人受益

有人将数据造假的受益者指向网络水军,在央视的采访中,对水军的暗访也成为重磅之一得以播出。在新浪微博这样的平台,水军宣称“10块钱买400粉丝,或转发指定微博100次,”甚至还可以实现粉丝活跃度的和地域的专门定制。

而互联网从业者开发的刷流量软件和第三方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在网络空间,有些甚至实现了扫码支付,且均能按照用户所希望的方式实现数据篡改。

为了实现点赞的真实性,一些公司还推出了真人刷单业务,不仅仅是网店刷评论,连指定的微博微信乃至抖音账号都能实现真人添加关注和点赞服务,并能真实有效地得到实现。数据造假的产业化已成为娱乐圈内公开的秘密。

通过组织有偿点赞,造假的互联网企业可以获得买家支付的经济利益;而买家的收获则相对复杂。采访中,央视将明星数据造假的推手归为自发组建的粉丝组织和经纪公司安排成立的明星微博数据站,这些组织在经费支持下,也会做出购买微博账号、评论或是刷榜的行为,将明星的热度作为日常经营的考核内容,这样一来,粉丝增加了和明星们的亲进度,数据造假却成了与明星本人无关的自发行为。

而娱乐产业的上游所攫取的利益更为直观,流量明星通过这一番操作获取了更多商业利益和演艺资源,制片方、经纪公司、平台则收获了人气和经济效益,所谓娱乐圈数据造假,则更像是一场各方都有钱赚的高端生意。

4

我们失去了什么?

赚了钱输了世界又如何?

数据皆可造假的娱乐圈更像一个乱世,影视行业的秩序在流量潜规则下变得千疮百孔,于是我们看见越来越多演技派向流量派低头的闹剧,比如最新的《声临其境》里一众实力派老戏骨向流量小花众星拱月,比如硬核如星爷,都不得不考虑用流量男星来出演唐三藏。

“流量明星”+“大IP”+无下限话题炒作=爆款影视作品,似乎已成为当下我们习以为常的中国影视市场成功的套路。在这一套路的繁衍下,我们似乎再也难形成合适的影视产业价值观,因为,允许“粉丝”用锁场的方式来实现偶像影片排片,我们失掉的是对同期影片的公平;允许用流量来“兑换”奖项,我们失掉的是影视行业专业评奖的公信力;允许数据造假形成产业乃至愈演愈烈,我们失掉的是整个社会对影视行业的信心。

数据造假的祸祸还不仅于此,数据造假导致的大量影视资源向流量明星倾斜,而流量明星和准流量明星都在此市场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流量造假事业,绞尽脑汁造绯闻、花钱增加曝光度、花钱买粉丝买转发买评论,进而获得更大的流量和资源支持,而真正有演技、有修养、有艺德的演员退居二线,才是影视行业的灾难性存在。

时不时我们会在公众号上看到一些实力派的“抱怨”,或者说叫“批评”,如陈道明批某些流量明星演戏不记台词只说123,又如回味成龙演戏硬桥硬马不用替身,背景是流量明星的替身演完90%的大戏,但这些真正的肺腑之言,在大尺度的流量冲击下,往往回音寥寥。

流量赢了,水军赚了,演员没了,真正的艺术也随之消失了,这才是我们真正该痛惜的吧。

*本文作者小读娱儿,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读娱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