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一则“婴儿趴睡窒息”的消息在网上迅速引发关注:
一位妈妈加入了一个睡眠引导付费群,让自己三个月大的婴儿独自趴睡在婴儿床里,自己在外面通过监控观察。发现婴儿哭闹不止后,这位妈妈不断发送监控视频到群里寻求帮助,群友回答说“不是大哭就没事”。结果大约两个小时之后,孩子因窒息不幸身亡。
细扒这个付费群,企业信息查询显示,涉事机构所属企业并未在注册地实际经营,直至今年3月,经营范围才新增“健康咨询服务”等业务,而实际上该群已经存在了两年多。
更荒唐的是群里的睡眠理论,他们宣扬宝宝在几个月的时候,会有一个“翻身倒退期”,在此阶段宝宝晚上睡觉会不停翻身,直到宝宝会趴睡了,才算完成“解锁趴睡”这个任务。对于孩子因趴睡而痛苦啼哭时,群友所说的“不是大哭就没事”,其实就是所谓的“哭声免疫法”,这一理论早在很多年前就被弃用。
近些年来,我国早教学科研究缓慢,反而各种东拼西凑的“野生”理论泛滥,从科学到伪科学再到玄学,这或许只是早教市场乱象的冰山一角。
国外的理论,中国的“小白鼠”
全脑教育、小儿推拿、哭声免疫法、感统失调、量子波动速读…你会发现,这些听起来玄之又玄的早教方法,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系统且哄得住人的“科学理论”,而且大多数又都是国外的舶来品。
去年,一位成都90后新手妈妈李女士在给孩子选早教班时,从课程顾问口中听到了一个新词—“感统失调”。这位顾问跟李女士说,“(你)孩子注意力差、行为习惯不好都归咎于感统失调,如果不及时纠正,未来将影响孩子成长”。紧接着她又问了孩子是不是剖腹产,直言剖腹产是影响娃娃感统失调的主要原因。
顾问说得天花乱坠,李女士既惊吓又有些怀疑。她问及怎么判断孩子到底是不是感统失调,对方并没有直接说让她去医院做专业的感觉统合测试,而是自顾自地讲起了感统理论背后有美国的科学理论。
感觉统合,简称感统,确实是美国上世纪70年代教育心理学家Anna Jean Ayres的研究成果,但是该理论经历了被神化、被批判到再被神化,这中间的过程已经让传至国内的内容变得匪夷所思。尤其是当感统训练被赋予了“克服儿童学习障碍”和“治疗自闭症“的功能后,前者让国内大批大批深感未来可能困于学习问题的家长,有了“从头重塑”的机会。
然而,近些年来很多专家开始质疑感觉统合的“运动”治疗对自闭症儿童没有帮助,其在生理科学、临床医学、精神疾病等领域,也一直没有找到充足的数据支撑。可如今在国内,这套理论却成了众多早教机构的“特色课程”。
同样让人深感困惑还有所谓的“哭声免疫法”。
哭声免疫法早在很多年前就曾在国内掀起过一阵追捧,这源自一篇名为《美国人带孩子的17个绝招》的文章。文章提及了很多乍一看有用但细思极恐的带娃方法,所以,在大面积传播后,陆续引发了外界的质疑。在天涯上,有人发帖称所谓的第四个绝招“是杀人的”,并指出自己的孩子就是出生在美国,美国儿科协会建议所有的新生儿“sleep on back”,也就是仰面睡。
但没曾想,现在都2020年了,信息获取如此便利,这个在当时已经被批评为有误人害人的理论,仍然潜藏在网络媒体中,借着早教咨询的名义,散播给被孩子睡眠困扰的家长们。
归根结底,初为人母的妈妈们对这些所谓的早教机构、早教咨询或交流群,大多抱有一种情感和专业上的双重信任。
一位加入过“婴儿趴睡致死”付费群的家长表示,初入群里,她把遇到的每个育儿难题都发在群里,里面的妈妈们也很热心给建议,“群里氛围非常好”。而且几位核心人物表现出来的专业知识,以及回答问题的语气方式很强势、很自信。在出事之前,她一直“非常信任她们”。
长期以来,我国的早教科研多是借助西方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研究,但一直没有更详细、具体的研究文章或科研成果。早教培训机构钻了这一空子,尤为喜欢冠以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理论来为自己拉拢和教育家长做粉饰,到后来,甚至是那些零散的、没有被科学论证的内容,在有些家长的尝试下,也由单一个例的成功夸大为有国外研究支撑的“科学育儿经”。
一面忽悠,一面迎合
早教“伪科学”发展至今,我们可以看出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彻底祛除很难;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诸如哭声免疫法、全脑教育甚至后来拉低智商的量子波动速读,虽然很多次被质疑、被讽刺,可过了一段时间,很多早教机构或早教咨询还是会打着这些幌子圈钱。
其二,“伪科学”越来越向“玄学”靠边;以前,这些宣传理论好歹披着科学的外衣,而如今像蒙眼识字、脑门吸铁勺、量子波动速读,直接用骗局来制造噱头、收割韭菜。
但为什么有家长愿意信呢?因为这些机构深谙家长心理。
来自江苏的江女士,年前跑了好几家早教机构,可始终没有找到令她满意的。有的一进门就卖力地宣传“我们的老师都是外国人”、“我们的课程都是从美国引进的”,处处想用“国外的”贴金,有的则贵到离谱,一节精品早教课程,不包括一对一上门早教服务,价格不少于500元。
她原本想报一个正在搞特价的机构,可想要签合同时,发现没有课程开不出来时退钱的细则,更让她诧异的是,主管出来说“以人品来担保“。
江女士表示,这些机构的销售顾问都给她一种“先弄进来再说”的感觉。
不是所有家长都能抵制住早教机构的忽悠,北京一位妈妈趁着课程优惠时,为自己的孩子赶紧交了1.8万多元的费用,可孩子只上了一节课,这家培训机构就关门大吉了,负责人也继而失联。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每年冬季、夏季都是培训机构关门、跑路的旺季,很多早教培训加盟者就奔着短时间内敛财牟利来的。
当然,跑路的毕竟是少数,想赚钱还是要靠拉拢家长,刺激和迎合她们的焦虑心理。正常的套路就是,先做测评,机构人员肯定其中的一些指标,再否定一些指标,从“需要管教”的角度,引导家长去报名。然后上课后,她们会积极地把孩子任何的成长或技能的获得都归功于早教,从而混淆自然生长和后天训练。
这两个环节其实都大有问题。一方面,很多早教顾问会无限放大孩子社交不足、缺乏管教带来的危害,更离谱的是,还有人还把这些类似问题的出现归咎于剖腹产。一位家长在采访时表示,她去咨询时,机构人员斩钉截铁地告诉她,“剖腹产生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将来会因为孤僻很难融入社会,必须要从小提供社交环境来帮助孩子弥补缺陷”。
另一方面,我们不可否认,早教确实能够帮助孩子开发潜力或改善性格,但很多家长分不清这是早教的功劳还是孩子自己的成长。早教机构恰恰利用了这点,把赢在起跑线的设定打响。
至于蒙眼识字、量子波动速读,纯属于迎合部分家长病急乱投医的极端心理。山东有一位家长,当时因为家里孩子成绩不好,就将其送到培训机构学习“量子波动速读”,前后砸了几万元进去,后来孩子成绩依然没有起色,就没有再学。
早教没有那么有用,也没有那么无用。
韭菜不“灭”,早教不“倒”
因为疫情,一批早教机构已经开始走向破产。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早教类企业一共新增192家,吊销注销220家,整体负增长,其中,1月新增96家,注销吊销111家。相比去年,早教类企业新增量同比降低86.9%。
与K12教育不同,早教机构的客户生命周期短(通常8-12个月),可获客成本和运营成本较高,所以,现金流多少几乎决定机构的生死存亡。
不过熬过了疫情,他们似乎没有过多的担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7年至2019年出生人口总数为4711万人,也就是说,至2020年,我国3岁以下的婴幼儿群体超4700万名。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和育儿观念的转变,高质量、专业科学的婴幼儿照护和教育服务逐渐被许多家庭需要。
就连那位刚刚痛失了女儿的妈妈,在网络流出的对话中,还在群里咨询“结扎后还可以再接着生吗”,可见,家长焦虑未减,早教的“智商税”还要接着收下去。
2015年左右,随着《最强大脑》、《挑战不可能》等节目热播,外界对于大脑的想象力被拓宽,“脑科学与教育”也成了在学生和家长中大肆传播的神话。这时候,有些早教机构利用这波潮流大肆宣扬所谓的“右脑开发”,他们甚至给了一个非常魔性的解释:右脑有超强的图像记忆能力,通过训练孩子的右脑,可以慢慢地打开孩子的“天眼”……
家长们信了吗?起初很多人是不信的,但当周围有家长宣称自己孩子原来智商一般,经过训练后变得聪明健康后,她们慢慢地开始趋之若鹜。一方面,家长选择早教机构,很多都是通过熟人介绍,当这个所谓的成功个例,自主承担了宣传和推广的任务,受影响的家长便增多了。尤其是,现在像“芝士小馄饨”这类的咨询交流群,家长们进入的门槛变得很低。
另一方面,家长之间既相互交流,其实也相互比较,一个小区、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小圈子,很多妈妈们都秉持着“人有我有,人无我也有”的理念。所以,一旦看到有家长说自家孩子“右脑开发”多有用,总会有其它家长想去瞧一瞧。
我们不能把这些为了孩子甘愿付出所有的家长们称之为乌合之众,但道理有些相似,“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对家长来说,“不能在起跑线输掉”就是她们寻求的安全的归属感,甚至说这只是一个底线,很多家长追求的是超越同龄人。
婴儿趴睡窒息事件是一个极端,同时也是一个警醒,但它能警醒一部分对早教机构理论深信不疑的家长,却不会改变她们的选择,更加不会让利益至上的早教机构自此不再言之凿凿、投机取巧。这或许是整个行业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