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一统千亿复合调味料江湖?

谁能一统千亿复合调味料江湖?

2023-09-13 11:25Newseeders 合作伙伴
和酱油大战一样,这场细分领域的鏖战同样残酷,参与者有传统调味品巨头,也有新兴品牌及业外资本。

打工人心里一直有个难解之谜——为什么连锁餐饮越来越多,有镬气的小炒却越来越少?

大概五六年前,街边小炒餐饮店鳞次栉比,大家近乎一致地相信,小炒生意一直会热气腾腾。

物换星移几度秋,连锁餐饮和预制菜快速取代小炒店,开始走上前台。

连锁餐饮和预制菜得以迅速流行,复合调味品功不可没。它颠覆了以往烹饪菜肴时多次投放调料的习惯,只用一个料包就能轻松搞定一道菜,方便、快捷、标准化。

在家庭端同样如此,以往做一份红烧肉,盐、酱油、糖等各种基础调味料齐齐登场,现在挤开一个红烧肉酱汁料包,成菜后可与餐馆打成平手。

如今,国内20多家调味品上市企业,几乎都推出了复合调味产品。不仅有味精、鸡精,还有火锅底料、葱油、各种酱汁及调味酱等蜂拥而至。

靠卖味精,梅花生物年入百亿;颐海国际供应火锅底料,成就了海底捞火锅*股;专为B端供应复合酱汁的日辰股份,产品已超千种。

和酱油大战一样,这场细分领域的鏖战同样残酷,参与者有传统调味品巨头,也有新兴品牌及业外资本。

时至今日,这场战争还远没有走到终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大吃小,强吞弱的游戏。

01 潮起

复合调味品颠覆调味料的使用,也就在最近几年。一直以来,国内调味品市场基本由酱油醋盐等基础调味料,以及味精、鸡精、十三香等复合调味料产品把持。

事实上,复合调味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

1982年,天津调味品研究所研发出*中式菜肴复合调味品,并率先冠以“复合调味品”之名。同时,国内出现自主研发的复合调味品——肉骨膏粉。

可是,这些产品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市场热宠,被冷落在厨房一角。

直至上世纪90年代,龟甲万、雀巢(太太乐)和味好美等外资调味品品牌相继进入国内,中国复合调味品市场才开始起步。与此同时,酵母抽提物、肉类抽提物实现国产化,为国产复合调味品奠定了原料基础。

但那一时期,还是味精横霸南北的时代。梅花生物(600873.SH)、莲花健康等一大批味精企业崛起,产品家喻户晓。多年后人们对调味品的诉求升级,才有了鸡精、蘑菇精这类看似比味精更安全和健康的产品出现。

当时,以豆酱、蚕豆酱为主要原料的复合调味酱产品实现工业化,复合调味品领域的产品阵营愈发丰富。

这里必须要提一下调味酱的顶流老干妈、复合香辛粉的杰出代表王守义十三香,二者从不寻求上市,在细分领域闷声发财。

以酱油、醋及盐等为代表的*代基础调味料产品,以提鲜增味为主的味精、鸡精以及十三香、调味酱等为第二代调味料产品,两代调味品共存的局面维持至今。

直至2007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调味品分类》标准的出台,复合调味品行业发展才得以提速。

02 奔涌

味精曾在上世纪90年代盛极一时,培育了梅花生物、莲花健康等一众企业。味精产品的工业合成特征,一度被妖魔化。

在人们日益提升的健康意识里,工业合成产品与安全健康背道而驰。的确如此,吃了口干舌燥是能亲身体味到的最直接感受。

谈味精色变,导致市场对这一产品的需求大幅下挫。

2013年,中国市场味精消费量尚有114.6万吨,到了2018年,仅89万吨。据欧睿国际预计,今年国内市场味精消费量约77万吨。

复合调味料产品的兴起,挤压了味精企业的生存空间,一眼都能望见天花板。

以莲花健康(600186.SH)为例,2020年至2022年,其味精销量分别为11.76万吨、11.86万吨和12.05万吨,增长基本停滞。加之前些天收购自嗨锅折戟,这家老牌味精企业的转型之路,依然迷茫。

相比之下,梅花生物早已从味精业务破圈,延伸至饲料赖氨酸、苏氨酸和医用赖氨酸业务,味精业务已屈居第二。即便如此,味精业务年收入规模也有百亿。

随着复合调味品被广泛应用,各大调味品企业紧追不舍,味精行业前途渺茫。

一方面,调味品厂商寻求成长性业务,另一方面消费市场升级,特别是餐饮的扩张需求,复合调味品用武之地广阔。

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颐海国际(01579.HK)。它靠火锅底料起家,是海底捞(06862.HK)火锅底料的*供应商,后拆分上市。

背靠海底捞,颐海国际成为国内火锅底料行业里的头部企业之一,年收入61.47亿元(2022年)。

同样,一到腊月,在菜市场拉横幅的好人家香肠调味料,一站式解决灌香肠的痛点,背后的天味食品(603317.SH)靠好人家成名。当然这家企业的产品不止于此,还有调味酱、火锅底料等,积极向B端渗透。

日辰股份(603755.SH)2001年创立,专注为下游食品加工商和餐饮连锁渠道提供酱汁、裹粉、裹浆等复合调味料产品。其下游客户中,既有正大食品和圣农发展等食品加工商,也有味千拉面、呷哺呷哺、鱼酷等连锁餐饮。与此同时,公司2009年创建品牌“味之物语”,满足C端家庭消费者的需求,推出中式小炒系列、小龙虾以及烧烤酱等系列。

03 格局

复合调味品的发展,给予外界十分诱人的想象。据公开数据,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432亿元,增至2021年的15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3.9%,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597亿元。

这还远远不够。国外复合调味品产品渗透率为70%左右,国内仅为26%,国内人均复合调味品支出2021年为15.4美元,仅为美国、日本的约10%,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站在庞大的新兴市场面前,到底是跟,还是不跟?

调味品巨头海天味业(603288.SH)直接打出了明牌。2021年,公司一口气地推出了各种复合调味品。其中,有主打番茄的9种火锅底料,还有焖锅酱、小炒酱等7个中式复合调味品。

海天味业的自信在于,庞大渠道网络和品牌优势,产品不愁卖不掉。不过,在2022年年报中,并未单独披露这一产品销售情况。

这些匆忙涉足的调味品头部企业,其复合调味品的市场教育成本较高,导致扩张周期延长,困局暂时难解。

与海天味业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中炬高新、千禾味业(603027.SH)以及太太乐。中炬高新推出菌汤、牛油等火锅底料;千禾味业上架鱼香肉丝、麻婆豆腐等5款中式复合调味料;太太乐推出5款口味的复合调味料,都存在与海天类似的问题,后市发展又会如何?

传统调味品企业跟风,业外资本同样摩拳擦掌,就连榨菜巨头涪陵榨菜、粮油巨头金龙鱼(300999.SZ),以及肉制品巨头双汇发展,也相继进入了复和调味料战局。

在涉足全新品类时,品牌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前期几乎固化的品牌形象,譬如海天的酱油、太太乐的鸡精,早已深入人心,如何做好复合调味品市场教育,形成新的品牌认知?

在如今的复合调味品领域里,市场表现*、热度较高的,主要以火锅底料、酸菜鱼调料的川味调味品为主,已在中式复合调味品市场中占据头筹。

据公开数据,川味调味品2021年年销售过亿的数十家,大部分位于川渝两地,两地年销10亿元级的企业,就有天味食品、颐海国际、红九九和吉香居等。

其中,天味食品、颐海国际两家企业,一半收入均来自于火锅底料,可以说势均力敌。近年,两家企业大量投入开展营销活动,川味复合调味料一哥的地位,已争得你死我活。

*本文作者陈晓京,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斑马消费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