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说好不哭》掀起景点打卡热,明星号召力背后还有“和风效应”

周杰伦《说好不哭》掀起景点打卡热,明星号召力背后还有“和风效应”

2019-09-21 10:12读娱 合作伙伴
这股看似强劲的和风到袭来之时,也仅仅只是两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交流、融合、进化的侧影。

近日,周杰伦最新的作品《说好不哭》上线,一时之间火爆到#QQ音乐崩了#登上热搜,而该MV也作为彩蛋被解读,其中粉丝拆解了MV的拍摄地点,包括东京铁塔、原宿machi奶茶店、东京皇居、谷中银座等八大景点,不少粉丝表示要前去日本打卡,而居住在日本的粉丝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完成打卡并在自媒体平台以vlog、图文等形式分享心得。

这一热潮不仅仅是因周杰伦的明星效应,也有日本是国人近年热门旅游地有关。根据《2019年中国人暑期出境游调查报告》显示,日本为今年暑期热门TOP5国家和地区之首。

早年因《你的名字》《千与千寻》《灌篮高手》等动漫在国内风靡,去打卡动漫里同款场景已成为了人们赴日旅游的必备环节,而如今这样去日本的“打卡热”也延伸到了本土的作品当中,这无疑是日本人文元素在本土作品当中完美融合的一大标志。

近年来,文娱产业通过“一带一路”等方式大力进行文化输出之时,也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习周边国家的优秀文化,在韩潮流正褪去之时,颇有和风徐来之势头,着力体现在引入日本剧综IP、复刻女团养成等维度。

以女团养成为例,中国内地流行乐女子组合“SNH48”今年已经成军七年,是当下规模最大的女团组织。SNH48最初是AKB48开设在上海的海外分团,本部提供名气、曲库、模式经验等资源,SNH本地运营负责投入资金和实际运营等。

在早期,AKB的成功运营理念在SNH48在中国本土的落地起到巨大作用,比如,鞠婧祎利用被日本评选为“四千年第一美女”这一名号在国内营销打开了局面。但在后续推进过程中,受多重因素的影响,SNH的运营开始逐渐脱离本部控制,最终“独自美丽”。

但客观而言,复刻AKB48的SNH48所取得的成功,离不开粉丝们“撒钱”,这股“和风”始终停留在粉丝圈层之内,而剧综所承载的“和风”更为泛众,接下来读娱君对其成效和形成原因进行具体解读。

1

节目“和风”气质

隐性与显性并存

在读娱君看来,源自日本的节目模式在本土化的落地中,“和风”是隐性的存在,但当日本成为综艺节目的取景地,日本文化成为诸多节目的观察视角,“和风”则是“显性”的存在。

在大众看来,国内节目受韩综的影响较深,毕竟《歌手》《奔跑吧兄弟》等经典的国民综艺节目模式均来自于韩国。实际上,也有一部分节目引进的是日本相关节目版权,比如湖南卫视《全员加速中》是引进的富士台《全员逃走中》节目版权,浙江卫视的《高能少年团》则可以说是富士台《VS岚》的翻版,金庸卡通闯关益智类节目《疯狂的麦咭》购买了NTV电视台《宝探しアドベンチャー谜解きバトルTORE ! 》节目版权,以及腾讯视频所出品的《纪实72小时》亦是购买了NHK同名节目的版权。这些节目模式背后是日本娱乐精神的缩影,在国内则是将日式综艺娱乐效果进行了相对成功的本土化呈现。

在“一带一路”的政策背景下,综艺“走出去”已是常态,比如今年《小姐姐的花店》《中餐厅3》等节目都去了欧洲拍摄,这些真人秀更侧重于中华文化的输出。虽然日本也是“走出去”的目的地之一,但在日本所拍摄的节目与前面所提及略微不同,更像是一次带着好奇之心对内输出的文化采风。

以近期腾讯视频播出的《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为例,以川端康成、东野圭吾、村上春树等作家的作品为载体,三位嘉宾去日本探寻茶道、二次元、匠人等等特有的文化元素;而在明星纪实真人秀《奇遇人生》里,阿雅陪李诞到日本,从新宿街头到京都禅寺体悟百态人生;生活美学节目《SHU理生活》中陈数去到日本,拜访了《断舍离》等书籍的作者山下英子,传达简而美的生活理念。

日本文化作为节目的观察视角大多运用在谈话类和纪实节目当中,在已经收官的《晓说》当中,高晓松系统化地复盘了日本历史,并在拜访日本时还访问了知名导演岩井俊二以及一些著名工匠;集导演、演员、主持人等身份于一体的北野武离婚消息爆出时轰动了日本文艺界,优酷《圆桌派4》敏锐嗅到这一热点,窦文涛、蒋方舟等人以“从北野武离婚探日本文化”为主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北野武的个人成长路径与日本的整体社会环境的延伸;《幸福三重奏》里以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的视角也展现着一些中日文化的交融,尤其是当福原爱聊结婚前对婚姻的想象这一话题,所表达的观点正是中日家庭文化的差异所在。

整体来看,节目之于“和风”,以文化观察、探索的角度切入,以文化采风的形式满足了大众对于日本这一国家的猎奇心,并传递了断舍离、匠人精神等适用于当代人的价值观,在拓宽个人视野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洗礼。

2

人才、IP为抓手

影视“和风”毁誉参半

国产影视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取景、IP以及人才的运用上,但整体来看,可以说是“毁誉参半”。

《深夜食堂》是日本影视剧IP引进的“代表作”。剧版豆瓣评分低至2.8分,但在话题体量上取得一定成绩,而梁家辉执导并主演的电影版,剧情进行了本土化的改良,但在剧版的阴影之下依然“不受待见”,尤其在9月上映的电影《小小的愿望》《诛仙》话题体量和票房的对比之下,从声量到票房更是“满盘皆输”。

《深夜食堂》这一IP曾在原产国日本取得了巨大成功,豆瓣评分高达9.2分,却在本土化改编过程中屡屡败北,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中日夜宵文化的差异,相对于《深夜食堂》的浓厚和风,国人更偏爱《人生一串》里那样浓郁的烟火气息。《深夜食堂》从剧版到影版的失败,或可成为日后引以为鉴的案例,在试错中不断探索外来IP本土化法则,也有《嫌疑人X的献身》等相对成功的作品。

在IP引进上虽败北,但在人才吸纳上却为影视剧带来不少视觉增量。周迅、秦昊主演的《你好,之华》是由日本著名导演岩井俊二执导,电影整体从画面到讲述故事的方式及角度以日式审美呈现,但以中国的语境诠释着生者的回望与自我疗愈;马思纯、盛一伦主演的《将军在上》邀请了荣邀“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得主和田惠美女士担任造型总监,日本美术协会会长小泽秀高先生担任美术指导,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而在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妖猫传》当中,则启用了日本演员染谷将太饰演仰慕大唐的僧人空海,在黄轩饰演的白居易一角组成红蓝CP……

通过引进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工种,也为作品本身带来了差异化的美感,作品风格、影视美学、表演风格,是与中国本土制作的融合,但在融合过程的度还需多加调和,比如唐风与和风傻傻分不清这一现象被多次诟病。

在读娱君看来,除了引进IP以及相关人才的组合运用,日本影视剧题材的精细分类以及所承载的差异化且具有广谱性的核心价值观是值得借鉴的。今年所热播的职场剧《我要准时下班》中女人主公坚持从不加班的理念、美食剧《昨日的美食》每集一餐,传递“美食上桌,胜过甜言蜜语”的呈现以及《风平浪静的闲暇》回归纯天然幸福人生的态度……这些剧集皆是以平凡人生小切口的主题式切入,所承载差异化的价值观,几乎难找到同类,完美避开国产剧容易陷入“披着XXX谈情说爱”的雷区。

3

多重因素合力

和风成为文化交流侧影

当下,曾经在国内火热的韩潮褪去与现实因素相关,而今和风的徐徐来之,与中国毗邻的地缘因素,外加历史原因,文化背景以及当下社会问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下,从某种程度而言,文化的共性与心理的共情是和风能在中国落地的重要因素,而当下线上线下传播渠道的打通,更是为和风的泛众化的推广形成了便利的外部条件。

在线下,相关书籍是大众了解日本的重要渠道。中国作家持续产出日本相关的海外文学书籍,涉及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青年作家蒋方舟曾受邀到日本旅居一年,著有个人随笔集《东京一年》,记录了旅居日本一年来的心得;祖籍湖南长沙、日媒专栏作家李小牧撰写了《歌舞伎町案内人》一书,讲述歌舞伎町的生存法则;还有旅日30年的社评作家蒋丰,遍历日本各地,掌握翔实的一手资料,著有《日本的细节》《天使与魔鬼:日本教育面面观》《风吹樱花落尘泥——日本当代风俗志》《激荡千年:日本茶道史》等书籍,从细微之处对日本进行独立观察和深度解析。

作家所著图书往往是在特定的阶段里,对于日本某一切面进行展示,而国内唯一专门介绍日本文化、艺术的创意生活类丛书《知日》在国内创刊九年,持续性地进行内容输出,致力于为中国年轻人深度报道记录有关日本的文化、创意、艺术和旅行等,全方位主题式记载了日本社会文化的变迁,是早期实时性了解日本文化的线下渠道,专为兼具新知探索和思考力的华文年轻一代服务。

有趣的是,该品牌近期还坐收了一波“明星效应”的红利,因《亲爱的热爱的》一剧大火的李现曾在微博分享《知日·这就是三岛由纪夫》,粉丝纷纷去购买同款,而官博也回应称近期该书销售直线上升。

在线上,除了前文提及的影视、综艺外,当下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了解日本文化的渠道增加,越来越多的“知日”派成为日本社会文化方面的KOL,以短视频、图文、直播等方式展现日本普通人文化和日常生活,创作视角不断下沉,比如中日博主kei和marin、内藤君和西瓜酱,展现中日文化背景差异下的跨国家庭生活。

还有一类博主通过内容创作,打造了个人品牌,甚至能够成为变现渠道,比如博主“桃子与司康”开设同名淘宝店铺,售卖日本日化用品,并公布了个人微信,借助在微博上个人影响力进行导流,并在微信进行社群组建,将粉丝集中进行聚合,还有“林萍在日本”已经运营多年,积累近500万粉丝,最早通过《在日本呆久了容易养成的60个“坏习惯”》一文出圈,结合中日热点一些时效性主题的内容,比如在《说好不哭》MV上线后,该博主便去打卡了MV中所出现的地点,在内容创作上极具新闻敏感,并擅长揣摩用户观看心理。这类自媒体更新频率高,所涉及的内容主题生活化,为很多对日本感兴趣的人打开了一扇可以客观、真实了解的大门。

总的来说,因地缘因素、文化因素、传播渠道等方式的综合作用下,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渠道越来越多,在文娱产业影剧综等文娱产品中出现,亦是符合当下社会潮流、迎合观众精神文化需求。这股看似强劲的和风到袭来之时,也仅仅只是两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交流、融合、进化的侧影。

*本文作者若谷,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读娱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