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限资源到无限游戏,3岁哈啰做对了什么?

从有限资源到无限游戏,3岁哈啰做对了什么?

2019-09-17 14:24Newseeders 合作伙伴
目前,哈啰研发团队已经超过1000人,占哈啰总部员工的半数。

在共享单车这一充满纷争与喧嚣的战场里,哈啰单车的生存路径与今日逆袭,确实超出很多人对于所谓终局的设想。

从手握有限资源的“后发选手”,到后来居上的单车市场“头号玩家”,再到不断拓展业务边界,成为囊括哈啰单车、哈啰助力车、哈啰电动车服务平台、换电服务等业务的出行平台,哈啰出行用3年时间跳出既定圈层,玩出一局“无限游戏”。

今天是哈啰出行成立的3周年,高榕资本基于与哈啰团队的对话,试图去回答3个问题:

1、如果创业像一局扑克游戏,何时选择上牌桌,是否存在后发优势?

2、技术基因如何帮助哈啰在艰难鏖战中胜出?

3、哈啰出行的未来还有哪些想象空间?

今日哈啰,技术为核

早上8点半,成都天府新区丽景路段。

白领们踩着哈啰单车赶往公司,形成了一道蓝白相间的骑行风景线。

每天上班高峰期,这一路段对单车的需求量超过1000辆,时常出现短时间内供不应求的状况。如何解决?

哈啰出行希望通过一套不断迭代升级的智慧系统,来提升供需匹配的效率。

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哈啰的智慧系统可以向运维人员实时发出调度指令,包括去附近哪些站点调度闲置车辆、调度多少车辆以及最优的调度路线等,迈向运营决策智能化。

在8月底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哈啰出行正式发布最新升级迭代的智慧系统——“哈啰大脑2.0”。

这套智慧系统源于哈啰对单车供需关系的理解。哈啰认为,单车并非要通过无限制投放去满足所有可能的需求;而应该在需求最高频的时间段和地点,提供最稳定的运力供给,服务最刚需的用户。

哈啰出行研发副总裁任亮亮介绍,“单车是一门供需非常散的生意,因此对算法、数据和实时性的要求非常高。”此前,运维人员依靠经验和感觉判断运维管辖区内的车辆调度,无法做到精益高效。

在实际应用中,哈啰大脑还在不断调整参数。哈啰会对不同城市做AB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使用哈啰大脑指挥下的智能调度后,区域内平均单车的“翻台率”(指单车骑行频次)提升15%以上,并且仍在不断迭代升级。

除了优化供给匹配,哈啰出行还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升运维效率,进行“降本增效”。

在单车行业存在一些运营“黑洞”,吞噬着企业的人力与资金成本。例如早期用户线上报障准确率仅有40%,浪费了大量的运营成本;单车因为人为破坏等原因成为失联车,找回难度极大。

“我们选择通过技术去降本增效,节约了大量成本。”任亮亮介绍,哈啰研发了一套智能报障系统,通过神经网络算法和机器学习,可以识别系统报障的可信度,再决策是否进行维修和处理。系统上线后,目前报障判断准确率达到了90%。失联车预警模型,则通过分析智能锁状态、区域数据、单车历史失联等海量数据,预测车辆的失联风险,可在单车真正失联前进行预判和预警。

视觉识别技术,则为哈啰的运维系统戴上高精度望远镜,并为后续运维和城市交通管理提供实时识别和智能判断。哈啰的Argus智能视觉交互系统,可以识别特定区域内的共享单车和社会车辆,如果该区域内车辆停放达到预警阈值,系统可向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与企业实时发出调度信息。企业端,可以通过机器决策生成运营派单;城市管理端,则可以帮助解决车辆随意停放、故意破坏等问题,让管理更加高效。

目前,哈啰已经在上海七宝地铁站等热门站点试点运营Argus系统。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融入哈啰出行全业务链条中,驱动着这一强运营行业的精细化、智能化。正如哈啰出行CEO杨磊所说,哈啰大脑2.0的发布,“标志着哈啰出行迈入两轮全业务智慧运营的全新阶段,人工智能成为两轮出行发展的强大驱动。”

哈啰的“科技实用主义”

哈啰官方数据显示,哈啰单车目前注册用户超2.6亿,已入驻360多个城市,日订单量超2000万,占据超50%的市场份额。7月23日,QuestMobile发布的《2019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显示,哈啰出行全网月活规模超6300万,稳居单车行业第一。

想要破解哈啰的逆袭密码,需要从其诞生之日说起。

2016年9月,哈罗单车业务正式启动,彼时摩拜、OFO等入局者战事正酣。哈啰何以用有限资源实现后发优势?

本着对行业需求的理解,哈啰从坐上牌桌的第一天,便不将竞争视为第一优先级考虑的因素,又或者说选择无视自己所控制的资源;转而思考如何跑通单位经济模型,如何用技术提升业务环节的效率。

“单车这个行业,在大部分人看来并非是一个强技术驱动的行业。但在我们眼里完全不一样,我们从第一天进到这个行业的时候,对于竞争的考虑就很少,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如何用技术让业务变得更高效上。”在今年3月的高榕资本CEO峰会上,杨磊分享道。

在哈啰成立伊始,“即使在极为困难的时候,对技术的投入也是非常大的,所有的东西都能砍,只有技术不能砍”,杨磊说。

在中国,两轮出行需求拥有很高的天花板,每天两轮出行约10亿次,1公里通勤更是刚需。

面对巨大的需求,杨磊和团队“越做越敬畏,因为这个生意完全是依赖技术的生意”。回顾哈啰3年,技术驱动贯穿始终。不过,杨磊也明确指出其技术研发的务实性,“我们不是研究什么黑科技,我们的技术投入和研发全部围绕如何提高效率这一个方向。”

哈啰的底层密码之一或许是——用技术思维解决问题,在决策上抱有技术理想主义,在执行上贯彻实用主义。

2016年11月,hellobike1.0上线,尽管彼时资金紧张,但团队还是坚定选择研发智能锁,“因为只有使用智能锁,才能通过技术手段对单车运营进行精准管理”。

2017年,哈啰进一步思考单车如何进行高效运营。对比通过非常重的线下运营团队进行调度,哈啰希望通过系统和机器实现智慧运营。“当时上海1天有30万用户会把共享单车从市区骑到郊区,人力物流调度成本非常高,哈啰选择研发电子围栏,实现自动化拦截,用户骑行超出一定范围,电子围栏会进行提醒。”

2018年9月17日,哈罗单车正式宣布更名为“哈啰出行”,从单一的共享单车企业成长为囊括哈啰单车、哈啰助力车和汽车等出行服务的综合移动出行平台。而每一款出行硬件的研发,哈啰选择核心软硬件高度自研和极致供应链管理。

以助力车为例,哈啰配备MTK高集成度芯片,支持GPS+基站+蓝牙多重定位。任亮亮负责哈啰平台的硬件研发,他指出,“我们希望所有核心的东西不光要掌握,还要做到极致,因为我们希望在一个更长期的范围内运营业务线,而非去做竞争态势下的‘炮灰车’”。

面对单车城市无序停放难题,哈啰也选择用技术手段去解决,推出了行业首个应用级别的自适应蓝牙电子围栏。当识别到单车没有停在指定区域时,智能锁会自动弹开。该技术亚米级别的测试成功率达到95%以上,在行业居于领先地位。目前已经在上海、南昌等10余个城市落地应用。

任亮亮介绍,“蓝牙道钉在实际应用中受到的干扰因素非常多,例如下雨、夜间的信号都不同,需要死磕难点。我们在其中植入神经网络算法,可以更好预测和感知信号强度,提高精度和准确率。”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会期间,尽管蓝牙道钉受到场馆内复杂因素的干扰很大,但识别成功率达到100%。

通过对技术的持续投入和研发,哈啰实现了输入和输出效率上的显著提升,在为用户更好出行服务的同时,为规模化盈利奠定基础。目前哈啰单车在全国半数以上城市实现盈利。

目前,哈啰研发团队已经超过1000人,占哈啰总部员工的半数。

哈啰未来:单车可以有梦想吗

技术至关重要,正如尤瓦尔·赫拉利所说,技术会改变人类的生活,“但是怎样改变呢?有如此多的不同路径,我们仍然可以选择该如何应用这些新技术。”

对于哈啰来说,未来如何将技术应用于用户需求和行业发展,更值得思考。

今天该如何定义哈啰?

可以明确的是,哈啰起步于共享单车,却不止于共享单车。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震认为,“一个满足用户刚需的产业在不断发展演进过程中,需要服务提供商在技术和产品上的持续迭代升级,以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

今天,哈啰出行以智能技术驱动精细化运营,并不断丰富两轮为主的出行生态。“单车成为流量基石业务,再去扩展助力车、两轮电动车租售、换电服务、顺风车等丰富业务形态。”

哈啰积累的出行大数据,也将在未来不断释放潜力。2018年,哈啰出行对组织架构进行升级,其中新组建的“中台部门”实现了“大中台、小前台”,所有公司级数据储存在中台数据舱内,不同业务部门可及时获取所需数据,例如哈啰大脑2.0所需的数据即来自中台。对外数据打通上,哈啰也将与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协同,为未来智慧交通提供大数据支持。

面对5G的商业化落地加速,哈啰出行也在投入研发资源。任亮亮指出5G的高带宽、低延时将为哈啰的业务进一步提供助力。例如基于5G,哈啰探索端到端的云,让车和车可以进行通信和聚合,将进一步提升系统的通信与决策效率。在Argus系统中,5G的到来可以支持实时识别每一个端口,配合高精度的图像识别,实现区域间对端的精准管理。

哈啰3年,技术深植基因中,并推动业务不断进化。哈啰也已跳出共享单车的圈层,不断向打造“世界级技术公司”迈进。实现了技术理想主义与产品实用主义的融合共生,哈啰也将更好迈进面向未来的“无限游戏”。

*本文作者高榕资本,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新芽NewSeed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