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在2020年微信公开课上预告的“短内容”终于来了。昨天,微信视频号正式开启内测,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可以申请,“用1分钟内的视频或9分钟以内的图片”记录世界、分享生活 ,还可以带上公众号和文章链接。同时,视频号也将拥有独立入口,将出现在微信发现页面的二级菜单中。
微信视频号之所以选择此时开放内测,是因为短视频成为今年春节互联网主战场。快手和抖音的红包大战激斗正酣,相比之下,虽然马化腾亲自在朋友圈站台,但仅限于用户自传播而不走电视路线的微视只能算配角,改变不了腾讯在短视频大战中缺席的尴尬。
在抖音、快手的红包大战中,平台是绝对的主角,用红包指挥棒精准引爆用户的狂欢,微信则想通过释放一轮短视频红利,让受到冷落的内容创作者真正感受到“过年了”。
去年此时,微信7.0的视频动态上线不久就被媒体判了“死缓”,虽然张小龙提醒大家对于1.0阶段的视频动态保持耐心,但一年下来他已经放弃了这款“视频日记”。入口隐藏过深,仅社交圈层内可见,不支持转发扩散,意味着视频动态只是朋友圈一个失败的补丁。
张小龙始终不愿意放弃短视频UGC路线与平等主义,希望短视频和照片一样,成为每一个人记录世界、分享生活,打造“人设”的工具。但快手、抖音之所以能联手砍下7亿日活,说明了以下四点:
1、用户分享的动力在于让全世界而不只是朋友圈看到;
2、短视频是移动时代的电视,用户希望发现更大的世界而不是好友日常;
3、相比于照片,高门槛的短视频是更不平等的工具,决定了大部分用户只能是观众;
4、短视频表达离不开学习和模仿,记录生活并不是人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视频号意味着张小龙部分放弃了短视频UGC路线,虽然视频号是一个“人人可以记录和创作的平台”,但就像他一再强调公众号并不是为媒体准备的一样,人人皆可记录、创作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被看到。申请内测需提供各平台粉丝数、互动数等证明影响力的数据,意味着这不是为普通人准备的。
当然,接下来还要看视频号的分发逻辑,如果张小龙依然坚持社交推荐而非算法分发,那么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可能出现在彼此的视野中,朋友点赞、转发的短视频将充斥信息流,那么视频号在分发效率上将大打折扣,难以帮助用户发现更大的世界。
张小龙不喜欢分发这个词,因为“觉得推荐可能更尊重一些”。这种固执不仅仅是一种词语洁癖,更代表了价值观的取舍——相比于效率至上的分发,更看重人性至上的推荐。然而,看一看的社交推荐并未能拯救公号低下的分发效率,更加碎片化、高频次的短内容需要更高的分发效率。
微信掌握了维度最为丰富的用户画像,只要愿意足以做到更精准的算法推荐,之所以迟迟没有应用在信息流中,无非是因为张小龙的审慎坚持。如今,面对抖音、快手的步步紧逼,面对年轻用户逃离朋友圈拥抱短视频,张小龙还能继续坚持下去吗?
我们假设张小龙已经卸下“包袱”、全力迎战,视频号有可能成为抖音、快手之外短视频的“第三极”吗?
从创作者角度来看,视频号将会使很多转战它地的视频内容创作者回流,至少会在这里同步分发,早期的平台红利会让第一批内测的视频号尝到甜头。
同时,数百万活跃公众号也将是视频号的一支后备大军。流量见底的它们为了抢滩新“流量池”将快速“短视频化”,只不过文图和短视频所需的“技能点”迥然不同,尤其是大多数个人号能否成功转型仍是未知数。而且,公众号也无法把粉丝直接转移到视频号账下,仍需从0开始积累粉丝,这或许意味着微信内容生态的一轮大洗牌。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虽然抖音、快手正在联手冲刺8亿日活,但距离微信的国民度仍有差距,仍有大量不屑于目前短视频平台娱乐化、低质量内容的用户未被抖音、快手俘获。
虽然抖音的定位已经变成了视频版百科全书,但强娱乐属性依然挥之不去,虽然快手早已摆脱了城镇青年的标签,但草根气息仍如影相随。相比之下,继承了公众号基因的视频号将有更强的媒体属性和信息属性,从而成为一些人眼中更高质量的短视频。
不仅如此,正如公众号给了无数小众内容创作者以生存空间一样,视频号相比于抖音、快手,会有更丰富、多元的内容生态,短视频也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可能性。
当然,视频号也将加速图文时代的过去与短视频时代的真正到来,当固守微信公号的最后一批“死忠读者”被视频号俘获,图文时代的最后一座堡垒也将最终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