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团拓荒

女团拓荒

到2020年《青你2》,所谓“不定义女团”,其实大抵也是那个意思,都是推翻、重建。

2020年的女团就业市场有点“挤”。

火箭少女解散进入最后倒计时;《青春有你2》选出九人女团Tne Nine;未能成功出道的曾可妮、刘令姿、金子涵及戴燕妮也将组成172女团(有点当年偶练结束后oner组团出道那味儿);隔壁《创造营2020》(以下简称《创3》)即将进行第二次淘汰;更别提还没开播话题度不断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们》。

2018年《创造101》播出时,就提出要“重新定义女团”。到2020年《青你2》,所谓“不定义女团”,其实大抵也是那个意思,都是推翻、重建。

那么,两年过去,中国女团的新定义,定好了吗?

中性选手+相声演员=新女团

《青你2》的成团人选在几乎无任何悬念的情况下,爆了个冷。陆柯燃最终以第九名加入The Nine。一个女团有两名中性风选手,在“101系”选秀史上实属首次。

无独有偶,《创3》的中性风选手刘梦,虽然歌舞能力不算突出,但一直排在中高位,不排除最终冲进出道位的可能。

中性风选手在女团节目中的占比变高、分量变重,曾被视为“重新定义女团”的重要表征。但在硬糖君看来,中性选手的占比变高,恰恰是对传统选秀审美的回望与迎合。

日本人爱萌妹,韩国人爱甜飒,我天朝观众则对中性范情有独钟。犹记超女时代,第一届三强是中规中矩的三位甜妹。结果冠军亚军几近退圈,季军张含韵在酸酸甜甜多年后,又要投身中女选秀,跟着其他姐姐们一起“兴风作浪”。

第二届超女冠军李宇春,堪称内娱选秀爱豆天花板,出道至今一直保持中性风格,更影响了超女后续几届选手的审美。从《创1》的sunnee低位出道,到《青你2》的刘雨昕断层效应,与其说是审美进步,倒不如说是内娱审美一以贯之的传统。

如果说中性风选手的大行其道是回归传统,“相声演员”的出现倒算是内娱“101系”的特色产物。

所谓“相声演员”,就是综艺感十足,有梗有趣的选手。在正统韩系选秀中,这类选手往往因为“过于有趣,实力不足”而被早早淘汰。国内选秀中,“相声演员”属性却很能助力选手脱颖而出。

这一点在《青你2》表现得更为明显。原本在SNH48也不算太突出的孙芮,最终留到了成团夜,“孙芮单口相声”功不可没。孙芮甚至成为B站新一代鬼畜素材,比起业务能力,大众似乎更愿为她的幽默买单。

“相声演员”的逆风翻盘,在于内娱的特殊性。

多数人看选秀,还是当综艺看,而非为了追星。观众对选手的关注在成团夜达到顶点,随着成团人选尘埃落定,这种关注便逐渐烟消云散。

无论是两年前的火箭少女,还是新鲜出炉的The nine,抑或几个月后《创3》走出的七人女团,出道即巅峰的问题,似乎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以火箭少女为例,除了排面最高的御三家仍旧有大众关注及讨论度外,其他选手逐渐查无此人。就连以第四名出道、又担任队长的Yamy,也表示感受到成团后的人气落差。

从大众关注及讨论情况来看,《青2》本身绝对算选秀爆款,但The nine的前景,大概率还不如火箭少女。

由于国内缺乏打歌舞台,内娱女团保持热度无非靠演戏与综艺。综艺的吸粉链条比演戏要短,也更考验参与者的综艺感,这或许也是《青你2》中被称为“相声演员”的成员比例偏高的原因。

群像VS舞台

犹记2018年,被群嘲“土肥圆”的王菊在公演舞台为自己拉票:“各位女团创始人们,你们手中拿着的,是重新定义中国第一女团的机会。”

这句名言不仅给了菊姐逆风翻盘的机会,更让原本只是看热闹的观众老爷们真情实感地投入选秀运动。

两年过去,“新女团”的定义还在探索路上,选秀节目也开始走向两极。两年前的《创造101》还是在中规中矩地复刻韩版produc系列的节目制作逻辑及板块设置。两年后诞生的《青春有你2》与《创造营2020》,则开始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同题作文比拼,关键是找到不同的切入角度。《青你2》重群像,《创3》重舞台,两者各有利弊。

《青你2》的选手群像刻画,在这些年的选秀中堪称翘楚。即使是被淘汰的选手,也有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点。选手鲜明的个性也容易诞生更多具备可传播性的梗,吸引路人关注。

但节目长度毕竟有限,群像分量太重,导致舞台被压缩,容易给外界“实力不足花边来凑”的印象。“淡黄的长裙”几乎人尽皆知,但又有几个人真正看了《Melody》的完整舞台呢?

另外,《青你2》尝试了大量衍生综艺来助推节目热度。对于粉丝而言,多了不少能够反复观摩的物料是好事。而对路人来说,也难免会有“录制衍生内容太多,无法专注舞台打磨”的批评。

偏重舞台的《创3》,在开播后赢得选秀清流赞誉。3个小时的节目密集呈现十几个团体及solo舞台,对于女团爱好者确实是件过瘾的事,选手的实力也得以集中展现。

然而把舞台作为重点的结果就是话题性不足,且选手个性不够鲜明,缺乏记忆点。虽然又搞了如“反差萌小剧场”、“吐槽大会”等来弥补对选手着墨少的问题。但节目原有的逻辑线因此被打乱,小剧场突然出现在两期舞台中间,反而给人一种突兀感。

如果不是陈卓璇陈姐那句“站得不够高”总算有个话题点,恐怕《创3》仍要持续“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大概是吃到吐槽的甜头,最新一期《创3》索性改成了“吐槽大会”。从选手吐槽导师、到选手互相吐槽,再到公开朗读恶评“怼”网友。综艺效果怎么样不好说,倒是有女团创始人表示“没觉得我是决定妹妹们能不能出道的创始人,反而像个不许有任何意见的提款机”,在退坑的边缘跃跃欲试。

平台对于节目边界的探索,其实也是大众对于选秀标准的一种投射。人格魅力和业务能力,谁才是决定女团资格的根本要素?这一点或许人民群众自己心中也没有定论,女团的“新定义”也就始终悬而未决。

平台探索综艺类型的边界是好事,但平衡极难拿捏。选秀综艺归根结底还是真人秀,本质还是讲故事,情(人格魅力)与理(业务能力)分量相当,故事才会饱满。

虽说Produce系列的缔造者之一安俊英已经走上了监狱路,但韩国人做选秀确实有一套。三档女团选秀横向对比,还是最遵循韩版逻辑的《创造101》造成的影响及讨论度最高。当然,先发优势也不容忽视。

选秀和女团,是两件事

国内女团普遍走两种路线,或日或韩。但两种风格与内娱都不算完美适配,日系注重氛围感,韩系注重舞台感,内娱受众则恰好介乎于两者之间。

学日本的主要源于日本48系女团。但我们之前分析过国内缺乏宅文化的土壤,剧场女团始终是小部分人的圈地自萌。《青你2》中不乏来自蜜蜂少女队、SNH48等日系女团的成员“二次就业”,可见纯日系的路子始终没能走向大众。

学韩国的呼声这两年要更高一些,不少人将希望寄托于韩系女团选秀。Produce系列播出后在韩国掀起收视热潮,选出的限定团个个实红,更影响了包括日本、中国等迅速跟进。但从成团后的长尾效应看,或许我们过分拔高了选秀女团的产业价值与影响力。

韩国选秀限定团出道后确实成绩优异,甚至能够碾压三大公司出身的爱豆团体。但也因为是限定团,团队解散后包括C位成员在内,全员发展都不过如此。2019年,第一代限定女团IOI在解散数年后,又希冀重组再战乐坛。

Produce系列的诞生,原本也不是为了选拔改变韩国市场的偶像团体,而是为了给暮鼓晨钟的老牌电视台续命,顺便拉上一众中小经纪公司抱团取暖。所以,限定团的形式无论怎么优化,都不利于团队的长期发展。

韩系团体注重整体舞台效果,这就又回到老生常谈的“打歌舞台”悖论。按照韩系标准选拔出来的团体没有展示空间,影响力自然不如预期。

即使是在娱乐产业发达的日韩,组合成立便一炮而红的仍是少数。从成立到走红起码要经过1年左右的沉淀期,但对于限定团来说,这已经度过了寿命期的一半。

与传统女团相比,选秀团体确实可以在出道之初便积蓄大量关注。但这种关注需要后期源源不断的物料进行维持。限定团成团时间有限,往往因资源跟不上导致后劲不足。

在《创造101》横空出世前,综艺市场中也曾出现过《蜜蜂少女队》、《加油美少女》等女团选秀综艺,节目逻辑大体遵循韩综思路。最后别说重新定义中国女团,就连节目知名度都没打响。

这或许也与内娱女团没有可参考的范本有关。无论是韩国还是日本,市场都存在着顶流女团范本。选秀女团只要按照范本选出合适成员,再辅以节目创新的形式就会一炮而红。

内娱虽然从90年代便诞生了“青春美少女”这样的女子组合,但彼时内娱乐坛几乎被港台音乐制霸,内地组合几乎没有起势的可能。待港台音乐式微,韩流又大举入侵。

所以对于内娱女团而言,身上肩负着开拓与登顶的双重属性。仅靠一两档节目,两三年时间,彻底完成“拓荒”任务,也确实难为妹妹们了。

*本文作者毛丽娜,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娱乐硬糖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