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轮班的后疫情时代,实体消费如何“解封”?

降薪、轮班的后疫情时代,实体消费如何“解封”?

2020-04-12 05:52亿欧 合作伙伴
与没钱无法消费相并行的,还有那群没有消费欲望的人。

2020年,祸福相依,谁也没讨到多少好处,谁也没浪费多少准备,只差下一个翻盘风口。

武汉重启、商厦营业、门店复工,国内经济“回暖”在即。

正常生活秩序的逐步恢复,让疫情抑制的消费欲在人们心中“膨胀”起来。面对摩拳擦掌的“火锅精”“奶茶精”们,全国各大门店不仅设立了健全的测温、消毒、登记等监督措施,也实行了戴口罩进店、错位就餐、分散人群等防护程序,监督与防护并济。

以北京地区为例,在多数餐厅同行顾客三位以上会建议分桌,部分餐厅甚至实行一人一桌;在人群较为集中的购物商厦,理货员也会时刻提醒大家注意保持距离。

标准化的排查机制、尚未回暖的人流量使多数心有余悸的消费者开始放宽心。3月16日,商务部数据显示,全国生活服务企业复工率超过60%;3月19日,微信复工者联盟大数据指出,美容、物流、餐饮等细分服务业的全国复工速度一马当先。从近日解封不久的武汉看,快递行业复工率已达80.21%。

第三产业的强势“回归”,似乎给国民经济“回暖”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但受疫情影响而干瘪的钱包、萎缩的市场,是否能在政府补贴和带头消费的双重刺激下焕发新春?非生活刚需的消费,又该如何承接疫情的考验?备受冲击的实体店,在后疫情时代的出路何在?开始成为后疫情时代,大家更为关注的话题。

考验:无钱可花和无欲消费

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使我国经济发展遭遇“大考”。

小型企业停业、倒闭,大型企业降薪、裁员,874万应届毕业生的求职压力突增,焦虑和不安成为职场人的常规心态。

虽然政府及时推出了补贴、减免等止损举措,但因不敷出而倒闭的中小企业仍不在少数。2月6日,清华、北大联合调研的995家中小企业数据显示,67%的中小企业现金维持时间仅为1-2个月,其中半数以上企业只能维持1个月。

与此同时,受疫情发展、战略调整等因素影响,企业裁员、降薪等负面消息频频被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同比增加近1个百分点

以上海失业人群为例,“只出不进”的资金流动下,可以明显感受到人们的生活消费压力。上海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人均消费支出为69442元,可推演得出其月均消费为5787元。结合58同城当年9663元的月薪数据看,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占比近59.89%。

再通过下图居民消费支出占比看,在房租/房贷的压力下,一线城市的失业人群生活更为窘迫,而那些身兼车贷、信用卡等多项还款的失业人群,其生活压力也可见一斑。

降薪、轮班的后疫情时代,实体消费如何“解封”?

与没钱无法消费相并行的,还有那群没有消费欲望的人。

三线城市普通职工梁女士表示,家里对疫情的感受没一线城市那么强烈,2月3日公司正常复工,虽然对疫情发展感到忐忑,但多数员工还是选择了到岗上班。

“疫情期间外出活动减少了,生活必需品也可以通过社区定点买到。自己平日也没有网购习惯,家里的2月份的开支明显低于平日。”梁女士如是说道。

腾讯研究院统计回收的7371份问卷显示,近70%的受访者也反映疫情期间消费有所减少,超过57%的受访者认为减少20%以上。同时,多达43%的受访者还认为,疫情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将持续2-3个月。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也印证了上述调研趋势:1-2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5.2万亿元,同比下滑20.5%,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8.7%。

降薪、轮班的后疫情时代,实体消费如何“解封”?

机遇:刺激消费和线上探索

虽然国民经济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的冲击,但不可否认的是国民消费因此出现大幅萎缩。

3月20日,大悦城地产总经理周鹏在某公益线论坛中表示,零售实体企业的平均客流和销售额,下滑程度基本保持在20%左右。“这次疫情对商业地产领域的影响,无论是物业持有方、经营方,还是产业链下游的商户方,都是巨大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1-2月份大宗耐用消费品当中,汽车销售额同比下降37%,家具下降33.5%,建材下降30.5%,家电下降30%,住宿、餐饮、美容美发、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等行业和业态客流量亦出现大幅下降。

为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扭转消费走低态势,3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并围绕市场供给、消费升级、消费网络、消费生态、消费能力、消费环境等六方面提出新举措。

降薪、轮班的后疫情时代,实体消费如何“解封”?

在国家牵头下,各地政府纷纷响应号召,通过发放大额消费券、推行商家补贴、开展各类促销、领导带头消费等方式,进一步刺激市民的消费欲望。

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补贴和带头消费可以带来消费增长,但毕竟是短期举措,从长远看迎合疫情的消费变化、探求新的商业出路更为重要。

居家隔离态势的席卷,使得云办公、云问诊、云健身等云生态变得火爆,进而也衍生出诸多新的消费需求,而目这些不暇接的云消费场景背后,是供给两端的高度契合。

降薪、轮班的后疫情时代,实体消费如何“解封”?

受惠于互联网通信云技术的发展,零售实体企业正在通过入驻第三方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微信群营销、上线小程序商城等方式,加快布局线上业务和到家业务。其中淘宝数据显示。今年2月,淘宝直播新开播的商家数量环比1月劲增719%。

以家具这类重服务、重产品的实体商家为例,淘宝数据显示,居然之家全国232家门店,耗时近7000小时的4810场淘宝直播,可以预计带来4.8亿元人民币的成交额和11万新客。

对于零售实体企业而言,线上化业务的拓展和维护,不仅有利于企业品牌影响力的打造,还可以借机抢占新的市场份额。从21天养成行为习惯来看,即使疫情危机退去,人们线上消费的习惯也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较高姿态。

而对于早期未开展线上业务的商家而言,疫情期间的线上销售虽然只是起到了临时“补位”的作用,但经过此次疫情历练,借势留住和巩固新的消费“鱼塘”,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抓手:扩张用户和拥抱流量

鱼塘还是那个鱼塘,“鱼”已经不同往日。

“在我意识到疫情严重性的时候,附近药店和网上商城的口罩几乎售罄。”面对无货可买的现状,小杨曾经尝试各类购买途径,包括社区群聊、线上商城等。新消费领域的拓展,让小杨成功购买到口罩,与此同时商家也成功俘获小杨这一用户。

俘获类似小杨这样的“游动”用户群体,是商家疫情时期的意外收获,也是相关行业顺势崛起的流量基础。其中,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生鲜电商、互联网医疗便是疫情下顺流直上的典型代表。

降薪、轮班的后疫情时代,实体消费如何“解封”?

从我国第三产业的主流领域看,“顺流”领域的发展多由形势助推,利好自然不用多谈;而“逆流”领域,如餐饮、酒店、旅游等行业如何承接考验,才是当下恢复经济发展更值得探究的问题。

从已恢复的服务行业看,无用户消费的窘境已在逐步化解,接下来如何将这些获客经验消化吸收,将成为商家营收增长的重要“能源”。

获客经验的核心离不开用户需求的满足,而用户需求的满足则需要商家服务质量和市场推广的“硬软”结合。

后疫情时代,实体商家要充分考虑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在强化卫生水平的基础上,优化商品上下游供应和布局,以高效率、高质量的供给提升人们的消费体验,利用优质的产品、标准化的服务精准获客,缩小消费者期望和感知之间的服务差距。

大型企业可以依靠本身的知名度、市场的活跃度和精准的消费群体,通过数据分析和对外合作破局,如参与淘宝直播购物节、与当地政府联合抗疫、承接社区代购团配等,率先利用较大的流量池消耗库存、补贴收入,“圈养”新的消费“鱼群”。

而小型企业则可利用地域优势和服务口碑,从微信社群这种私域流量入手,主动为附近居民提供便利服务;也可以通过扩大配送范围、拉长营业时间来,由近及远的扩大“鱼塘”。

无论是服务质量,还是市场推广都离不开对消费群体的精准分析。只有对用户(会员)消费时间、消费物品、消费频次等数据的做深层次的分析、整合,才能构建出以消费者需求为驱动的数字化经营系统,依靠商圈的地理优势赢得客流。

出路:联通线上和数据融合

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不一样,所带来的效应也不一样。

如今,互联网作为疫情期间商家留住用户、打通数据的重要抓手,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渠道或经营平台,而是企业产品和服务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而由此带来的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趋势也一览无余。

面对店面复工却无人消费的尴尬,不少店家将线下生意“搬到”线上,如九毛九旗下太二首次推出了酸菜鱼外卖服务,甚至包括希尔顿、香格里拉、洲际酒店等超过3000家高星酒店和高端餐饮品牌,也陆续通过第三方平台首次开通了外卖业务。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报告,疫情期间约40%的商家在努力扩大线上外卖,其中一半商家尚未从事过外卖业务。餐饮行业之所以能够较为顺利地打通线上业务,与采购、配送以及移动支付等数字化设施的发展密切相关。

降薪、轮班的后疫情时代,实体消费如何“解封”?

从“送货上门”到“一小时送达”,越来越丰富的消费模式,正在模糊线上线下消费的边界,流量红利的争夺日渐演变为数字化技术的比拼。

“复杂的场景正是物联网科技最好的落地场景,”阿里本地生活服务的何田教授曾形象的表述,即使你的点餐地址是“胡同口旁边的理发店左拐50米”,在物联网下配送员也能找到。

流量的需求推动线下商家向线上转移,而技术的发展则助推线上商家向线下发展。

尽管电商行业确实在疫情期间,表现出“风景独好”的态势,但其相对线下的消费体验仍有所欠缺。实力较为雄厚的线上电商,早已瞅准疫情时机加快线下优化。

重庆7家盒马生鲜店,新增500余名共享员工,加大盒马Mini的铺设力度,深入社区;美团平台新招33.6万骑手,加快商家外卖资质审核、减免佣金、延期年费。

线上宣传引流、线下体验购买,因疫情隔离的宅生活不仅催生了线上“宅经济”,还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就业,激发了下线实体商家对“无接触”消费的探索。

伴随互联网环境和数据技术的发展,“无接触”服务不再停留于避免人与人接触的表层,而是深入到智能化、数据化的层面,利用电子设备减少人与人的接触。

华住酒店为例,消费者在华住会APP预定后,可在华掌柜自助机刷身份证完成入住,住店期间的外卖送达和物品供应等服务均可由机器人完成,退房时将房卡交至华掌柜或者房卡收集盒里,即可快速完成退租。

数据智能、网络协同在疫情间的优异表现,是后期实体商家能够沉淀下的宝贵经验。可以预想,在后疫情时代无论需求还是技术都将更加成熟,线上线下会也会产生更深层次的融合,而传统实体商家和线上电商的资源争夺战也会愈演愈烈。

虽然没有谁取代谁的说法,但未来实体店的价值或更多在于提供消费体验,而非产品销售。

结语

在国家整体把控下,我国经济势必稳步回升。但必须要承认的是,一天吃不了三天饭,疫情过后即便有消费爆发,也将存在滞后性。加之,现在企业不景气、招聘岗位减少、人们薪资下降等外部因素,抑制消费的现象也将加剧。

当下,政府刺激消费的举措只是经济强势地区短期调控的抓手之一,未来中长期经济水平的恢复和提升还要依靠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互联网、物流等产业的完善发展,所以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这场硬战,才刚刚开始。

未来,随着人们正常生活的恢复,在这场战“疫”中形成的消费习惯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延续。线上商家可以借此时机,发现和完善更多供需问题;线下商家则可以利用现有优势,尝试迈向新的消费趋势。

2020年,祸福相依,谁也没讨到多少好处,谁也没浪费多少准备,只差下一个翻盘风口。

*本文作者亿欧网,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亿欧网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