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点燃了全网络的情绪。外卖平台为追求配送效率,而不断压缩配送时间,导致外卖骑手的工作越来越危险。随后饿了么和美团反差极大的“公关”回应再次让舆论导向了这两个资本大鳄,最终前者抖机灵式的回应被网民口诛笔伐,舆论的终极矛头也指向了外卖平台。
当然有一些媒体经过稍加思考后,则指向了平台背后的算法,这个算法在美团内部被称之为超级大脑,饿了么称其为“方舟”。无论什么名称,平台算法背后的目的是最快的将外卖送到用户的手中,毕竟美团如今的日均订单了已经突破了4000万单,而其中80%的订单都集中于用餐的高峰时段,极强的波峰波谷属性让外卖平台效率与成本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所有配送产业中最为突出的。因此才形成如此大的网络共鸣。
但其实除了我们熟知的外卖骑手,其实在互联网当道的当下,我们中大多人都困在系统里,有些是主动的选择,有些是无感的认知,更有甚者是被迫的接受。
“算法”当道
算法既不是外卖平台的专属,也不是外卖平台。我们所认为的那些生活的便利,几乎在背后都有算法的支撑,网约车滴滴,在我们下完订单后,平台通过后台算法,给用户匹配一辆车,这个过程并不是用户想象的随机分配。滴滴每天几千万笔的订单均是如此,如果没有算法的支撑,滴滴还有今天的市场地位吗?
举例滴滴是因为它在当下模式来说,是和外卖算法最近的一种算法模式了,虽然没有日复一日的用餐波峰和波谷,但滴滴同样也会出现下雨等预料之外的情况让你再下订单时前面排队上百人的境况,难道这些因素真的不可控吗?其实滴滴仍然通过在自己算法中加入更多的变量,让其大量的不可控变得可控。滴滴的这种驱动是我们主动选择,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这个算法技术瞬间失灵,我们还适应吗?难道这不就是说明我们同样困在算法系统里吗?
字节跳动的第一款成功产品——今日头条,其成功最大功劳要归功于算法推荐,这就是被困在无感算法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代表,用户每次的点击都将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之后一次刷新页面所推送的内容,有了这样的机制,用户可以不用搜索,然后就能获取到自己所有关心并想要看到的内容,如此反复后,在一个平台上,围绕着该用户的所有内容几乎都是用户自己希望看到的内容。如今热门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几乎都是如此。“知心大姐姐”式的产品推送几乎成了产品发展壮大的不二法宝。难道平台上每个用户不同样是困在系统里吗?
拼多多是许多人想摆脱但一直摆脱不了的魔咒,我身边出现过大量的朋友都曾自豪的说,自己从来都不再拼多多的买东西,但每次一个问题我就让他们的优越感瞬间消失了,那你是拼多多的用户吗?你之前有没有“砍一刀”呢?对于这两个问题,几乎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我们虽然不在拼多多购买产品,但是我们发现拼多多始终在我们周围不远处,大姨发过来一个砍价的链家让我们又不得不下载安装并注册去砍一刀。我们很反感这样突然的拼多多式问候,但我们似乎又无能为力,支撑拼多多游走于我们周围的不正是背后算法的支持吗?
因此,如今算法已经深深的扎根在我们生活的日常了,无论是增加8分钟,还是5分钟,都不能彻底的解决外卖骑手所面临的安全问题,算法就是外卖平台、商家、用户、外卖骑手这个复杂的四方关系链上的加速器,简单的规则不可能能遏制发展的方向,现在需要的一套全新的衡量逻辑来评价,当然也不是说其中某一方有绝对性的错误。技术是否中立,这个问题需要一个彻底性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