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购物狂欢节——双十一落下帷幕。
消费者自嘲“吃土”,企业却赚得盆满钵满。今年天猫的总成交额达到49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其中,包括润百颜在内的16个新品牌累计成交额突破1亿元。
润百颜来自“玻尿酸第一股”华熙生物,是后者旗下专研玻尿酸的核心品牌,除了功能性护肤品之外,还涵盖了医疗美容等系列产品。
在11月1日尾款日,华熙生物已经首战告捷,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截至当晚七点,润百颜销售额达到76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0%;面部精华销售额为国内品牌中的第一,明星产品水润次抛突破3200万元,左旋乳酸肌底液前1小时销售额较去年“双十一”全天增长800%。
与此相呼应的是,10月29日,华熙生物公布了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实现营收15.96亿元,同比增长23.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8亿元,同比增长5.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74亿元,同比减少9.36%。
其中,第三季度贡献了6.49亿元营收,同比增长35.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12.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40亿元,同比减少5.72%。
从三季报中可以看出,华熙生物营收稳步增长,但扣非净利润却有所下滑,或许与其开拓市场砸下的大量销售费用不无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华熙生物在固守玻尿酸原料业务的龙头地位同时,亦意欲开拓护肤品市场,这也让资本市场对其有了更多的期待。
在双十一当天,华熙生物股价出现小幅下跌,第二日回暖,保持在162元/股左右,截至11月13日收盘,华熙生物报价161.7元/股,跌0.6%,市值为776.16亿。较一年前上市时,华熙生物股价飙涨3.4倍,市值在科创板内排名前第七,近60天多家研究报告给出“买入”评级。
/01/
功能性护肤品撑起Q3业绩
三季报显示,在今年前三季度,华熙生物的营收一直在递增,分别为3.68亿元、5.79亿元、6.49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0%、27.66%与35.65%。
华熙生物的业务增长点来自于哪里?分开看它的三大业务板块:原料产品、医疗终端产品、功能性护肤品。
关于原料产品,由于上半年受到国内疫情影响,二、三季度受到海外疫情影响,可以增长的空间很有限。
兴业证券10月30日发布研报认为,华熙生物的原料业务部分营收预计较去年同期持平,约5.5亿元,这是考虑到公司在玻尿酸原料端具备不可替代地位,所以该业务有望维持去年同期的销售额。
而医疗终端产品的营收,由于此前大部分医疗机构临时停诊,甚至还不如原料,预计前三季度微跌10%。
所以,功能性护肤品成为了华熙生物主要的业务增长点,目前,华熙生物旗下有四大护肤品品牌,分别是润百颜、夸迪、米蓓尔、BM肌活整体,产品种类覆盖次抛原液、各类膏霜水乳、面膜、手膜、喷雾等。
这次双十一消费者的“血拼”数据证实了这些护肤品的火爆程度。截至11月11日8时,四大品牌全网销售额累计超过4亿,根据华熙生物官方微信平台,润百颜全平台销售额破2亿,稳居天猫精华类目国货第一;夸迪全平台销售额突破1.6亿,同比增长600%;米蓓尔天猫整体销售额突破2800万;BM肌活整体销售额突破2000万。
值得注意的是,从三季报中就可以看出华熙生物对这次双十一是“早有准备”。三季报显示,华熙生物的存货周转天数较去年同期较高。
三季末存货较年初增加1亿元,同比增长31.72%。当然,除了双十一因素,也不排除受到疫情影响,医美产品有积压的情况出现。
功能性护肤品究竟能为华熙生物赚到多少钱?
上述兴业证券研报预计,前三季度,功能性护肤品为华熙生物贡献的营收能达到7亿元左右。天猫数据显示,其三季度增长近5倍。华熙生物的招股说明书显示,这些功能性护肤品主要通过天猫、淘宝、小红书等线上渠道进行销售,其线上销售收入占华熙生物全部线上销售的99%。
/02/
销售费用翻倍
研发投入科创板垫底
不过,线上收入的猛增背后,是销售费用的水涨船高。
如今,互联网获客的成本不断增加,据中信建投陈萌测算,阿里巴巴的平均获客成本从2013年9月的12.17元/人上升到2018年12月的77.99元/人,五年增长了6倍以上。
而华熙生物营收依赖功能性护肤品的线上销售,亦导致销售费用猛增近一倍。三季报显示,前三个季度销售费用从去年同期的3.26亿元,增长为今年的6.45亿元,占营收比例为40.4%,同比增长98.04%。
6亿元销售费用,一方面用于网红带货等线上推广,今年8月,华熙生物在李佳琦、薇娅直播间总计投放高达8次,其中夸迪4类产品登陆李佳琦直播间4次,肌活、润百颜登陆薇娅直播间各2次。
另一方面,用于投放广告与市场开拓,华熙生物10秒、15秒品牌形象广告片亮相央视,也频频推出与哆啦A梦、小黄鸭的联名产品。
销售费用增长的同时,华熙生物今年前三季度的扣非净利润比去年同期减少9.36%,亦有媒体报道华熙生物整体净利率出现六连降,从32.69%降到如今的27.38%。
对此,华熙生物的“当家人”——董事长赵燕似乎早有心理准备,她曾表示:终端市场在扩大,需要打造品牌,企业投入加大,净利率可能会有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销售费用一路走高,华熙生物的研发投入却依然垫底。
三季报显示,华熙生物研发投入虽然较去年同期增长72.65%。不过,也只有9551万元,仅占营收的5.98%,远低于销售费用的占比。
研发投入低的问题,自华熙生物上市之初就存在。2016-2019年,华熙生物研发占比分别为3.27%、3.14%、4.19%、4.77%,均不足5%。对比同一时间段的营销费用,分别为1.1亿元、1.3亿元、2.8亿元、5.2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4.60%、15.34%、22.46%、27.62%。
不足5%的研发占比,明显低于在科创板上市企业普遍要求研发支出达15%的标准,并引来上交所问询。
上交所要求华熙生物披露核心技术的来源,以及持有保持国际领先地位的合理性等。
对此,华熙生物坦言,自己的核心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是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年(2001年)从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买来的,仅花了45万元,此后通过合作研发、独立研发,持续开展研究,形成了一系列产业化技术。
/03/
“玻尿酸帝国”
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可以说,这个从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买来的核心技术,是“玻尿酸帝国”的起点,它支撑起了华熙生物的百亿市值,也成就了一个造富神话。
以前,玻尿酸需要从牛眼、鸡冠、脐带这些动物组织中提取,1公斤玻尿酸至少需要200公斤鸡冠,不仅原料收购困难,分离过程也很复杂,因此主要作为药品出现,用作一些昂贵眼科手术的黏弹剂,以及治疗骨关节炎的玻尿酸注射液。
上世纪80年代,国内的玻尿酸主要依靠进口,贵比黄金,作为化妆品原料的玻尿酸一公斤公开售价在万元以上,作为药品的玻尿酸价格更是高达每公斤20万元左右。
而在1992年,山东生物药物研究院的一位科研人员——郭学平首创了微生物发酵技术,来提取玻尿酸,从而让玻尿酸的成本大大降低。院长凌沛学从中看到了致富的机遇,他带着包括郭学平在内的30多名科研人员,在1998年成立了山东福瑞达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专门进行玻尿酸原料生产。
这家公司正是华熙生物的前身。但显然技术出身的科学家们并不具有管理企业的才能,企业经营不善,凌沛学四处寻找投资,恰好在此时,他找到了一位在北大深造EMBA时的同学——赵燕。
“一个透明质酸分子能够锁住1000个水分子”,这句话打动了赵燕,她看到了广阔的护肤品市场,玻尿酸的造富故事至此正式开启新篇章。
赵燕当即拍板成为福瑞达生物的股东,2000年,华熙国际投资集团注资山东福瑞达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后经多次股份收购,2017年成为华熙旗下独资企业,2019年正式更名为华熙生物。
在此期间,郭学平已成为华熙生物的首席科学家。借由技术带来的产率提升,华熙生物2007年的产能已达到20多吨,成为全球最大的玻尿酸原料生产企业,渐渐坐稳了龙头位置。
根据Frost & Sullivan的数据,在全球的透明质酸原料市场格局中,华熙生物占比最大,占36%的市场份额。2018年,华熙生物透明质酸的产量近180吨。
而华熙生物玻尿酸的毛利率也极高。2019年,毛利率达到79.66%。其中,原料类产品毛利率为76.12%,医疗终端产品为86.67%,功能性护肤品为78.54%。
可以看出,最赚钱的还是提供给医美市场的医疗产品。在这个细分行业里,曾经一公斤超万元的玻尿酸,如今包括材料、制造费用、工人工资在内,一支的成本价仅为三十元左右,出厂价可以达到两千多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摇钱树”。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行业存在一定壁垒,仅有包括国际企业在内的17家公司,在国内取得了注射用玻尿酸相关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并且,产品研发及获批周期普遍较长。
因此可以看出,玻尿酸行业的暴利是建立在国内获批产品较少的蓝海之上的。但在颜值经济爆发、资本趋之若鹜的当下,这种状况必然不会持续太久。
而一旦竞争者相继涌入,“价格战”打响,研发投入相对并不高的科创板“新贵”华熙生物还能否葆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否再出现第二个郭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