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90后,记忆里小时候的暑假是在农村奶奶家度过,白天和小伙伴疯跑玩耍晒得黝黑,晚上在小院儿纳凉,习习夏风穿堂,从井水里吊出来凉透心扉的西瓜、漫天的繁星、几亩方塘里的荷香与蛙鸣,是关于暑假的美好记忆。
但带有这样愉悦味道的暑假恐怕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就此封存。
如今,从“月入3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到“甭说3万,8万都撑不起!”种种新闻,更像是一场散播焦虑的媒体与一心敛财的培训游学机构的精心合谋。
家长们拿着钞票迫切入网,孩子们麻木被动地接受一切安排。
结果,很多钱都白花了,稀里糊涂就做了精明商家们的“韭菜”。
一个好端端的暑假,硬生生过出了“炼狱”的感觉。
01
疯狂的暑期培训班
暑假上补习班,几乎是所有孩子逃不掉的命运。
假期还没正儿八经的开始,各大培训机构就已经摩拳擦掌,早早站在校门口争C位,发传单,提前捕捉猎物。
在培训机构眼里,一个中产家庭有近一半的收入都要花在子女教育上,这笔钱肯定是要花掉的,问题是谁能挣到它。
于是,个个家长都是待宰的羔羊。
普通班,提高班,尖子班,超常班,目标班,保过班……划分如此之细,总有一款适合你家的娃。
什么,不想上?那怎么行?
“你看,那谁谁谁家孩子才上初三,高三的课都学完了。”“那谁谁谁家孩子,成绩那么好,还在上提优班。”“那谁谁谁家孩子,上奥数课,可以保送清华!”
你想做个佛系的家长,在大环境里呆久了,总会被拖下水。
▲图说:南京市一名小学生从补习班广告旁走过。新华社沈鹏/摄
02
课外补习班这块肉有多肥?
数据显示,中国校外培训行业所得收入,从2012年的2281亿元增至2017年的3930亿元,预计到2020年人均花费在6862.63元左右,培训市场总规模将超500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在100万家以上。
对于暑假补习班,很多家长的态度是:有问题要上,没问题创造问题也要上。
毕竟自家闺女不补课,开学了成绩很有可能会被隔壁老王家儿子超过去。
上补习班,那还得上好的。
尤其是“名师补习班”,花钱如流水,还不能喊一句心疼,不然在其他家长眼里就是矫情。
家长的钱包被透支得干干净净,而“名师”们一个暑假就赚到了一套房。
《疯狂的黄庄》一文,曾描述了北京海淀黄庄的疯狂补课情形。很多妈妈放弃工作,一门心思陪太子读书,她们疯狂追逐名师,并且私下找名师“攒课”。
通常,一个数学名师的课时费大约是3小时8000元,一年收入个几百万的,并不稀奇。
教育机构的高薪,吸引了一大批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前来应聘,不少清华北大的学子毕业后也进入了课外培训机构,成了个培训师。
风水轮流转,为了考名校去机构疯狂补课,考上名校又回到机构,成为为下一代人疯狂补课的培训师,真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循环。
03
“暑期游学”收割中产钱包
只赚补课的钱,那怎么行?
在有心人眼里,焦虑的家长们是一波养得太肥的韭菜,收割他们,比收割币圈、股市的韭菜要简单太多了。
这不,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游学风”开始刮进了家长们的心窝里。
某机构发布的游学报告显示,2017年参与国际游学的人数达86万人,2018年达到105万人,而且人数还将继续增多,年市场规模或达200亿元。
七八月放暑假了,攻占全球的不是中国大妈,而是这些祖国的花骨朵儿们。
哈佛的台阶上,坐满了中国孩子;剑桥的林荫小道上,一大群中国娃娃叽叽喳喳;加州硅谷的谷歌Facebook门前,中国孩子们在比V拍照......
这股海外游学风,一年胜一年。
▲图片源于网络
“不管怎么着,先把家长们整晕了再说。”为了“整晕”家长,游学机构的“花样儿”可真不少。
家长要求参观国外的博物馆、图书馆,可以,反正这些地方基本都是免费开放,租个车拉过去就行;
家长要求和外国的孩子们一起上课,可以,找个大教室,再花钱找个外教,几个外国孩子,大家一起搞个联谊,就算上课了;
要体会外国原汁原味的文化?可以,租个民宿,让孩子睡睡老外家的上下铺,还比住酒店更省钱呢,何乐而不为?
这些五花八门的,都算在收费项目里了。要让自家孩子有丰富的体验,也可以,先掏钱吧。
某游学平台的工作人员曾透露,2019年暑假,在他们平台报名海外游学的人数,比2018年增长了将近50%,人均团费近3万。而便宜点儿的东南亚游学和国内亲子游的报名人数增长了两倍以上,人均消费在4000元左右。
去趟欧美,一般都是2万起步,比贫困地区一个家庭的年收入都高。富裕的家庭趋之若鹜,普通家庭瑟瑟发抖。
传统的欧美游真心去不起,那也行,游学机构贼精明,转眼就推出新马泰游学,走遍东南亚,咬咬牙总能去的起了吧。
工薪家庭的家长们,还是没能找到不掏钱的理由。
这不,近年来,东南亚暑期游学人数蹭蹭上涨,就是铁证。
相比欧美,新马泰的确便宜。例如,一个去泰国曼谷的为期10天的英语游学营,不含机票价格在6000元左右。
可是,慢着,为什么学英语非要要去泰国学?10天能学出个什么名堂?还是东南亚的高温有助于孩子迅速吸收知识?
这一类游学的水份有多少,咱也不敢问。只不过,“曼谷游学营”可能改名成“曼谷旅游团”比较符合本质。
事事精明的家长,遇到孩子的问题,往往就昏了头。
04
月薪3万真的撑不起一个暑假吗?
在家长圈里,也有一条暑期“鄙视链”。
第一级是“放养型”,孩子啥班都不用上,在家吹空调看电视吃西瓜,完成学校的暑假作业就可以了,相应的也就没什么支出。
第二级是只上语数外的补习班,一个暑假下来的花费在2000-3000元左右。
第三级是补习班+兴趣班,在一个二线城市,像舞蹈班或者绘画班,一节课收费在百元左右,算下来,总支出在5000-6000元。
第四级是补习班+兴趣班+国内夏令营,总消费在万元左右。
而在鄙视链顶端的,则是在这些基础上,还要来一个亲子国外游,一个暑假,3万打底。
这种“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文化,已经深度绑架了家长的人生,从有了孩子以后,就放弃了为自己而活。
更可怕的,是经济实力和教育追求上的绝对“错位”。
月薪五千,非要省吃俭用,砸锅卖铁,让孩子过月消费2万的生活。换来自己一腔怨言,孩子也不会心存感激。
换句话说,“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抱怨根本就不应该存在,这更像是炫富,撑不起就不撑呗,就非得出国游学?
在这一场漫长的教育竞争中,家长和孩子“损伤惨重”,只有这场活动的组织者,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游学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一个多么完美的财富转移过程啊。
当然,也有另类的“硬核”家长。
认识一个广东商人,两个儿子一个考上二本,一个只上了大专。
他说,自己很支持孩子读书,但不强求,孩子们小时候没补过什么课,也从不逼着他们补课。虽然孩子们成绩一般,但都懂事孝顺,小儿子虽然只上了大专,但脑袋瓜灵活,一点就通,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
对于那些对孩子教育疯狂砸钱的家长,这位“硬核”老爸留下了三句“灵魂拷问”:
“本来就不擅长应试教育的孩子,补完课就能突飞猛进了吗?”
“砸锅卖铁逼着孩子上课,干嘛不拿这个钱给孩子买个房当投资?”
“从清华北大毕业了,他们也依然有可能买不起学区房,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