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张一鸣、陈生强,凭什么打造自己的“理想国”?

张小龙、张一鸣、陈生强,凭什么打造自己的“理想国”?

2019-05-27 13:49创业邦 合作伙伴
领航员通常有敏锐的时代洞察力,怀揣着一个打造“理想国”的梦想,而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永远不会回头。

英特尔创世人安迪·格鲁夫有一个观点:所有格局的改变,不是敲锣打鼓来到的,都是以一种噪音的方式来到的,要耐心分辨噪音里哪些是代表未来趋势的信号,哪些是代表繁杂的噪音。

在中国的互联网科技圈,就有这样几个人,他们能够滤除前行过程中的噪音,洞察时代变化的信号,然后以近乎于疯狂的态度去抓取代表未来趋势的信号。很多时候,他们隐藏在企业的幕后,偶尔的登台却能够掀起一阵波澜,他们被称为“领航员”。

“微信之父”张小龙就是这样一位典型。他敢于挑战“在失败的路上越走越远”的风险,也一定要执着的抓住自己看到的“信号”。众所周知,张小龙早期开发Foxmail就意识到做工具类产品很难。尽管当时Foxmail很快发展出百万用户,却始终看不到商业模式,为此张小龙还被业界讥讽为“饿着肚子写程序的码农”。

Foxmail被卖掉后,张小龙摒除一切外界“噪音”,后面近十年的时间都在尝试继续由工具寻找突围,但均未果。在2010年深夜,当张小龙提出要做一款类似Kik的社交工具时,马化腾回复:“马上就做”。在微信上线时,许多人担心是否会对原有的社交工具QQ有影响,腾讯的最高决策层一直有强烈的危机感。但他们有一个共识,与其被竞争对手颠覆,不如由公司内部团队颠覆。而这位颠覆者正是张小龙。

2012年,微信上线一年之际,有个名为张一鸣的80后在北京知春路的一间民宅中发布了一款内容分发App。正是因为坚信技术算法会超越主观分发的效率,所以他创办今日头条。产品上线之初,头条对媒体行业的颠覆式创新过于超前,甚至超出了众人的理解范围,因此成为市场的“群攻对象”。创业维艰,在即将弹尽粮绝时,张一鸣一月见了30多个投资人,但没人愿意为他所谓的技术变革的故事买单。

在今日头条上线一年之际的2013年,与张一鸣同为福建老乡的另一位行业变革者陈生强走进人们的视野。当时,正值中国互联网金融最热闹的一年,也逢京东集团上市前夕,跟刘强东一次长谈之后,陈生强放弃集团CFO职位,接管几近于零的京东金融(现更名为:京东数科),走上一条艰难的创业之路。

不同于当时行业惯用的渠道流量生意的玩法,陈生强独辟蹊径,干起行业中最苦、最累、最难干的活——基于数据的风险管理。他认为,风控才是这个行业最需要的事情,尽管早期投入大,见效慢,但这种底层能力,是金融行业乃至整个社会最需要的,未来肯定会爆发出巨大的社会价值。正是这个判断,为五年后京东数科晋级中国独角兽Top 10奠定了坚实基础。

跟陈生强CFO出身不同,张小龙乃程序员出身,但他的行为习惯更像一位艺术家。张小龙会特立独行的地将杰克逊的名言放到微信的启动画面,将崔健的《一无所有》放到微信的版本更新,还会将热爱摇滚作为招聘产品经理的重要加分项。张小龙的这份文艺情结渗透到微信产品的每个细节。

其实,他对待产品拥有近乎偏执的“理想国”洁癖。张小龙认为,好的工具应该像用户的老朋友一样,任何人不愿意去破坏这种友情关系。因此,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他继续不走寻常路,坚决抵制多种商业化诱惑。即使腾讯的高层给他施压要求添加商业化功能时,偏执的张小龙态度强硬:“等我离开腾讯你再加吧。”

作为微信社交帝国的强势挑战者,83年出生的新生代CEO张一鸣则更像一名思维习惯独特的“机器人”。之所以形容张一鸣为机器人,是因为他的大脑更像一个计算力超强的CPU,会本能地设置一系列参数,然后将问题归结为一个概率分布,再寻找最优解或近似最优解。

比较搞笑的是,这位热衷计算的机器人CEO在涉及恋爱的浪漫话题时,也会一本正经地搬出一堆堆冰冷的数字寻求最优解。“如果世界上适合我的人有2万个,我只要找到这两万分之一就可以了。就是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近似最优解。”

跟张一鸣文质彬彬、温和待人的外在气质极其相仿,陈生强给外界的感觉同样没有攻击性。但近距离接触过他的人会反映说,陈生强其实是一个追求极致的人。的确,他经常对团队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比如,为了快速寻找爆款产品,他会强迫团队每三个月上线一款新品。在陈生强追求极致的要求之下,白条从立项到上线只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一年时间后市场才有同类产品推出。

同为行业变革者,艺术派和理性派做决策的方式肯定千差万别。“艺术家”张小龙的洞察和决策更多依赖感性和直觉。但缺乏理性逻辑支撑的想法未免给人天马行空的感觉,以至于2012年张小龙提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嘲笑他,觉得张小龙是马云附体。

微信产品总监曾鸣曾反思说:“这TM是个奇迹!张小龙没有方法论,也从来没有理性地说出过一二三四来。他提出一个观点,当时你会觉得也许这是对的,但是后来每次都被证实,这真是对的。”由此可见,张小龙直觉之敏锐。

相比之下,张一鸣和陈生强则属于逻辑严谨的极端理性派。张一鸣的纯理性思维不只适用于工作中,生活中的他会将年龄作为X轴,颜值、收入和身体状况等其他指标作为Y轴,画出曲线函数。当张一鸣发现29岁左右通常是体力下降的拐点时,开始强迫自己每周游泳一次。

再看理性派陈生强,在跟团队探讨问题时,他经常会平静地追问一句话:“你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这并非陈生强有意为难,而是在强迫团队深度思考。因为只有深度思考,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寻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据了解,2015年公司发展特别好的时候,陈生强反而最为焦虑。他坦言:“核心的原因是,我没有想明白未来三到五年不变的是什么。这时,内心是不可能安静的。”

不管怎样,每一个特立独行的改变者都是领航员。领航员通常有敏锐的时代洞察力,怀揣着一个打造“理想国”的梦想,而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永远不会回头。

*本文作者创业邦,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创业邦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