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这家一度闪耀硅谷,全球关注,吴恩达亲自参与实际运营的明星无人车公司,已提交文件进行项目清盘。
Drive.ai向加州就业部门提交的文件披露,将在月底关停,并裁掉过半员工。
接下来Drive.ai会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发展”。
苹果已向媒体承认收购Drive.ai,但只有部分工程师能戴上Apple工牌。
谁也没想到,Drive.ai一盘好棋,落得如此结果。
该消息最先由旧金山纪事报报道,随后大量媒体报道跟进。
报道中指出,Drive.ai已经向加州就业部门提交文件,披露公司即将于周五关停,永久停止业务,并裁掉现任CEO在内的多数员工,合计90多名。
现在, Drive.ai在Medium上的博客主页已经404了。
虽然Drive.ai倒下了,但它还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
苹果已经向外媒Axios证实,收购了Drive.ai,挖到数十名工程师,并购买了Drive.ai的无人车和其他资产。
具体收购金额没有披露。根据Axios之前报告,苹果预计支付不到7700万美元的风投提供的资金——算是让投资方保本平出。
至于传闻过的2亿美元的收购估值,基本不可能。
根据旧金山纪事报报道,已经有5名Drive.ai员工修改LinkedIn档案,显示他们在6月份离开Drive.ai,并加入苹果。
比如Caitlin Surakitbanharn,此前是Drive.ai的人机交互设计师,现在加入了苹果的“特殊项目”,担任系统工程师一职。
量子位也联系到Drive.ai官方,其发言人对上述消息,表示不予置评。
吴恩达方面也无说明,称目前LandingAI才是他的主要聚焦项目。
Drive.ai成立于2015年,创始团队为斯坦福大学的机器学习研究人员,包括CEO Sameep Tandon、联合创始人王弢在内都是吴恩达的博士生,而创始总裁Carol Reiley更是吴恩达的夫人。
Drive.ai创立之初,就明确宣布使用深度学习技术训练无人车系统,以“工具包”解决方案实现L4自动驾驶。
这种方案也让Drive.ai遭到“过于激进”的批评,因为深度学习的“黑匣子”之名,被认为完全用深度学习训练无人车并不安全可靠。
但这没有影响Drive.ai发展神速。
两年多的时间内,共计筹集7700多万美元资金,投资方为北极光创投、恩颐投资(NEA)、纪源资本、Grab等,估值达到2亿美元。
在2017年2月,Drive.ai还首次对外展示了一次技术实力:放出了无人车夜雨中穿行山景城的视频,轰动太平洋两岸,也是全球首个展示夜雨行车的无人驾驶初创公司,一时风头无两。
2017年6月底,完成B轮融资的同时,吴恩达宣布加入Drive.ai的董事会,并参与实际运营。
之后,Drive.ai开始探索商业化落地。
2017年9月,Drive.ai宣布将为Lyft提供无人出租车,但并没有太多后续消息传来。
与此同时,Drive.ai也表示计划在新加坡开设办事处并打算提供服务,但之后并无下文。
最后,Drive.ai无人车落地,出现在2018年5月得克萨斯州。
当时Drive.ai在美国得州弗里斯克展开了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试运营,吴恩达和太太亲自现身站台。
同年10月份,Drive.ai正式在德州阿灵顿向公众开放无人驾驶接送服务,运营里程达8000英里。
那时候,Drive.ai上下对于未来一片乐观情绪。他们不仅认为自己会是最快实现RoboTaxi的无人车初创公司,而且商业模式已经得到验证,下一步就会大规模量产铺开,真正把无人驾驶带向千家万户。
然而万万没想到,形势就此急转直下。
今年3月,外媒The Information曝光Drive.ai正在寻求卖身,作价2亿美元。
其后不久,包括联合创始人王弢在内的高管离职。
Drive.ai一度否认求收购的传闻,称公司只是在展开正常的财务操作,并不限于某种具体形式,而且也否认了2亿美元的估值。
紧接着,Drive.ai就跟苹果联系在一起,但传闻也明确:苹果只是想要人才,而不是整家公司。
到如今,结局如斯:公司裁员倒闭,业务关停,Drive.ai在探索无人驾驶的路程上,先实现了公司的“无人驾驶”。
至于Drive.ai高开低走的具体原因,目前还没明确答案。
但有硅谷VC认为可能跟太平洋两岸的大形势有关。
之前Drive.ai的众多投资方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中国背景投资基金,而且追捧Drive.ai的,也以中国买家最为狂热。
但特朗普一步步收紧的投资政策,可能在“资本寒冬”里进一步影响到了Drive.ai的融资之路。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Drive.ai的死因从离职员工中间传出。
而且矛头指向管理团队。
Drive.ai创始CEO叫Sameep Tandon,也是吴恩达的斯坦福学生,跟其他联合创始人校友、同学关系,在内部也口碑不错。
但2018年9月,不知为何,Sameep Tandon被逼宫交位,离任CEO,只保留董事职位。
在此前后,Drive.ai内部不和谐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后来,另一位吴恩达故旧——百度时的老部下Bijit Halder被Drive.ai招入,空降成为现任CEO。
然而新CEO根本无法让团队信服,之前在硅谷名声也不算好,于是员工忽然收到空降消息时,直接炸了锅。
核心原因是新CEO并不长于技术,也不擅长与人沟通,更不擅长融资。
于是后来Drive.ai融资进展一直不顺,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日常的“免费午餐”都无法提供了。
资金状况越来越紧张,大形势也不好,新融资看起来也遥遥无期,苹果收购已是为数不多的好选择。
但苹果更多是出于少数人才,收购不包含全部Drive.ai员工。
另外,Drive.ai融资也并非全程不顺利。
2018年10月左右,Drive.ai曾被按估值10亿美元给到offer,但最后并非成真。
离职员工的说法再次指向管理层,“too greedy”,说话事人认为估值还不够高,不愿接,这也成为创始CEO被换的核心原因。
最后,团队在那时开始明显散了,军心涣散,已无逆风翻盘可能。
万万没想到,一度高光闪耀的明星无人车公司以这样的结局陨落。
但这可能也只是无人驾驶行业洗牌的开始。没有什么新模式、新技术、新产业,会始终长在资本的温室里……
是骡子是马,到迎接市场检验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