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旅后影”盈利仅5%,影视基地应该换个打法了?

“先旅后影”盈利仅5%,影视基地应该换个打法了?

IP内容与实景娱乐之间,如何形成良性、稳定的双向赋能,还有待市场的多向探索与验证。

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进程逐步加深,产业链的进一步延展,主题乐园、电影小镇、影视摄制基地、城市消费综合体等实景娱乐为电影与文旅的结合提供了多样的面貌,如何在拍好电影基础下做大“文旅”蛋糕引发了不少讨论。

而另一方面,周期长、投资大、盈利慢,也让实景娱乐围观者众多,入局者甚少。

没有雄厚的资本、成熟的经营能力,即使是巨头也不敢贸然出手。长城抛售、华谊坎坷,让实景娱乐开始风口渐小。

以电影为基础的实景娱乐要如何发展,才能成为文旅消费新地标?电影产业如何才能以全产业链的发展和演变,带动其他产业和消费领域的成长?

由此,在6月21日,上海国际电影节与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专题合作的“新文旅 • 新消费——电影产业赋能新蓝海”的精品论坛上,以“电影IP与实景娱乐的新格局”为主题展开讨论。

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陈建瑜,融创文化总裁助理兼内容与投资中心总经理李宇浩,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负责人于志庆,参与了论坛的圆桌讨论,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主持,共同探讨电影工业化时代下实景娱乐当前面临的喜与忧。

电影IP与实景娱乐,市场巨大,但任重道远。

旅游与拍摄的冲突,如何平衡?

“影视为表,旅游为里,影视是手段,旅游是目的。”象山影视基地的总负责人陈建瑜介绍道,目前国内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影视城有3000多家,其中绝大多数的目的是做旅游。建影视城并非以提供拍摄为主,主要目的还是接待游客。

因此这种“先旅后影”就导致很多影视城市按照旅游目的来设计,而不是为了剧组的拍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地方的影视城,只能辐射周边地区的周末消费,因为难以形成真正的电影IP来带动长线的热度,吸引全国的观众,就只能停留在景区观光游览的层面。

国内目前3000多家影视基地中能够盈利的比例仅5%,另有15%的影视基地勉强达到温饱,而剩下约80%的影视基地处于亏损状态。

而且由于影视城往往“重旅轻影”,所以在很多设施景观、背景音乐都对影视化拍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比如一些影视城湖面上的铁架、喷泉,舞台造景灯光、屋檐瓦面上的灯光等,都让很多剧组头疼不已。一些剧组表示每天花在和影视城协调拆灯就要花费不少功夫,很多损失都是看不见的。有的影视剧组也只能妥协,尽量不拍外景、或拍摄小景别镜头,也实属“重旅轻影”下的无奈之举。

但这样的影视城在旅游上也往往增长乏力,盈利堪忧。因此,如何把要求专业的拍摄片场和旅游外景进行有效平衡,就成为了很多影视城共同面临、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国内目前这一块做的比较好的,还要数横店和象山。横店主要是因为接待剧组慢慢的发展起来的,而象山去年共162个剧组取景拍摄,成就《琅琊榜》、《芈月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多部高品质影视剧的同时,整个象山还能一年接待1200多万旅游人次,的确是走在前列。

据陈建瑜介绍,象山平时工作日的游客量也在2000-3000人次,周末达到5000-6000人次,小长假就能达到3-5万人次,门票收入单日达到300万左右。尽管如此,陈建瑜还是认为影视基地肯定是朝着一个片场化和工厂化方向去发展,而不是朝着一个景区化方向发展。陈建瑜在分享中还强调:旅游的收入应该是影视基地的衍生品,通过影视拍摄IP转化所带来的附属价值,最终还是要以片场化为重,这样的影视基地才会有生命力。

所以象山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这种平衡?陈建瑜介绍说首先在拍摄中的纯粹的片场是不向游客开放的,一些不开放的游客可以乘坐观光车在片场游览,包括一些数字摄影棚可以用来让游客体验,同时效仿美国环球影城进行分区等,以及“很多拍摄场景实际分布在象山各个区域,不仅仅集中在影视城一处。”通过多种方式调和剧组拍摄和游客游览之间的冲突。

同时,这也与象山自身的定位和战略转变有关。象山因2003年拍摄《神雕侠侣》而建成,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也在走和其他影视城一样的“重旅轻影”的路线,但效果一般,象山逐渐意识到不能再这样朝着景区方向发展,而是要对应电影工业化的发展方向,还是要围绕电影,回归电影。在论坛上,陈建瑜表示目前象山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中国的专业化的电影片厂和电影工厂。

融创文化总裁助理兼内容与投资中心总经理李宇浩也表示认同这种逻辑的转变,融创的东方影都从开始就朝着工业化、标准化、流程化、模块化的一个电影片厂的概念去做的,比如代表目前中国电影工业化最高水平的《流浪地球》,以及《一出好戏》《疯狂的外星人》《长城》等这些偏重工业化的大片都是在东方影都拍摄完成。“所以目前重特效重科技的很多大片都在东方影都拍摄的。

李宇浩也表示希望打造科技化、工业化的、标准化的影视基地,既能服务于剧组,又能服务于未来旅游的人民群众的影视基地,而要做到这样,硬件环境是一方面,配套设施是一方面,整体设计和流程是另一方面,都要跟上才可能达到两者平衡的一个理想状态。

要建成这样一个专业化的电影片场,光硬件跟得上还不够,相关的服务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上海市广播影视行业协会就是这样一个服务机构,作为影视摄制服务“窗口”角色,提供咨询类和协调类两大类服务,几乎覆盖剧组拍摄的全部需求,涉及取景地、特殊拍摄、置景、车辆、法务等各种剧组拍摄事项。只要剧组在拍摄时遇到问题,都可以通过服务机构来沟通,由服务机构来进一步协调、对接各方需求,并以完全免费的方式提供中介服务。

据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负责人于志庆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打造长三角影视拍摄一体化的目标,上海在2014年成立了市一级的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也能就此提高剧组制片的效率,节省制片的成本,甚至可以把长三角的很多影视取景地,串联成一个旅游的专线。

“以前拍戏肯定要找领导,区长帮个忙,南京路封一下,延安路封一下,现在都不用了。只要有拍摄到上海来,到我们的受理中心申报三天就给答复。包括地铁、磁悬浮、机场重要的地方,我们是一站式的服务,类似于服务员、保姆、老娘舅的角色。”于志庆在谈到上海市广播影视行业协会服务时解释道。

IP内容与实景娱乐之间的双向赋能

对于IP内容与实景娱乐之间的双向赋能,迪士尼和环球影城是无法绕开的样本范例,李宇浩也表示融创文化近期在研究加州迪士尼《星球大战》主题园区,研究如何打穿整个产业链条。

“融创文化计划未来每年产出多部头部电影和多部头部剧集,通过作品从而带动影视基地。”李宇浩表示,融创文化的核心是希望打造所谓的长链IP,从内容到后期的文旅城IP的落地旅游,能够实现双向赋能。

目前,《流浪地球》的走红,已经带动了很多科幻电影向东方影都聚集,李宇浩表示“初步建立起科幻电影IP的概念。”

不过站在2019年的今天,市场和行业对于IP的理解和认知也在不断升级,IP究竟有多大的效用?什么样的内容又能称之为IP?陈建瑜认为,很多影片拍摄完都是不能成为IP的,即使是全球范围内,能够真正用来做旅游的,最重要的也就环球影城和迪士尼。而即使是全球影城拍了那么多片子,能够拿来做旅游的IP实际也少之又少。

另一个思路就是“影视基地本身即IP”。 很多游客对影视剧前后的制作流程更感兴趣,很多知名影视剧拍摄地已然成为网红打卡地,同时也把电影文旅从保留取景地和拍摄地的条框中解放出来。

东方影都目前也在践行这一思路,就在距离东方影都40分钟车程的藏马山影视外景地也在建设中,据悉整个外景地总投资50亿元,占地1500余亩,按照“一轴一带五区”的规划设计理念进行总体布局,以原始森林体验区为轴,以特色植被观赏区为带,规划建设古装拍摄区、民国老上海(老青岛)街区、欧美街区、民国老北平街区和石库门建筑区五大功能板块,打造集影视拍摄、影视旅游实景互动体验及商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影视外景地,未来,也将与东方影都共同构成自身的IP。

李宇浩还表示,对于融创而言,还有12个文旅城,很多IP可以直接往文旅城里面放,比如形成未来水世界的娱乐项目,自己的环球之旅,甚至自己的鬼屋,滑雪乐园、儿童中心等,“在实景娱乐上我们不会完全局限于自己的影视基地的旅游。”

IP内容与实景娱乐之间,如何形成良性、稳定的双向赋能,还有待市场的多向探索与验证。

*本文作者刘公子,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娱乐资本论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