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一天又一天,影院的相关从业人员越发感到绝望,“最熬人的,就是没有时间期限的等待。”
4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所长施小明称,对于影剧院或者是游艺厅娱乐性或者休闲性场所,建议暂不开业,包括大型的体育活动,或者展览、展会,也是暂不开展。
从3月中旬,到4月初,然后被推后至5月,行业对影院复工抱有的希望一次次破灭,甚至现在连五一档也有可能指望不上。比照当年非典,电影院作为人口密集的封闭场所,必然属于最后一批才允许营业的企业,而近几日境外人口涌入、无症状感染者增加,影院恢复营业的时间又被耽误了。
遥遥无期的等待中,有些影院已经宣告死亡,有些影院正在通往死亡。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疫情刺激了一个万物皆可线上的时代:卖货的搞线上直播,卖饭的全靠外卖,学生上课、家长工作以及卖房卖车都能挪到线上。广州一个镇上的服装产业园,用了仅20天的时间,把周边2万平方米的园区做成了直播基地,通过直播,仓库里积压的衣服全面清空。这个地方甚至渐成淘宝工厂直播第一镇。
不得不说,线上运营几乎成了疫情期间所有线下门店的救命稻草,尤其是蹦迪、K歌这类看似完全依赖线下场景运营的娱乐场所,也能借助线上渠道找到存在的新形式。
但这其中并不包括影院。线上观影与线下影院的天然敌对,决定了疫情期间各大院线不仅全无有效的自救之法,而且面对流媒体借势抢夺市场、培养用户线上观影习惯,只能暗自腹诽、无法阻挠。
根据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猫眼研究院组织的一次观众观影意愿问卷调查显示,七成以上受访者有过线上付费观影经历,六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线上付费是可以接受的,这说明线上观影模式有较高接受度。而相反,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对非刚性消费的消费欲望降低,他们会在恢复期内缩减娱乐性开支。
换句话说,没有报复性消费,更别提什么“报复性观影”。
线上流媒体对影院的威胁远不止如此。影院迟迟不能营业,为了尽可能降低影片损失,制作方开始尝试突破原有的窗口期规则,实行线上首播。前有《囧妈》,后有《魔发精灵2》,甚至有媒体称,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已经有近10部具有1-8亿体量的影片,开始与视频平台议价未来上线的事宜。
尽管各大院线已经表示出强烈的反对,可生死攸关之时,部分影视公司只能“两害相较取其轻”。
当然,线下影院不是没想过其它形式的线上转移。有些影院入驻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或通过影院微博、员工朋友圈等多渠道打广告,对外销售积压的零食,还有其它影院尝试做线上活动,如影城会员、微信公众号粉丝、广告客户等等。
但是,很明显收效甚微。前者价格不喜人,消费者买单的不多,对他们来讲,不去影院看电影,实在没必要在影院买可乐与爆米花;而后者充其量只能造势,慢慢积累粉丝,短期内更无法取得实际效益。
所以说,影院之生机,除了复工,别无他法。
免租与补贴,远水难解近渴
近日,华谊兄弟研究院发布了一则报告,分析探讨疫情下影视行业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新出路。报告中提及,各大影视公司可以灵活运用政策,申请资金补贴,确保公司现金流运转;创作者则能以疫情中一线医务人员的感人事迹为题材拍摄电影,获得资金补贴并投放市场。
其实,从疫情爆发后,影院一直希望寻求外部支持。2月份,北京电影协会、贵州电影放映行业协会等机构发布声明,呼吁疫情当前,物业减免电影院房屋租金。
但免租与补贴拯救全国大大小小的影院了吗?可能并没有,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4月14日,我国2020年以来共有3038家影院类企业注销或者吊销,而且这一数字仍在继续扩大。
不是所有影院都能享受免租或满意的补贴。自万达广场率先对全国323个购物中心实行为期36天的租金及物业费全免政策后,尽管多个购物中心的地产房东相继效仿,可有一点值得注意,万达、华润等房地产龙头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免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旗下影院都是自家产业。
保利商业宣布减免商户6天租金
而另外大多数没有房地产公司背景的影院,它们所享受的减免并不是这么大的力度,很多时候就是7天、10天或者半个月。
更惨的是三四线城市规模相对较小的影院,据澎湃新闻报道,很多影院其实没有收到商场同意减免租金的通知。有的物业直接回复,“我们也是私企”,有些则是让影院写了申请等待通知。
再看补贴,近来各省都在推出“救市”措施,以帮助影视行业实现复苏。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安排了1000万元对因受疫情影响停业的电影院线予以适当补贴,目前全省影城数量达到800余家,也就是说平均影院所获得的补贴约为1.2万。
广东的补贴金额更大一些,广东影院数量约为1300家,计划按各影院2019年全年票房占比进行分配,总扶持金额达到4879万元,最高可获得资金31万元,最低扶持1万元。但能获得最高金额的毕竟是少数,拿较低补贴的才占大多数。数据显示,2019年产生场次的11469家影院中,全年票房不足500万票房的影城数量占比高达63.79%。
而一线城市影院的租金、人力及设备成本,每月保守估计在20—30万左右。
一位影视业内人士表示,“经济发达地区挤牙膏似的拿出这点钱,这对于很多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可能是一个不算好的消息。”
各地扶持、补贴政策不一,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从业者深知不能坐等“要钱”。
并购是活路还是死路?
根据3月底商务部的统计,超市商场等复工率已超90%,餐饮业复工率则达到80%,旅游景点也陆续开始接待游客。随着各个行业开始恢复生产和运营,因现金流枯竭而倒闭的企业将会逐渐减少。
但影院除外,迟迟不能复工,影院破产、倒闭的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
截至4月14日,3038家影院类企业注销或者吊销,而在3月27日,这个数值为2263。即近半个月内,影院类企业注销数量超过了700家。再加上相关影视公司,已经消亡的公司必然不止这个数。
不过,如此大规模的倒闭不能仅仅归咎于疫情,追根究底,近几年来过快的扩张速度,让大量新开的影院倒在突如其来的危机下。
我国影院大规模扩张从2011年开始,2010年及之前每年净增影院数量在100家左右,2011年往后,每年净增影院达1000家以上。截至2019年底,全国影院数量增长到12408家。
其实从去年开始,过度扩张的危机已经显现,2019年全国注销影院267家,关闭影院数量较往年有所增长。这和全国电影市场票房的变动有关,去年上半年全国电影市场票房首次出现了同比下降。
如今疫情将影院危机放大到极限,自救无门、援助杯水车薪,剩下的或许只有并购重组和破产两条路。
3月8日,上海电影发布公告称,为缓解长三角及周边区域影院的经营压力,公司与控股股东上影集团、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合资公司合同》,共同投资设立上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新设公司将通过并购、增资、参股等形式对长三角及周边区域内的影院进行投资与整合。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称,“这恐怕只是开始,兼并重组将是未来一年影院的常态”。
但谁并购谁是个问题。4月15日,万达电影对外公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预告显示,万达电影Q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5.5亿-6.5亿元;金逸影视也发布了第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45亿-1.6亿元,幸福蓝海则预计亏损1亿-1.05亿元。
从2016年到2018年,龙头影院通过一系列的收购行为,市场份额从25%增加到36%,然而,受疫情冲击,这些头部企业也是损失最大的,他们还有资金和精力推动并购吗?只能说还需观望。
毕竟连王健林26亿美元收购的AMC,也被传破产,可见谁都不好过。
有媒体采访地区的影院从业者,他们接到的电话通知,已经将可能营业的预期推到了十月份。这是最坏的打算,也是面对大环境变化的消极和迷惘,而在这等待的日子里,等来的也不一定是复工,可能是裁员、吞并和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