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不久和一位企业家交流,笔者问其希望将企业最终做成什么模样时,他思考了一下说,“世界上有一种企业,一旦失去了,这个世界会觉得怅然若失,而不是幸灾乐祸,我们希望成为这样的一家企业。”
这位企业家的回答给了笔者很大启示,这确实是衡量好企业与坏企业的重要标准。如果一家企业消失了,人们没有任何异样的感觉,或者感到幸灾乐祸,那这家企业一定没有为用户、为产业、为社会创造真正的价值。而如果一家企业消失了,用户、合作伙伴甚至友商都会感到惋惜,那这家企业一定为用户、为产业、为社会贡献过巨大价值。
例如阿里、腾讯、万达、万科、格力与长城汽车等中国各个领域的标杆企业,它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用户提供了与众不同的产品与服务,进而提升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如果不是这些企业的出现,不仅用户很难享受到当前品质水准的产品与服务,其所处的整个产业也不会是当下的模样。
智能手机产业是近些年中国品牌迅速崛起的一个代表领域,IDC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8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排行前五名中,除了苹果手机位列第五位外,华为、小米、OPPO与vivo等四个中国品牌占据了前四席。即使放到全球市场,“华米OV”也占据了前六名中的四个席位,另外两家是三星和苹果。
华为、小米、OPPO与vivo等多个中国智能手机品牌能集体在全球市场有如此出色的市场表现,这在中国所有产业领域都是绝无仅有的。那么,这些中国智能手机品牌是如何实现这一杰出成就的呢?
当我们系统复盘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历程时会发现,2011年小米手机的发布,较大程度上扭转了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轨迹。如果不是小米手机的出现,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由海外品牌垄断的传统旧秩序将很难被打破,中国智能手机企业也就根本无法实现今日的盛况。
2
2007年苹果手机发布,2008年第一部安卓手机发布,正式掀起了全球智能手机时代的大幕。在接下来的2009-2010年,由于智能手机刚开始兴起,当时占据先发优势的主要还是海外品牌,中国手机企业相对后知后觉。
直到2011年底,占据中国手机市场销量前7位的依旧是诺基亚、三星、HTC、索爱、摩托罗拉、LG与苹果等海外品牌。当时,华为、联想、OPPO与vivo等手机厂商都正处在由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型的混沌阶段,尚未找到清晰的产品方向。
2011年10月,小米公司面向智能手机发烧友,发布了第一代基于MIUI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售价1999元,采用线上营销与销售的模式。这成为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为混沌中的中国智能手机产业带来了一线光明。
小米模式的出现得益于其创始人雷军的独特经历。雷军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1992年初,加盟金山软件,后出任金山软件CEO,并于2007年带领金山软件实现IPO上市,其是中国IT产业的元老级人物。在金山软件完成上市后,雷军辞去金山CEO,开始全职做天使投资人,相继投资了拉卡拉 、卓越网、欢聚时代 、凡客诚品与UC浏览器等一系列知名互联网企业,成为当时国内互联网领域最著名的天使投资人之一。
金山软件与互联网行业天使投资的从业经历,让雷军成为国内几乎唯一对软件与互联网领域都颇为熟悉的人。
一方面苹果与安卓手机的出现,让雷军敏锐地洞察到了智能手机行业发展的大势;另一方面在当时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海外品牌手机不仅售价昂贵,其携带的原生安卓操作系统也不符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操作体验很差,而国内手机品牌还主要以功能机为主,所以中国消费者迫切希望有企业能提供更符合国人使用习惯,更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
正是这样的背景,让雷军看到用新模式去颠覆传统手机产业的机会。
2010年4月,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雷军再次踏上创业征程,他联合林斌、周光平、黎万强、黄江吉与洪峰等创建了小米公司,先是推出了基于原生安卓系统深度优化的,更符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的手机操作系统MIUI,解决了原生安卓系统体验差的行业痛点,在智能手机发烧友群体大受欢迎,之后又基于MIUI操作系统推出“硬件+软件+互联网”铁人三项模式的小米手机。
小米手机是集雷军过往所有经验的一次大成之作,如果不是其在软件、互联网与投资等多个领域的特殊经历,如果不是其在创建小米公司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充足的财富与成熟的团队领导能力,如果不是雷军在年满40岁还具有旺盛的创业斗志,就根本不可能有小米模式的出现。
所以,小米公司的出现既是智能手机产业发展趋势下的必然产物,又因为其模式与创始人雷军的独特经历息息相关,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凭借超高的产品性价比,流畅的MIUI操作系统体验与当时堪称颠覆性的互联网营销与销售模式,小米手机一经发布便迅速受到用户追捧,并在接下来的2012-2014年势如破竹,相继打败了诺基亚、摩托罗拉、HTC、LG与三星等所有的海外智能手机品牌,登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销量冠军。
小米手机的革命性模式,一方面开始瓦解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由海外品牌垄断的传统旧秩序,另一方面为华为、OPPO与vivo等还处于探索期的中国手机厂商指明了发展方向,让它们耳目一新,纷纷效仿。
2012年3月,华为手机先是效仿小米网的线上销售模式,推出华为商城;2012年8月,又效仿MIUI操作系统,推出基于安卓系统深度优化的Emotion UI;2013年,更是推出互联网品牌荣耀,全面对标小米。
OPPO与vivo则分别于2013年4月、10月效仿小米的MIUI,推出了自己基于安卓系统深度定制的ColorOS与Funtouch OS。ColorOS与Funtouch OS的推出是OPPO与vivo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大大提升了其手机产品的互联网与智能体验。
2014年4月,OPPO前副总经理刘作虎创立互联网手机品牌一加,全面对标小米,承担起协助OPPO开拓线上市场的重任。2019年初,线下渠道已经遇到增长天花板的vivo,也正式成立互联网手机品牌iQOO,跟进小米模式。
除了华为、OPPO与vivo以外,联想、中兴、酷派、金立、乐视、魅族、360与锤子等一众手机厂商也都纷纷主打精品爆款,研发自己基于安卓深度定制的操作系统,尝试互联网营销与销售,几乎完全效仿小米模式,而当时总部距离中国市场较远的诺基亚、三星、LG、摩托罗拉与索爱等手机厂商并没有敏捷地在产品与渠道上对小米模式进行有效应对,导致其产品在互联网体验上远输中国智能手机品牌,纷纷败退中国。
华为、OPPO与vivo都是笔者非常欣赏的公司,近两年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小米手机的出现,华为、OPPO与vivo在智能手机产品上可能很难快速找到正确的方向。如果没有小米手机对传统旧秩序的猛烈冲击,单靠华为、OPPO与vivo的传统模式很难赢下与诺基亚、三星、LG、摩托罗拉、HTC与索爱等海外手机品牌的战争,那么也就不会有今天“华米OV”等中国品牌在全球范围的全面崛起。
3
笔者在对大量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研究时发现,不同于传统企业,新经济企业很难依靠一种竞争战略就可以一劳永逸,永保竞争优势,其必须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持续进行模式进化,小米公司亦是如此。
2011-2014年,极具差异化的小米模式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势如破竹,但随着诸多竞争对手纷纷效仿,小米公司最初的差异化优势开始逐渐减弱,另外,其在硬件研发与供应链、线下营销与销售领域的两个短板也开始暴露。而华为、OPPO与vivo在借鉴小米MIUI系统补足了自己在互联网体验的短板之后,它们在硬件研发与供应链、线下营销与销售的优势开始凸显。再加上荣耀、魅族、乐视、360、锤子、ZUK、大神与小牛等众多互联网品牌的价格混战,直接导致了小米在2015年开始出现销售下滑,2016年陷入冰点。
在2015-2016年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中,小米公司受到了诸多质疑,甚至有行业专家评论“三年或再无小米”,如何摆脱这场危机,对于以雷军为核心的小米管理层是一个巨大挑战。
最终雷军给出了正确答案,一方面雷军意识到小米在硬件研发与供应链、线下营销与销售领域的劣势,开始积极补足在这些领域的短板;另外一方面,雷军也深刻的意识到,如果小米放弃在创新方面的长板,只是拿自己的短板去和竞争对手的长板死磕,也很难实现反转,所以小米继续在产品与渠道等领域进行开拓式创新。
从2016年开始,小米推出了多项领先行业的创新进行自救:
第一,小米于2016年底发布在当时堪称黑科技的全球第一款全面屏手机小米MIX,在产品上再次领先行业。
第二,小米2016年开始在城市核心商圈的购物中心大力布局小米之家。小米之家是小米公司继小米网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渠道创新。
第三,由于竞争对手的纷纷跟进,小米模式在国内市场逐渐失去差异化,但其在海外市场还具有明显的模式优势,所以小米公司坚决在印度、东南亚与欧洲等海外市场进行布局,开创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新标杆案例。
第四,小米公司将小米手机的成功模式在智能手机之外的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IoT设备领域进行复制,打造智能硬件生态链。在这些新的智能硬件领域,小米模式同样具有极大的差异化。
正是上述一系列创新,让小米公司在2017年开始触底反弹,2018年重回商业舞台中央,不仅智能手机年出货量第一次突破1亿台,还实现了智能电视登顶中国第一,香港IPO上市等诸多成绩。
继最早“硬件+软件+互联网”的铁人三项模式与“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互联网思维之后,小米的这些新的领跑式创新,再次引领了中国智能手机乃至整个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
例如,小米推出小米MIX全面屏手机后,华为、OPPO与vivo等各家智能手机厂商纷纷重注全面屏领域,推动全面屏已经成为当前智能手机行业的主流方案。小米之家模式也吸引华为、联想、OPPO与vivo等消费电子企业跟进,纷纷进驻城市核心商圈的大型商场开设形象店,并在店面的设计、陈列与运营管理等领域向小米之家借鉴学习。小米在印度、东南亚与欧洲等海外市场的成功案例,也吸引了中国其他智能手机企业大举进行海外布局,加速了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征程。小米在IoT智能硬件领域的成功,也引领了很多企业开始在智能家居与智能穿戴等IoT领域的布局。
4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小米公司的争议很多,一方面源于雷军96亿人民币的天价年薪,另外一方面因为当前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形成华为、小米、OPPO与vivo四个核心厂商寡头垄断的激烈竞争格局,华为、OPPO与vivo都是极具战斗力的竞争对手,小米因此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雷军的天价年薪其实是小米公司在上市前对其进行的一次性股权激励,这也是行业惯例做法。很早就通过金山软件上市与天使投资实现财务自由的雷军,其实对金钱并没有太强的渴求,其创建小米公司,更多的是对事业,对理想,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在这次天价年薪的舆论风波后,雷军也已经公开宣布将这笔巨额资金捐赠给公益事业,所以公众没有必要再在这件事情上进行过度苛责。
另外,在华为、小米、OPPO与vivo这四家领先的中国智能手机企业中,华为成立于1987年,至今32年的历史;OPPO与vivo的前身步步高创建于1995年,至今也有24年的发展历史;而小米公司于2011年10月才发布第一代智能手机,至今尚不足八年的时间,其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已经是全球商业史上的一个巨大奇迹。
笔者认为,正确看待一个企业,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理性看待,而不是站在当下看当下。如果回到2012年的时间点去看当时的华为、OPPO与vivo,谁也无法预料到它们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当时华为手机业务因产品体验差,饱受外界批评,OPPO、vivo则在当时被视为高价低配的厂妹机,更是受到很多行业专家的嘲笑。
创建不足10年的小米公司,目前当然也称不上完美,但其一直在持续进步之中,我们需要给予其更多宽容与鼓励,而不能按照一个三十年企业的标准过度苛责。
小米作为最具互联网基因的智能硬件企业,其在开创性的创新基因上,相较华为与OV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在硬件研发与供应链,线下营销与销售领域,小米相较华为与OV等竞争对手也只是时间差的劣势,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再给小米10-20年时间,等它也年满20或30周岁时,其有可能给我们呈现一个用今天眼光根本无法预测的小米。无论小米手机、电视、IoT,甚至芯片业务,都有可能出现质变。
况且小米公司目前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根据小米集团2018年全年财报显示,2018年全年,小米集团总营收1749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利润86亿元人民币,现金总储备高达391亿元人民币。就在近日,小米公司又公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小米第一季度总营收达到438亿元,同比增长27.2%,营业利润36.1亿元,同比增长7.4%,在已经非常高的营收与利润基数下,继续保持着稳健增长。
除了不错的财务数字表现,小米更大的底气在于具体业务上,不仅形成了手机与电视、IoT与互联网服务相协同的均衡业务结构,也形成了国内与海外市场各占半壁江山的均衡市场结构,这都让小米已经变得足够安全,也给了小米充足的时间继续成长与进步。
5
虽然小米公司目前遇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但我们假设如果真的没有小米,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如果没有小米最初“硬件+软件+互联网”的铁人三项模式,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由海外品牌垄断的传统旧秩序就很难被打破,华为、OPPO与vivo也很难在由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型的混沌期找到正确方向。
如果没有小米在全面屏、小米之家、国际化以及IoT领域的大胆探索,中国的智能手机与消费电子行业也不会像今天如此精彩纷呈。
如果未来没有小米公司的参与,一方面其他智能手机企业势必加速收割利润的步伐,消费者的利益将受到损害;另外一方面,中国的智能手机行业也将缺少一个最重要的创新源泉,在华为、OPPO与vivo等中国智能手机品牌挑战三星与苹果等海外竞争对手时,也缺少了最重要的一支生力军。
任何一个行业的崛起,一定需要行业内有多个优秀企业的共同崛起。正是因为有了小米、华为、OPPO与vivo等不同风格的智能手机企业百花齐放,才使得大家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的整体崛起。
另外,小米模式不只是对智能手机与消费电子领域影响深远,更大的价值在于还将其开创的“硬件+软件+互联网”的铁人三项模式与“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互联网思维扩展到汽车产业,零售产业,服务产业,甚至扩展到TO B的产业互联网领域,对这些产业的思维模式与发展战略都产生了极具价值的影响。多个企业的集体崛起,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崛起,而多个产业的崛起,才能带动中国整体实体经济的崛起。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阿里、腾讯、万达、万科、格力与长城汽车等中国各个领域的标杆企业,如果不是这些企业的出现,不仅用户很难享受到当前品质水准的产品与服务,其所处的整个产业也不会是当下的模样。而小米公司也是这样的一家企业,如果真的失去了小米,这个世界也一定会感到怅然若失,不仅用户感到惋惜,包括华为、OPPO与vivo等竞争对手也会对小米公司的产业贡献报以尊重与怀念。
所以,我们不能失去小米。另外,已经足够安全,并且还坚持顽强向上的小米公司也不会如此轻易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