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餐饮品牌出事儿了!
对,说的就是这两天因为使用过期食材上热搜的星巴克。
作为一家知名度极高的咖啡连锁品牌,且一直以食品安全标榜自己,出现这样的事件后,先是称“深感震惊”,接着仍不忘自我夸耀——“进入中国市场22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执行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安全问题坚决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怪不得央视财经评论说,能被扒出并曝光并非偶然,星巴克方面的“震惊”未免让人有些震惊。
而且,这并不是星巴克第一次陷入类似争议。
一杯星巴克咖啡,却代表了都市白领身份。这是星巴克自1999年进入中国内地后所打造的最成功“人设”。
多年来,作为连锁咖啡中的“高奢”品牌,星巴克出现在全国200多个城市几乎所有写字楼下。然而,当满大街都是“星巴克”时,除了价格外,星巴克还是你心目中的那个星巴克吗?
1./一杯三四十块的咖啡,食材却是过期的?!/
过期食材换标签继续卖,擦咖啡的白毛巾擦完垃圾箱还继续用…...这就是星巴克提供的所谓“高品质手工咖啡”。对于顾客来说,这个星巴克体验,绝非“优质”。
近日,新京报挑选了位于无锡市的两家星巴克门店调查发现,星巴克食品问题实在堪忧。
巧克力液是制作咖啡的主要材料之一,也是咖啡店的最常用食材之一。星巴克《产品开封保质期汇总表》里标明,这种巧克力液在冷藏条件下,保质期为48小时。
然而,新京报记者却发现,巧克力液已经过了保质期,但星巴克店员并没有按规定报废处理;甚至不止一次用那桶过期的巧克力液,给顾客制作饮品,其中包括畅销早餐饮品可可蒸气奶。
同样过期的抹茶液,也屡次被用于给顾客的抹茶拿铁中。
不止于此,超过保质期的红茶液、奶油、桃果肉、可可碎片等食材也没有被星巴克处理掉。
对于这些过期食材,星巴克的做法是撕掉旧标签再修改保质日期。据新京报文章,个别没有标签的,只是因为“因为已经过期,就把标签撕掉了。”
星巴克的糕点也有类似情况。星巴克给消费者的承诺是,“当天拆封后当天卖,卖不完就会全部扔掉。不会卖不新鲜的东西”。
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
“先卖昨天剩下的,再卖今天新进的。”据新京报调查,星巴克先卖拆开包装的样品,门店几乎每天都会把前一天剩下的糕点偷偷摆上柜台;如果当天没卖完第二天还会继续卖,有的糕点已经非常干硬甚至稍一触碰就掉碎渣。
食材如此,星巴克的卫生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
用于咖啡吧台的白毛巾,却被要求擦垃圾桶;这之后,这个白毛巾不只没有被丢掉,还被星巴克店员再继续用于擦拭吧台和咖啡机。但按照星巴克规定,这是吧台的专用毛巾,清理垃圾桶应该用另一种清洁抹布。对于这个要求,星巴克主管人员并非不知道,而是明知故犯。
上述星巴克内部卫生违规细节,可谓是触目惊心。星巴克食品安全问题曝光后,舆论一篇哗然。
▲图片来源:新京报微信公众号评论区截图
▲图片来源:星巴克中国官方微博评论
实际上,星巴克的规章制度不可谓不严格。按照规定,旗下门店要每天进行食品安全自查,每家门店每年至少接受一次第三方突击检查,20%门店接受第二次飞行检查。
星巴克中国官网还宣称,“我们以行业最高标准为基础,制定严格执行星巴克食品安全‘金标准’,以确保从源头供应、仓储物流到门店运营,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伙伴(员工)奉客的每一个环节,为顾客提供安全和高品质的食品和饮品。”
然而,书面一套,背后却又是一套。尽管规章制度标准非常严格,对白毛巾的使用都有具体规定,但实际操作却又是一回事。
新京报还曝光,有自称曾在江苏某市的星巴克工作过的爆料人称,自己曾工作的门店也有篡改保质期的行为;“店经理在培训时就让我们将快到期的食品材料标签撕掉并贴上新的。”
对此,星巴克店员直言:“一代一代,师父带徒弟都是这么带的。”如今,星巴克员工早就养成了不良习惯。
2./食品安全问题,屡被诟病/
在这样的 “公司文化”下,星巴克的食品卫生问题,也屡次被消费者诟病。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消费者针对星巴克的投诉条数多达1257条,其中近一个月就有多达163条投诉量。
▲图片来源:黑猫网站截图
其中,就有不少消费者投诉其食品发霉,个别消费者吃完后甚至拉肚子。
12月10日,有消费者投诉,和同事在星巴克点了牛肉卷、巴斯克蛋糕、可颂等下午茶餐品后,都拉肚子了。星巴克客服却说,食品安全问题无法解决。
▲图片来源:黑猫网站截图
此前12月5日,也有消费者购买星巴克的早餐后,在三明治内吃出长约两三厘米、可能危害性较大的异物。
▲图片来源:黑猫网站截图
11月24日,一位上海消费者吃到了发霉变质的星巴克早餐。经过一番维权,5天后(11月29日),星巴克客服说,无法赔偿,22元赔付金额已打入账户当中。
这位消费者直呼:“22元赔偿对我来说极其羞辱,吃一半发现食物发霉且不说对身体造成的潜在影响,在和星巴克沟通的过程中他们对食物变质的情况毫无悔意,也未对食品问题作出任何回复。这个不负责任的企业能一直存活在中国,服!”
▲图片来源:黑猫网站截图
如此种种,消费者诟病无数。监管部门对星巴克也展开调查。
不久前,深圳一家星巴克门店就曾因食品问题被处罚。2021年11月24日,星巴克咖啡(深圳)有限公司盐田壹海城二分店因未及时清理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台式月饼),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被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盐田监管局处以警告。
星巴克品牌下的关联公司——上海星巴克咖啡经营有限公司,近年来曾遭多次行政处罚。
此外,成都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重庆商业大厦分店、重庆城市阳台分店等曾因产品责任纠纷被起诉。消费者试图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
随着舆论发酵,12月13日一大早,无锡市新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无锡市经济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均对涉事星巴克门店进行调查。
当晚,“无锡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透露,针对媒体曝光无锡市两家星巴克门店有“更换配料标签使用过期食材”的问题,市场监管部门当日立即组织工作专班全面开展核查处置工作。
除了前述媒体发现问题外,监管部门还发现,初步核实相关企业有更改食品原料内控期限标识、使用超过内控期限原料的行为。而在同步对全市其他82家星巴克门店开展排查后,监管部门还发现从业人员未戴工作帽、加工区物品摆放零乱、消毒记录不全等15处问题。
此外,无锡市市场监管局对星巴克(中国)华东北区进行了行政约谈,要求公司对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全面自查、落实整改。
当日中午,星巴克中国官方微博回应称,对于报道中所涉及的食品安全问题,深感震惊;已于第一时间关闭了这两家门店,并立刻启动深入调查。
▲图片来源:星巴克中国官方微博
在“无锡市场监管”调查结果发布后,星巴克中国也“躺平”表示,“已确认12月13日媒体报道的两家无锡门店的伙伴(员工)确实存在营运操作上的违规行为”。
星巴克中国还声称,两家涉事门店已闭店进行调查与整改;中国内地所有星巴克门店立即启动食品安全标准执行情况的全面自查;立即组织对所有门店零售伙伴的重新培训,严格落实公司食品安全制度;针对所有门店,增加来自内部及第三方的定期检查与突击检查频率与范围;强化食品安全问题的伙伴内部举报通道;并探索更多技术手段,减少人为操作因素的干扰,争取从源头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然而,对于追求利润的星巴克而言,这一切或许早已积重难返。
3./星巴克高端“人设”崩塌/
“星巴克,也不过如此嘛。”在评论区,消费者对星巴克满是失望。
在消费者大为失望背后,是星巴克多年高奢“人设”的崩塌。
“我的白领朋友们,如果我是一个初中没毕业就来沪打工的民工,你会和我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吗?”
这是农家子弟麦子在2005年发布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开篇语。回忆自己18年奋斗史,麦子说,“我奋斗了18年,现在终于可以与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我已经融入到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了,与周围的白领朋友没有什么差别。”
对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来说,三四十块一杯的星巴克咖啡,仍是高端与奢侈的代表。实际上,星巴克让中国人学会了喝咖啡;多年来,靠着所谓“第三空间”概念,星巴克从众多咖啡馆中脱颖而出,成为商务洽谈、白领办公或享受咖啡时光的好去处。
为了维护其所谓高奢“人设”,选择直营模式的星巴克一向对外宣称:“以行业最高标准为基础,制定并严格执行星巴克食品安全金标准。”
在官网上,星巴克强调,2019年星巴克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顺利通过国际权威食品安全体系FSSC 22000认证审核,成为国内餐饮连锁行业中获得该项认证的第一家企业。
然而,这是一个“人设”不断崩塌的年代,星巴克也没hold住。
体面人,一向不屑于做投机取巧之事。同理,当一个人不再追求“体面”时,往往是从根底上坏的。这个根底或许就是过度追求利润。
在新京报的曝光视频中,星巴克一线店员直言:“报废就算店里面的钱吧?”“要考虑利润率”。
这一切都指向了星巴克的利润考核模式。
消费者“吐槽”星巴克:“那么大的利润还要用过期原料”。但也有消费者认为“咖啡只是毛利高,净利润真不高”。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公开资料显示,号称世界上特种咖啡的主要焙烧炉和零售商,星巴克成立于1971年,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目前已布局全球50多个国家。
据同花顺iFinD,星巴克年报显示,2021财年,星巴克合并收入为291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中国市场收入37亿美元,同比增长42%,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17%。截至2021年10月3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营业门店数共5358家。
“目前,中国是我们增长最快的市场,也是我们的第二大市场,并且是100%的公司所有。”星巴克在年报中表示。
▲图片来源:Wind
2022财年,星巴克中国计划总店数达6000家,布局中国内地230个城市。
星巴克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文·约翰逊曾多次表示,中国市场是一个依然具有增长空间的赛道,要在这片市场上,不断新开门店,继续寻求高速扩张。
的确,近年来,随着中国咖啡文化逐渐形成,这个市场迅速壮大。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咖啡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3817亿元,预计咖啡行业将保持27.2%的增长率上升,2025年将达万亿元市场规模。
但需要注意的是,第四季度,星巴克虽然收入增长,但其报告期内的同店销售却同比下降7%。对此,星巴克称,主要受到8月中旬疫情反复的影响,中国80%的门店受到波及。
这背后,或许是因为星巴克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中国咖啡市场壮大,资本迅速“杀入”。企查查数据显示,自2018年-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咖啡企业融资金额呈上涨趋势,2021年前三季度,咖啡企业融资金额已超过2019年全年,达59.84亿元,融资数量也高达30起。
这期间,星巴克的竞争对手不断出现。2017年6月才成立的瑞幸咖啡,也瞄准写字楼和热门商业区迅速扩张,成立不到两年就赴美上市,如今已在全国布局门店数为5671家,已经超过星巴克。可以说,哪里有星巴克,哪里就有瑞幸咖啡。
瑞幸咖啡发布未经审计的2021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公司期内总净收入为23.502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1.43亿元增长105.6%,其同期亏损收窄98.6%。这意味着,瑞幸咖啡距离扭亏不远了。
此外,Tims咖啡、Peets咖啡、蓝瓶咖啡等外资咖啡品牌从2021年开始加速布局中国市场。中国本土咖啡品牌Manner、M stand也迅速融资扩张。而奈雪、CoCo等主营新茶饮的品牌也先后推出多个咖啡口味产品。11月16日,麦当劳也宣布,旗下品牌麦咖啡计划未来三年投资25亿元布局中国内地市场,预计到2023年全国将有超过4000家麦咖啡。
毋庸置疑,对于星巴克而言,其咖啡行业龙头的位置将不断受到对手挑战。如果食品安全问题等顽疾不除,迎接星巴克的显然不会是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