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涨价,为了叫车我下了10款APP

滴滴涨价,为了叫车我下了10款APP

2019-07-10 13:53宁泽西 新芽记者
新计费规则下,滴滴用户在早晚高峰打车会更贵,在平峰期相比便宜些。但不管怎样,廉价网约车已成历史。

大额补贴乘车的时代,一去不返。

7月9日,滴滴出行发布价格调整说明:自本月19日起,除10:00到17:00时段,滴滴快车起步价均从13元上涨至14元。早高峰(6:00——10:00)里程费由1.6元/公里涨至1.8元/公里;普通时段(10:00——17:00)里程费降至1.45元/公里,时长费由0.5元/公里降至0.4元/公里;晚高峰(17:00——21:00)里程费降至1.5元/公里;夜间到凌晨(21:00——6:00)里程费涨至2.15元/公里,时长费降至0.8元/公里。

根据说明,此次调整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包括: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昌平区、门头沟区。

滴滴方面回应称,随着市民出行需求的增加以及安全与合规工作的深入开展,北京的供需紧张问题日益显著,高峰期出行难、区县供需差异大等情况突出。为了平衡供需系,将于2019年7月11日对北京的网约车价格作出对应的调整。

新计费规则下,滴滴用户在早晚高峰打车会更贵,在平峰期相比便宜些。但不管怎样,廉价网约车已成历史。

靠补贴上位后,它开启了涨涨涨之路

以滴滴为代表的网约车自诞生之初,就似乎被贴上“烧钱”的标签。

为扩张市场,抢用户,滴滴和快的从2014年1月打响了“补贴”大战,“乘客车费立减10元、司机立奖10元”“乘客返现12元,司机奖励增至15元”五个月疯狂烧钱数十亿,造就了一场“乘客一元钱坐车、司机月入两三万”的全民狂欢。

通过大把的补贴,滴滴把被出租车拒载的短途乘客拉到了自己车里。甚至把公交车、地铁里的乘客也一并拽过来。2015年2月,当狂欢结束,滴滴和快的合并,用户的习惯也逐渐养成。

然而,4个月后,就有广州市民发现,滴滴公司并未公开提醒用户,“偷偷涨价”。几次车费的价格高于以前了。仔细查找,滴滴软件界面中“设置”里,“乘客指南-快车”中,计价规则中起步价和最低消费没变,但另外两项变成了“1.2元/公里和0.4元/分钟”。

随后8月份,北京的市民也发现滴滴快的平台正悄然涨价,有网友曝出,有的订单收费时直接乘以一个倍数,最高是3.9倍。滴滴快的官方回应称,单双号限行政策使得市民的打车需求增加,涨价有利于提高司机接单的积极性。网约车价格开始逐步调升。

而滴滴正式开启“涨涨涨”之路则是从2016年顺利收购Uber中国业务之后,不仅给予司机与乘客的补贴明显减少,网约车价格也出现多次上调。

代表性的一次是,2017年4月,滴滴快车在北京引入“分时计价”模式,提高早晚高峰时段价格。全天实行新计费标准,起步价与出租车看齐,从10元提升为13元。

如果说之前还只是变相提价,那么此次则是滴滴实打实给出涨价菜单。目前,滴滴先在北京采取涨价措施,有试探市场反应的考虑,也可能引发网约车价格集体调整的连锁反应。

此前,程维也曾对滴滴涨价做过正面回应:前两年的低价打车完全是因为有滴滴公司在背后对司机进行高额补贴,也会通过各种满减、优惠券的形式来贴补乘客。现在提高了的价格就是原先本来的价格而已。

据滴滴公司财务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滴滴全年亏损高达109亿元人民币,同时2018年全年滴滴在司机补贴方面投入共计113亿元。在用户增长率走低的情况下,自然会选择上调价格。

“严监管+高抽成”,难逃打车困境

对整个互联网出行行业来说,2016年是值得被铭记的一年。这一年,网约车新政落实,成为整个市场改变的起点。

2016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交通拥堵比较严重的城市,对网约车出台了严格的管理细则,均要求车辆为本市车牌、驾驶员为本市户籍(深圳包括持有有效的深圳经济特区居住证)。此外,还对车辆尺寸、排量做出了要求。根据这一严格规定,符合条件的网约车及司机数量大幅度减少。

为了配合新政要求,2017年1月底,滴滴开始大幅削减其在上海的司机队伍,一些收到滴滴发来的通告监管要求短信的司机表示,使用非沪牌车辆的司机将被从滴滴平台上移除。根据滴滴此前公开的数据显示,在上海已激活的41万余司机中,仅有不到1万名司机具有上海本地户籍。

同样,在政策同样限制严格的北京,滴滴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调整,财新数据显示,北京地区活跃的滴滴车辆中,合规车辆仅占10.7%。4月1日起,滴滴已全面停止对外地车牌派单,运力急剧下降。

网约车新政带来的供需矛盾激化,给滴滴通过提价(减少补贴、分时计价、动态调价等)调节市场供需关系提供了理由。

另一方面,滴滴早就减少对司机补贴,同时提高对司机的抽成。新芽NewSeed了解,滴滴对快车司机抽成30%左右,专车司机抽成20%。此外,很多大单滴滴会优先派给自己的专车,直接导致滴滴快车司机的单量减少、收入与高峰时期几尽砍半,大量司机退出平台。

“严监管+高抽成”的双重压力下,司机大量流失,乘客普遍感受是:上下班高峰期、极端天气和凌晨时,已经不是打车难,而是长时间叫不到车。

网约车变局

Uber已早一步上市,这个时间点,滴滴想尽快赚钱,尽快IPO。在持续亏损的现实面前,涨价也是必然选择。

打车贵、打车难……饱受用户吐槽的滴滴,网约车第一的交椅坐的并不舒服,再加上2018年连着两起安全事件,滴滴的形势不容乐观,整个网约车的版图也有了松动的迹象。

资本加流量,网约车的模式非常好复制。教育了市场后,新入局的玩家发展少了很多阻碍。美团等网约车新玩家不断涌入和老玩家轮番放大招,也给了滴滴不少压力。

去年10月,哈啰出行上线了打车服务,从过去单车单一业务跨越到四轮出行市场的竞争中;今年5月起,美团打车开始通过聚合模式深耕出行市场。6月5日,美团打车聚合模式正式登陆北京;6月底,腾讯与GAC集合作推出的OnTime网约车平台在广州上线。此外,传统的车企,如上汽集团等推出了高端乘车服务等等。

据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18年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显示,去年年底,滴滴出行仍然以14.7%的渗透率在用车服务中排名第一,但紧随其后的嘀嗒出行、首汽约车也在飞速增长,去年12月的渗透率环比增速分别高达8.4%和43.4%。

“随着网约车新规的落地以及滴滴安全事件的出现,原本的行业龙头地位动摇。”业内人士分析,“滴滴等玩家在前期培养市场付出巨大投入之后,让用户建立了习惯,也培养出了不少产业链资源。目前滴滴基于财务压力取消补贴之后,给了其他竞争者最好的进入机遇。”

此前采访中,蔚来资本合伙人张君毅曾分析道:“出租车和网约车最后一定会融合,这个融合是出租车的网约化,网约车的规范化。出行本身的特点,无论哪个城市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会受到政府的公共规划,它是有天花板。出租车如果是半公共交通的话,专车是差异化服务,它的价格和服务类型都会有差异。”

愉悦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二海也曾表示:“网约车市场还有机会,因为网约车不是赢者通吃。是不是赢者通吃取决于它的网络效应,网约车的网络效应存在于城市里,不是全国范围的。网约车也不会一家独大,政府的监管也会更严格。多个品牌会在里面竞争。”

用户激增的时代已经过去,一家独大局面不再,网约车之间的竞争继续。

*本文为新芽NewSeed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新芽NewSeed(微信公众号ID:pelink)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新芽NewSeed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