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时尚圈对“中国美人”的审美最近成为争议话题,而事实上,中美票房对“美国大片”的审美,也正在分道扬镳。
上映17天,《阿丽塔:战斗天使》累计票房8.53亿大关,中国区最终票房达到9亿应无悬念。从口碑上来看,无论是豆瓣评分的7.6,还是猫眼评分的9.0,均只比良心科幻《流浪地球》低了0.3分,算是一部“口碑上乘”之作。
与中国票仓的热火朝天形成鲜明对比,《阿丽塔》在北美市场的尴尬未免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首周末票房仅4710万美元,对比不久前同样引发“中国热”的两部好莱坞特效大作——《海王》的首周末票房为7200万美元,而《毒液》为8020万美元。
北美市场不太给力,中国市场则肩负了影片最后的回本希望。为此,卡梅隆不仅亲自带着主创出席《阿丽塔》的中国首映礼,还请来了大刘和《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助阵。
抛去宣发层面,就电影本身来说,无论是IMDb7.6的评分,还是烂番茄高达90%的爆米花指数,《阿丽塔》的口碑其实并不在《海王》和《毒液》之下。
论特效精细,《阿丽塔》出自《阿凡达》工作室之手,就算对什么 “表情捕捉”、真人CG结合的概念不甚清楚,可阿丽塔900万像素的大眼睛难道还不够逼真精致吗?论卡司阵容,哪怕大家不太熟悉刚凭借《绿皮书》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的马赫沙拉·阿里,难道就看不到神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光环吗?
细究《阿丽塔》等影片中美票房差异的背后,绝不仅“美国人更喜欢肌肉英雄而不是大眼萌妹”这么简单。从受众构成、市场环境到文化语境,中美票房正在走向差异化的两端。
日益分裂的票房表现
《阿丽塔》不过是中美票房分裂的又一见证者。依靠中国市场“绝地求生”的好莱坞滥觞,当属2013年上映的《环太平洋》。
虽然投资高达1.9亿美元,代表了好莱坞顶级的特效制作,《环太平洋》的机甲风还是被外媒认为“和变形金刚相比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一上映就已被各大评分网站钉死在了“烂片”耻辱柱上。最终,北美票房定格在1.02亿美元。
相比之下,中国观众对机甲的爱就更加细腻,《环太平洋》“驾驶机器人打怪兽”的设定也迎合了自小受到高达熏陶的亚洲宅男。本片高达1.12亿美元的内地票房,开了内地票房超越北美的好莱坞A级电影先河。
《魔兽》和《生化危机:终章》则抓住“情怀”二字,进一步拔高了内地票房与北美票房的分裂程度。
《魔兽》北美票房不及5000万美元,《生化危机:终章》堪堪2525万。然而在中国市场,凭借“魔兽”IP在玩家粉丝中的神圣地位,以及众人对生化危机系列“最后一部电影”的感伤,宅男们你一票我一票地将两片抬进了十亿俱乐部的大门。
有意思的是,硬糖君在盘点“票房分裂”的影片时,发现吴亦凡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神秘力量。
2017年,是吴亦凡在电影银幕上的高光时刻。不仅有和星爷合作的贺岁档《西游伏妖篇》,友情参演的两部好莱坞大作《极限特工:终极回归》和《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也先后上映,并成为“北美票房扑街但是依靠中国扳回一城”的标准案例。
其中,前者北美不足5000万票房而内地狂揽11亿。这不由得让硬糖君想起前些日子吴亦凡新歌itunes“刷榜”事件中,群众对“老美不识吴亦凡”的嘲讽。然而对于片方来说,只要他在中国市场仍有广阔舞台,老美到底认不认识吴亦凡根本不重要。
当然,“割裂”是双向的。既然有北美不卖座的电影在中国咸鱼翻身,自然也有深受北美市场追捧而中国反响平平的影片。
去年上映的《黑豹》就是美国人民心中的朱砂痣,中国观众眼里的蚊子血。北美票房近7亿美元,而国内仅9800万美元。基本上属于漫威迷散场后就没有普通观众接班的水平。
化腐朽为神奇的宅男力量
中国银幕数目早已是世界第一,随手“拯救”一些美国大片,取代北美成为第一票仓,看起来也是理所应当,不足挂齿。然而实质上,银幕数目的增长只是中国市场“救市”的一个充分条件,庞大的票房基数在扩大中国观众的话语权的同时,也凸显了中国观众与美国观众的喜好差异。
细数近年来在中国起死回生的好莱坞大片,一个特别的金主赫然显现——那就是以宅男为代表的中国男性影迷。
《中国电影受众市场研究报告(2017)》显示,男性观众偏爱的电影类型为科幻电影、动作片或犯罪战争片,而这正是好莱坞大片擅长的输出类型。
在《环太平洋》里,多样的机甲设计和硬核战斗点燃了广大男性的热(中)血(二)之魂,而《极限特工:终极回归》则以范迪塞尔、甄子丹等动作明星带来的紧张打斗和特工元素(当然还有吴亦凡)继续刺激中国观众的肾上腺素,实现中国市场的曲线救国。
不得不承认,只要题材、场面和明星过得去,中国观众不会太挑剔。
而宅男情结更成了部分影片点石成金的秘密。《魔兽》和《生化危机:终章》自不用提,就连《头号玩家》上映时,内地票房也一度是北美票房的两倍之高。要知道,片中出现的大量怀旧元素均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动漫游戏相关,大量国人当时根本接触不到,都是90年代补课的。
然而,也正是那些在北美影评人看来是“对过去几十年流行元素的盲目堆砌”的大量彩蛋,成为了中国宅男们二刷三刷的找梗动力。而片中对经典游戏、动漫和电影的致敬,更是让众多宅男重温青春,泪洒影院。
美国并不是没有热爱动漫游戏的宅男,相反,他们甚至有着比中国更为成熟的动漫游戏产业。只不过相比之下,中国宅男是一群更加多愁善感、悲春伤秋的生物。只需要一些情怀元素的煽动,便展现出惊人的票房战斗力。
反思近年来票房分裂的原因,除了电影受众上的差异,还要考虑中美两地不同的电影环境。
在《流浪地球》出现以前,国内能够入眼的国产科幻制作少之又少。因此,早年间的好莱坞大片哪怕剧情相对薄弱,也能凭借较好的视觉体验收获中国票房。然而,缺乏内容的特效只能带来一时的爽感,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制作程度的不断加深和观众审美的提高,仅凭特效卖座的盛景已经不太可能再现。
再者而言,与北美的低线上化率相比,我国电影产业的互联网化程度更高。这也意味着与注重传统线下的好莱坞宣发相比,口碑效应在中国更加明显。因为前期宣发不足而北美失利的电影,一旦达到中国观众的预期,便能够在中国找到长线票房突破口。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北美市场上《阿丽塔》的评分与其票房的不同步性。
鱼与熊掌,何以兼得?
《阿丽塔》改编自日本漫画家木城雪户的《铳梦》, 虽然大体上保留了原著情节,但过于“化繁为简”的剧情改动,仍使影片失掉了不少原作气质。并不是导演不懂原作的迷人之处,而是想要票房与情怀兼收实在太难。
从《EVA》、《攻壳机动队》到《铳梦》,日本泡沫经济催生出的浮躁和迷惘,使得经典的日式科幻中充斥着大量哲学思辨和复杂世界观。为了使影片能够照顾大量没有接触过原著的北美观众,导演们往往选择将日漫原著塞入高度好莱坞化的外壳之中。
正如《攻壳机动队》真人版的导演所言,“原著所塑造的世界十分复杂,我必须先搭建一个故事引观众入胜,再抛给他们二元论的存在主义和对科技的反思,而不是相反,那样很多观众都会望而生畏、如坠云雾。”
但失去了对精神内核的讨论,往往招致原著党“除了特效,一无所有”的攻击。而简化后的剧情,也让普通观众难以体认主角的情感和动机,无法获得共鸣。
日漫内核与好莱坞叙事的冲突,本质上来源于文化语境的差异。同样是二次元改编,好莱坞的长期培养,已经使美国民众更习惯以漫威DC为代表的个人英雄风格和通俗易懂的三幕式叙事套路,而非充满神秘东方哲学色彩的日漫改编。
相较而言,自幼受日漫IP熏陶的中国“宅”们不仅拥有数目较为庞大的原著粉丝,也往往更能接受其中高燃又颓废的美学风格。
2016年上映的《你的名字。》在北美只有2千万人民币左右的票房,却在中国收获5亿人民币,在凸显中国“宅”系粉丝强大战力的同时,也再次佐证了以宅男/女为代表的中国观众与北美主流观众之间的取向差异。
从小组到社区,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使人们沉沦于一个个壁垒高筑的同质性圈层。正如春晚已经越来越众口难调,在这个去中心化的时代,人们的审美已经无法再行使在同一轨道之上,放之四海皆有票房的排片套路也将逐渐失灵。
也许并不是卡梅隆的水平下降,而是如《泰坦尼克号》、《阿凡达》般轰动全球的影片本就是某个时代的产物。如何使电影突破文化壁垒,是永远横亘在每一位想要最大化全球票房的导演心中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