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泡沫过多的前几年,天价融资额一次次刷新我们的认知。挤满诺奖得主的Altos Labs获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30亿美元天使轮融资,刷新了生命科学领域融资的纪录。
我们开始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只有通过高额的融资、巨额的估值,才能体现企业的价值和意义。但在潮水退去,市场紧缩的当下,“在早期拿下大额融资=成功”理论还成立吗?
01 早期“融不够”,后期如履薄冰
“2019年-2020年,天使轮、A轮、B轮……早期融资推进很快,很少出现现在的情况。”高特佳投资集团副总经理王海蛟曾表示,早期的++轮融资更多,说明早期融资更难了。
天使轮和种子轮是创业者最早的一笔启动资金,相比其他轮次,这一轮的投资人身份很复杂。除了专业VC,亲朋好友、产业公司都有可能。也正是如此,天使轮/种子轮的融资似乎更没有章法,非专业投资人可能并不了解产业,谈估值像谈生意。
“在现在的融资环境下,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很糟糕的。”一位投资人告诉橙果局——他所任职的投资机构背靠知名孵化器,经手过多起初创公司的天使轮融资。从他的经验来看,天使轮融得不够的情况仍时有发生,特别是临床医生或者教授创业。
“现在的融资环境”这一时间限定,引起了橙果局的注意。投资人解释道:“现在行情普遍紧缩,和原来不能比。”
虽然无论何时创业都不容易,但现在的难度明显更高,一部分原因就反应在融资越来越困难上。几年前,当一个好的技术或者是好的想法出炉时,大家还愿意豪掷千金,用高风险来拼得一个高回报。所以融资普遍轻松,一轮没融够立马再开一轮也会有投资人买单,甚至一些投资机构的投后服务也会设法帮投资人填补空缺。
但现在金融市场紧张,投资人在天使轮出手数量、金额都远不如以前,特别是对项目考察的时间也大幅延长。这意味着,初创公司在出现资金不足的预警后,即使立马开启融资,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可能也要半年甚至一年时间才有资金到账。在这段“缺钱”的时间里,产品研发滞后、企业人才流失、被竞对超越等种种危机都有可能发生,对于根基不稳的天使轮企业来说,有些打击甚至是一击致命。
当然,也有部分创业融资融够了额度,但他们中的一部分付出了更多代价——拿更多的股份去换。但早期股权出让过多的风险不言而喻。随着企业的逐渐发展,后期A轮、B轮的融资金额只会越来越大。
好在,这种情况的企业并不多。
02 融资前不妨做道数学题
在投资遇冷的大环境下,估值一直都是把双刃剑。过低的估值无法支撑企业获得足够的融资额度,而过高的估值又可能会给下一轮融资带来瓶颈。一位在投资机构工作的药学博士认为,数学可能会帮助创始人们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股权的稀释比例需要设置一条黄金线。他在天使轮阶段对外稀释股份*不超过30%,这样更有利于后期融资,同时当企业发展到中后阶段时,也不容易出现“股权危机”。
其次是计算,“投资额÷(投资前估值+投资额)=投资人获得的公司股权比例”,以一家投前估值为8000万的企业为例,如果投资人在天使轮投资2000万,则将获得20%的公司股权。
最后是节奏。每一次融资就像是登一步台阶,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标准:天使轮的作用就是将企业运作起来,业务的扩张、产品的升级需放在A轮、B轮融资进行。
即便一口气拿下了巨额天使轮融资,这笔钱也不能“随心所欲”,如果天使轮的资金未能使用完,就不能进入到下一轮融资,麻烦就来了。
03 在天使轮,市场看“人”下估值
回到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决定性变数其实是企业的估值。
关于估值,我们曾多次讨论,而最终的答案是——估值是“玄妙”的存在。它反映出CEO对企业最根本的认识,以及对市场的理解,同时也包含了投资市场对企业未来的预测与判定。
在A轮及A轮后,企业可以综合公司近几年的净增长、产品创新度、团队能力、有无债务问题等各方面计算出一个准确的估值,进而确定一个合理的融资区间。此外,前几轮次的融资额也将影响到后期估值,很多企业或VC在开启融资或确定投资前,会因估值的高低开启一段“唇枪舌战”——在VC投相同金额的情况下,估值越高,VC能拿到的股份越少;反之亦然。
所以,在投融资活动前,很多企业都会请专业的FA团队进行估值判定,越到后期,对与估值的判断就更谨慎。
但在天使轮阶段的企业有所不同。天使轮阶段的企业一般没有稳定的现金流,在产品和团队方面都有待完善。他们很难和成熟企业一样,通过固定的估值模型得出一个准确的数值。
因此,天使轮阶段的企业估值往往采用“相对估值”,即与同赛道企业大致持平,如果产品创新度更高,且具有前瞻性,或许估值会高出平均值。但在这一阶段,大多数企业产品都还处于概念或样机状态,很难通过产品提高估值。“看人下估值”成为了这一阶段的关键词。
首先是看科研人。如果企业科研团队中有业内大牛撑腰,或是由教授科研成果转化而来,一般更容易给估值加码。硬科技一直是近几年投资圈的热点话题。虽然有些人说“教授不懂创业”,但在看重专业技术能力的投资人眼中,好技术就是硬道理,其他都可以帮忙配置。
其次是看管理人。如果管理团队经验丰富,特别是“知名公司高管”下场创业,企业估值一般都不会低。有经验的管理团队代表着他们始终在一线,对市场足够敏感,能够制定出符合公司发展的盈利模式。此外,他们很可能有能下沉的产业资源,帮助初创企业早期发展。因此,投资圈也流传着“高管创业自带光环”的言论。
回到天使轮投资本身,很多时候就是基于对“人”的信任而进行的投资。估值是天使轮融资的*步,在一切皆为空想的情况下,“人”反而成了确定因素,也成为了确定估值的关键条件。
04 来自投资人的六条建议
无论是“融”,还是“估”,对于天使轮阶段的企业而言都是一场角逐——与同赛道企业比,也同过去的自己比。如果说估值是靠市场定夺,那么融资额度的开放就得靠CEO自己把控。在采访的最后,几位投资人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 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找准行业中的位置
创业之初,年轻CEO很容易被眼前一隅所迷惑,认为自己选择的赛道、研究的东西一定是*价值的。但其实,认可与否还是市场说了算。在融资环节,需要足够了解自己,在行业中多比较、找对标,才能开出贴合自身需求的数字。
■ 让专业融资顾问尽早介入把关
崇尚原始创新能力的今天,科研人员创业的风气逐渐兴盛。但科研界与市场界仍存在诸多壁垒,科研人员创业更需要有投融资能力的专业人士把关。让融资顾问尽早介入估值评估、融资环节,科研人员的早期创业路才能走的更稳。
■ 把控融资节奏,很重要
融资结构需和企业发展规划相匹配。每一次融资成功,即是投资人对企业现有发展的肯定,也是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下注。企业是否在上一次融资中做出了成绩是投资人考察的重要标准。因此,要将企业发展规划细化到季度,给自己目标,也是给投资人参考。
■ 在时间上、资金上都留足预算
在公布融资金额时,除了考虑融资前估值,还需要理性估算每笔花销的具体金额。做到尽可能精确,避免融资短缺的情况出现。此外,还需将准确计算时间。初创企业在天使轮阶段很难有可观的收入,这时CEO要尽量避免出现企业“入不敷出”时间,降低创业风险。
另外,在市场普遍收缩的阶段,建议CEO在能融资的时候,尽可能留足富余,以便应对未来的波动。
■ 注意融资条款的设计,为值得长期合作的投资人保持特权
当遇到“合拍”且能提供良好投后服务的投资人时,CEO可以考虑与其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于付出更多的投资人,往往需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回报。在设计融资条款时,也要有所偏重。
■ 有时,良好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心是支撑企业继续向前的关键
近几年,从表达融资意向到最终拿到资金的时间越来越长。在真正收割之前,一切仍存在变数。有时,甚至还会出现突然中止合作的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是投资人的顾虑变多了,也是市场竞争变强了。
时代的变化,更需要创业者远离浮躁之气,有足够的耐性等待。在技术创新的对抗之下,大家都在咬牙坚持,期待破土而出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