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离别。
178天。
长灯熄灭,银幕亮起。
7月20日,影院终于迎来复工第一天。
中国电影重新启动。
昨日,电影频道融媒体中心开启了“加油!中国电影”融媒体直播活动,电影人成龙、郭帆、乌尔善、徐峥、蓝盈莹、张一白、周冬雨等重磅集结,电影频道节目中心、1905影业、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博纳影业、阿里影业、猫眼娱乐、北京文化、真乐道文化等行业代表及全国16个院线参与,全景展现中国电影首日复工复产。
7月16日,国家电影局下发通知,低风险地区可以在防疫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在7月20日有序恢复营业,中高风险地区暂不开放营业。
这一消息迅速点燃了阔别已久的影迷的热情。淘票票平台显示:7月20号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午8时开票,开票十分钟,出票107789张,开票一小时,出票128042张,截止当日10时,出票133008张。复工首日,灯塔数据显示,截至11时,全国电影票房突破100万。
长达半年,全国影院没有影片上映。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难以抹去的一页。
如今,影院工作者再次集结,停摆的影院重新运转,敞开怀抱迎接观众。新片《第一次的别离》上映,沉睡已久的市场开始慢慢复苏,除了业内头部公司的率先表态外,政府和平台也在努力提振信心。对于电影行业来说,这半年是遭受重创的半年,但同时也是思考的半年。市场的沉寂浇灭了电影发展的虚火,也迫使从业者冷静思考,放下浮躁,重新出发。
守得云开见月明
“观众没有忘记我们。”
在电影频道融媒体中心的“加油!中国电影”直播活动中,面对记者采访,一位影院店长激动地说。
在安静了半年之后,电影院终于告别了门可罗雀的凄凉境地,迎来了第一批观众。
在“加油!中国电影”融媒体直播活动中,记者实地探访了武汉、广东等地的影院。大部分影院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开业前最后的消杀工作。但是,由于疫情危机尚未完全解除,北京、新疆等地影院尚未恢复营业。
根据灯塔数据,复工首日,总复工影院数为835家,放映总场次为9991场,总观影人数达到11.2万人次。其中浙江省开业影院数最高,为176家,上海市次之,120家,山东省排第三101家,江苏广东各为69家和63家。
为了庆祝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宁波影都举行了首场启幕活动的“点亮仪式”。在镜头的见证下,以医生、学生、电影制片人、社区工作者等为代表的影迷们手持向日葵,面对银幕,喊出“加油!中国电影”的口号,话音落地,灯光熄灭,龙标跃入眼帘。
位于广州塔第21层的广州金逸空中影城,也在20号迎来第一批观众。作为全国唯一一家空中影城,营业前这里的员工也在积极准备营业前的防控措施。从购票到进入影厅观影,观众需要全程佩戴口罩,记录体温,影院也积极为观影环境消毒,保证观影安全。
根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电影放映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南》,影院复工后每场上座率不得超过30%;日排片减至正常时期的一半;控制观影时间,每场不超过两个小时;延长场间休息时间;原则上不售卖零食和饮料,影厅内原则上禁止饮食。
尽管如此,阔别影院已久的观众还是爆发出巨大的观影热情。
淘票票平台显示,7月17日17点40分,成都和平电影院售出复工后第一张电影票《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也是全国院线复工后售出的第一张电影票。复工首日,已有观众坐在杭州奥斯卡电影大世界凌晨零点场的放映厅。此外,微博豆瓣等关于影院复工、想看的电影等话题下,网友讨论也热度高涨。
浙江宁波民光影城是建于1926年的老影城,复工首日,众多有着“50+”影龄的老影迷集结于此,第一时间走进影院。随身携带的泛黄的票根和电影说明书被工工整整排列装进塑料夹层。疫情之后的今天,他们又一次见证中国电影的成长和再出发。
影片回归,多方助力复苏
影院回归后将上映什么电影?这是所有从业者也是观众最关心的问题。电影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时期上映电影时长要求控制在两小时左右,主要根据观众想看指数和片方与影院的过渡期需求进行排片。
根据电影协会的信息,复工首日,上映的新片只有《第一次的别离》一部,其余均为老片重映,包括《误杀》《寻梦环游记》《战狼2》《捉妖记》《流浪地球》等高质量电影。
电影专资办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22点,全国单日电影总票房为346万。其中新片《第一次的别离》票房150万领跑,重映老片《误杀》59万最高。一线城市仍然是票房主力,票房最高的城市分别为上海、杭州、成都,平均票价为25.4、20、18.9。
虽然300万的票房不尽理想。但是,在仅有800多家影城恢复营业,总复工影城不足8%,上座率压缩至30%,且只有一部上新片的情况下,算是不错的成绩。为了给予影院信心,不少重映影片将收益向院线倾斜,共渡难关。
在上映片单中,复工首日唯一一部新片《第一次的别离》显得格外亮眼。该影片由大象记录出品,以新疆男孩艾萨和青梅竹马的好朋友凯丽比努尔的童年故事铺陈成长的叙事。
关于复工首日即上映,导演王丽娜表示,未复工之前便已经决定上映。“这是我献给故乡和童年的沙哑的长诗。”在疫情带来了太多的离别和无常的时刻,我们第一次与影院别离。而伴随着复工,这便成了一场温暖的仪式,宣告离别后的回归。
值得一提的是,该影片在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奖,获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奖。此外,还获得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最佳摄影、最佳女配角提名等。
遗憾的是,观众想看指数较高的《夺冠》《唐探三》《姜子牙》等尚未确定上映时间。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值得期待的影片定档。《大护法》姊妹篇《妙先生》定档7月31日,以暗黑压抑的画风著称,有望释放一波观影热潮。李一桐、李鸿其主演的爱情片《我在时间尽头等你》,马思纯、黄景瑜主演的《荞麦疯长》宣布定档“七夕”,以甜蜜爱恋撬动观影热情。
基于属地管理原则、电影发行计划以及营收等原因,影院实现全面复工还需一段时间。从当前释放的信息来看,沉寂已久的影片下半年内容丰富,特别是头部影视公司的带动,会为市场复苏注入强动力。
博纳影业创始人、董事长于冬透露,2020下半年,将有电影《喋血战士》、刘德华主演的《热血合唱团》、周润发主演的《骄阳岁月》、陈凯歌导演新片《我的少年时代》等影片,与观众陆续见面。
阿里影业的《1917》《哪吒重生》《温暖的抱抱》和已定档国庆的主旋律作品《我和我的家乡》等也在下半年上映;北京文化则拿出包括《沐浴之王》,贾玲处女作《你好,李焕英》在内的影片回馈市场;猫眼出品的《反贪风暴5》《风平浪静》和观众呼声极高的《平原上的摩西》等不同类型影片也将为内容储备再添一笔。有影评人分析,随着新片入市,8月25日七夕会迎来第一个票房峰值。
除了在内容供给上为行业提振信心,相关政府部门也在给予政策扶持。北京市以2020万扶助基金补贴院线,在房租与风险承担上给予支持,共渡难关;福建省针对中小影院提供1000万专项扶助,广东、陕西、内蒙等省份也以资金补贴、影院激励等方式为行业复苏助力。
此外,票务平台也推出优惠活动。部分地区,猫眼联合当地政府,推出惠民观影活动。此外,还向用户推出复工福袋活动,用红包鼓励回归。淘票票则联手影院、制片方、支付宝平台,以超低价售卖百万张电影兑换券,刺激消费。
同时,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也将于7月22号恢复开放,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于7月25日-8月2日线下举行,因为疫情推迟的北京电影节也确定将于8月下旬线下举办。伴随着线下实体活动逐步推进,影视行业的复苏也指日可待。
久别重逢,继续前进
疫情对电影行业的重创是毫无疑问的。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5月31号,超1.6万影视影院类企业注销,注册资本在100万—500万之间的影视、电影院类企业最多,其中以广东和北京注销企业占比最多。
终端影院的停摆也导致上游内容制作公司受到影响。7月14日,万达电影业绩预告公布,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亏损16亿,对比去年损失惨重;慈文传媒上半年预计亏损400—800万元。北京文化、光线传媒、华谊兄弟等也遭受不同程度的亏损。而中游的发行公司为了生存,也纷纷转向网端或者解散团队。
这一严重打击对某些企业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却也在无形中加速了电影行业结构性调整。
后疫情时代,观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影院与视频网站的博弈越发激烈。对于院线来说,升级电影盈利模式,加强衍生品及后续产品开发,走精细化发展方向,从而提升差异化竞争力,是有效应对市场风险的措施。对传统影人来说,此时强调互联网产品与思维以实现内生性增长和发展,怎样都不为过。
无论产业如何升级优化,电影发展的基石与根本还是内容生产能力。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积极审视疫情带来的影响,潜心内容创作,是应对一切风险最好的手段。
复工消息传来,文牧野导演则连发三条发微博,为电影呼号,“离开太久了……疫情帮助我们积累和反思,放下浮躁,重新上路,拿出更创新和更扎实的作品。”
导演郭帆在直播中透露自己正在筹备《流浪地球2》, 预计两三年后与观众见面。面对疫情,他说认识到了希望与团结的重要性。乌尔善导演正在完成《封神三部曲》的后期制作。“经过这次疫情,中国电影人更加团结了,更加珍惜在电影院的机会。真正的电影人不会放弃。”
被困在家的导演张一白称这段时间为“猫冬”。“再寒冷,对电影的热爱是火热的,大门也一定有打开的一天。”疫情期间,他看片子写剧本见演员,一直为复工做准备。
在直播中,陈思诚说:“电影不仅是我们的职业,更是我们全部的梦想,疫情让我更加珍惜创作资源,再次出发,会更加努力的拍出更好的作品。电影一定会越来越好”!
疫情的重创,落在每个人身上,是肉眼可见的沉重成本。但当他们义无反顾地说出“喜欢”或者“热爱”而选择继续驻留这里,电影的魅力与电影人的坚守,犹如点点微星,生发出坚定且长久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