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们最开始对物联网的设想是智能硬件,万物互联,那么则很少有人能想到这场战役的胜负手在2020年竟会决定在云端。
前段时间,国际知名调研机构Gartner发布最新全球物联网平台竞争格局报告,在云计算市场第一梯队的3A将优势延续到了物联网市场——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 、阿里云Alibaba Cloud,成为2020年物联网领域三巨头,继续稳坐第一梯队。
这也意味着,云巨头的格局开始蔓延到物联网领域。物联网的战斗主场,真正来到了云端。
纵观国内物联网巨头,大致可以分为三条路线,一派是纯粹的互联网巨头,如阿里、腾讯、百度、华为、小米等,一派是海尔、格力、美的等传统家电巨头,除此之外还有专门深耕垂类的独角兽,如创米、三维家等等。三方齐头并进,都保持着不错的向上增量。
很难说清到底谁跑在前面,当下的格局恰是“各家都有粮吃”。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我国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或将超2万亿元。而在5G的东风下,物联网的市场规模更将进一步扩张。
不过,如果说2020年之前是物联网的1.0时代,即用硬件当刺刀,拼圈地跑马,那么在接下来的2021,甚至是未来5年,这将必是一场云上战争。
从蛮荒无序到标准统一,物联网的诸多支线也必将迎来新的标准。标准对应数据,而数据,恰只能决定在云端。
物联网云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01、头部玩家的“云游戏”
采集、整理、上传。对王浩而言,如今的仓储工作要容易许多,全部环节被凝缩为三个环节,最终成为整个制造业底层的数据支持。
他所工作的是一家医疗器材加工厂,和以往加班加点手工调试、修理的模式不同,如今在流水线上更多的是一个个传感器,记录和调试着每一个参数,以保证全部流程的精准化。
而在疫情期间,这个数字模式的动能被放到最大。“现在自动化的模式能减少至少2/3的人力,而且效率会提高3—5倍。”
在广东承德,像这样的工厂不在少数。取代之前繁忙流水线工作的,是一个个自动化的“数据中央大脑”,这些大脑最终把数据传至云端,再次进行整个环节的优化,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物联网正在成为不可逆的大趋势。
2019年,IDC曾做过一项名为《全球物联网决策者调研2019》的调查,面向全球范围内5421名企业物联网决策者进行调研,最终发现全球63.5%的企业已使用物联网平台,中国企业使用物联网平台的比例更高达到65.7%。
如果说2019年,物联网的属性是零星散布,即企业采用的是来自SaaS、或者行业巨头的AIOT模型,那么在2020年物联网的战场便是发生微妙的转移。
近日,国际知名调研机构Gartner发布最新全球物联网平台竞争格局报告,在这份最新《竞争格局:物联网平台供应商》年度调研报告中,Gartner对上百家科技公司进行分析,从产品格局、技术优势、生态布局等视角和维度进行对比,最终筛选出十家企业:阿里云、亚马逊AWS、微软AzureIoT、AutomationIntellect 、AspenTech、CloudPlugs、Samsara、Samsung SDS、Toshiba、Tuya Smart。
更直白来看,云巨头的身位正在与物联网的地位实现对等。其中,在中国市场,阿里云、华为和百度三大公有云厂商则是名副其实的前三玩家。
通俗来看,如果把云计算看作是整体机体的发动机,那么物联网就是血管网络,AI等同于大脑,数据恰是流动的血液,唯有相互协同,整个机体才能高效运转起来,这也是恰是云计算巨头纷纷布局物联网的原因所在。
以阿里云为例。其如今已推出城市、工业、生活、园区等四大物联网平台,与合作伙伴提供超过2万个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应用,覆盖城市、交通、工业、医疗、航空等领域的全部复杂交互应用场景。
华为则是以云为基底。其依托NB-IoT及5G等通信技术,以大连接并结合云、系统、芯片及AI等技术培育庞大生态体系,具备横跨云、边缘、端全场景的全链条能力。与此同时,其5G、芯片、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果本身就在全球具有话语权。
甚至更能看到,华为企业本身就是物联网平台转型的一大标杆案例。
除此之外,还有百度。对百度而言,在云计算之外,其更多的则是通过智能硬件进行全栈的链条链接,进而助力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如在汽车行业,可以通过百度智能云天工物联网平台提供的采集、分析、模型分发等基础工具,将自己的行业理解融入到IoT数据中,建立产线积漆模型,并应用在喷漆工序中。
以这种模式进行生产,其每周可以减少停机铲漆时间120分钟,因此每条生产线每周可增加整车产量80台,产线的维护成本降低38%,切切实实帮助客户解决了生产制造上的棘手问题。
如果说阿里云是基于云计算的能力辐射,那么华为云则更多的是基于智能通信侧的强生态加持,而百度云则是透过自身的智能硬件基础进行自上而下的赋能。
可以说,三家对物联网的进击路径不同,但最终都以云为基座,通过各项能力的排列组合,进而构建出了一个覆盖全端的物联网平台。
云计算平台,已经变成了物联网企业排名的新入场券。
02、“三条路线”
小米是AIOT时代必谈的一家企业。
去年更是动作频频。2020年,小米先后成立了可穿戴事业部、软件与体验部、业务中台部,整合了互联网业务部;从产品发布上来看,小米发布了透明电视、MACE Micro、小爱同学5.0升级为“智能生活助手”。
可以说,今年是小米的物联网元年也不为过。作为国内率先布局AIOT的企业之一,小米和小米生态链共同构成了新的物联网模式——“互联网式”物联网。
小米,以及小米生态链中的几名成员,绿米、创米等等,恰代表物联网的一条路线——即“互联网+制造”的形态,都是在以单独的垂类来切物联网入口,其具备的产品拥有足够的互联网属性,相较于老牌制造企业有小而美的特质,但需要复杂工程的AIOT产品是其短板。
实际上,纵观如今国内物联网的市场格局,不难看出几条路线之分。
与小米等的“互联网式”模式对标的,是以海尔、美的、格力等传统家电为首的老牌企业,其是从产业出发,通过自研数字化模型,进而搭建出初步的物联网雏形,进而实现数字化转型。
以美的为例,去年11月13日,美的官宣「中央空调事业部」正式更名为「暖通与楼宇事业部」。
作为美的的核心业务,暖通空调业务占据了美的集团营收的43%(数据来源:2019年美的集团财报),在空调业务中,中央空调业务占比一直相对较小,不过这并不影响美的对架构调整、业务整合后的暖通与楼宇事业部寄予厚望。
据官方表述,这一调整意味着该事业部两方面的改变:
在组织架构上,暖通与楼宇事业部成为与智能家居事业群、机电事业群、机器人与自动化事业部、数字化创新业务并列的五大业务板块之一;
在业务结构上,由原来的单一暖通产品供应商转型为楼宇建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具体产品覆盖暖通空调、电梯、楼宇自控软件和建筑弱电等综合集成解决方案。
以小见大。从某种角度来看,美的等老牌制造业企业进军物联网的模式恰是通过业务的加法做组合,通过数字业务的连横来完成对传统模式的重塑,进而实现企业从外向内的物联网基因改造。
第三条路线就是腾讯、阿里、华为、百度等云平台,其兼备云计算底层与AI、大数据等多个技术,合纵连横之下构建出一个复合的物联网平台不是难事。而且和另外两个方向相比,其构建的物联网模式具备足够强的兼容性。
如果说,小米、美的分别代表物联网的两个并行的方向,那么腾讯、阿里、华为等云计算企业的物联网模式则是交错纵横,即其更等同于一个串联企业和巨头技术的连通器,模式更轻,但却更具备平台生态打法。
把固有的技术能力镜像平移至物联网战场,这恰是巨头仰仗的最大资本。
路线之争的背后,一方面是企业对于物联网的理解不同,另一方面是企业的固有出发点和基因不同,但能够看到,真正能考校出物联网能力的,不仅仅是自身要成为标杆,更要能适配全行业。
03、云上物联网
实际上,物联网和云计算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甚至从某种程度来看,两者的结合本身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云计算是实现物联网的核心,运用云计算模式可以使物联网中以兆计算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和智能分析变得可能。
以阿里云为例,其入场IoT时的表态主要可以看做三个方向:一,为关键软件提供技术底层支持;二,将所有的通用的IoT基础设施平台都做到云化;三,当智能设备连接到平台之后,进一步结合云计算、大数据和AI的能力,帮助企业做智能化的转型。
可以看作,云计算恰是物联网的核心中枢。通过云计算的数据分发和收集,物联网模式能够实现最底层的数据流转和分发。
就当下来看,华为云、阿里云的物联网优势在智慧城市、智慧园区与制造业,而百度云的优势在以小度为代表的智能硬件,延展来看是智能家居,而腾讯云则更多的是在泛互、金融等领域具备优势。
一个比喻是,云计算巨头更等同于物联网的基础设施提供房,通过其云计算的汇聚模式为整个行业聚拢更多资源,减少环节之间的“熵值”,进而推动整个市场发展。
如果说之前的物联网模式是分庭而立,各项硬件和环节分别处于并联的状态,那么云计算则更可以看作是其串联的根基,通过云计算,物联网能更顺畅地接入各个产业,真正实现万物互联。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论是小米等“互联网+制造”企业,还是海尔、美的等传统制造业巨头,其最终都将走向云上,成为真正的“云原生”。
或许,在不久的未来,物联网、云计算不再是两个独立的名词,硬件将成为云上流转的各个数据的直接载体。数字世界,数字物联网。
五年之后,云上物联网,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