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市场井喷,但内容依旧为王?

智能音箱市场井喷,但内容依旧为王?

尽管智能音箱不是远场语音交互的最终形态,但它会大面积替代传统音箱,无疑是一种确定性的未来。

种种迹象表明,智能音箱正在成为“后手机时代”第一个真正被大众接受的智能硬件产品。

奥维云网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1556万台,同比增长233%;销售额30.1亿元,同比增长149%。这意味着,中国上半年智能音箱的销量,已经接近2018年全年。

事实上,Canalys的报告此前就已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智能音箱出货量全球占比51%,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智能音箱市场。而根据奥维云网(AVC)预测,2019年中国智能音箱销量达3430万,同比增长111%;销售额为70.3亿元,同比增长93%。

市场迅猛增长,原因不一而足。

最直接的是价格,众所周知,过去两年,各巨头一系列疾风骤雨般的降价狂潮,直接将智能音箱腰斩到了“白菜价”,单台设备的平均销售额大概仅为一两百元。这种“白菜价”的直接结果就是,哪怕是对人工智能一无所知的“小白”用户,以一顿周末聚餐的价格,用上传说中的智能音箱,也委实是一种“稳赚不赔”的理性选择。

事实上,我身边很多买了智能音箱的朋友,都是用来淘汰家里落满灰尘的中低端传统音箱。考虑到传统蓝牙音箱内容源分散,操作冗余等缺点,就用户体验来说,智能音箱对传统蓝牙音箱市场是一次“降维攻击”,前者大面积取代后者,也算是顺理成章——更何况,就像是用单反与智能手机拍照的群体判若云泥,倘若严格区分,发烧友音箱与智能音箱也不完全属于同一品类。

而说到智能手机,有趣的是,从市场反馈来看,就像大众在偶遇智能手机后,瞬间开始嫌弃用了多年的功能机,人们一旦用上智能音箱,产生的黏性往往非常高,大多数人很难退回到“传统音箱时代”。

但据我观察,这种黏性来源,目前主要是依靠内容的丰富度——至少从我个人的使用状况来看,现在的智能音箱,更像是一个可以语音控制的智能外挂“内容播放器”。

这也许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比于语音交互技术的“趋同”,内容资源也许才是智能音箱的最大壁垒,而且不同于国外内容资源的相对开放,无论音频还是视频,中国市场的版权之争都更为惊心动魄,谁拥有“不受制于人”的内容越多,谁的壁垒也就越夯实。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现阶段,有两点硬性约束,横亘在作为“中枢”的智能音箱面前。

其一来自技术。或许是暗合了某种生物本能,人类(尤其是小孩)很容易把“会说话”的物体视作“无障碍沟通对象”,加之在好莱坞的科幻洗礼下,在不少人的期待中,他们花一两百块购买的智能音箱,能立即委以“智能管家”重任,可以帮忙打理家里一切,还能在无聊时陪人聊天。

这显然不切实际,实际上,目前语音交互技术尽管识别率很高,但只能完成模式化应对,一旦试图进行跨场景和跨任务对话,就会经常陷入尬聊,人与机器离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交流”还有一段漫长之路——而这段路要远慢于智能音箱落地的速度,所以对巨头们来说,尤其在各家技术尚未拉开梯队差距时,当下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管理用户预期。

其二来自商业。在巨头的期许中,中国家庭连接的智能设备会越来越多,它们理应受控于同一中枢,但现实骨感的一面是:目前整个中国智能家电的占比率很低,而且至少几年内,可连接智能设备都不会丰富到刚需程度,对普通用户而言,家电被智能音箱唤醒也许是个伪需求。

所以在不少人眼中,在扮演“智能助手”的角色上,智能音箱有可能只是一个“过客性”产品,今年智能音箱的井喷之势,带动更多的是大众对智能家居的模糊认知——人们花一两百块钱,窥见到语音交互的未来一隅,仅此而已。

当然,切换到另一个更大,更常见的逻辑上,遵循着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剧本,在这个行业,规模往往就是一切,巨头们以低价造爆款,以补贴换认知,其实是为了率先掀起网络效应。

说到底,这是一场只属于巨头的游戏。奥维云网(AVC)线上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TOP3品牌的市场份额达到93.3%。百度,阿里,小米,为抢夺未来入口杀红了眼,也溅了创业公司一身血。

嗯,尽管智能音箱不是远场语音交互的最终形态,距离成为智能中枢“连接万物”也前路漫漫,但它会大面积替代传统音箱,无疑是一种确定性的未来。

*本文作者李北辰,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李北辰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