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神药」会成为下一个伟哥吗?

「减肥神药」会成为下一个伟哥吗?

2023-10-25 08:44Newseeders 合作伙伴
然而时至今日,这股仅靠打针,就能“一劳永逸”的瘦身风潮,正面临质疑。

减肥药还能继续火热吗?

2022年底,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带货”,让丹麦制药公司诺和诺德旗下的,司美格鲁肽减重注射药物Wegovy受到热捧。

随即,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同一通用名下的Ozempic也被疯抢,甚至被美国FDA列为紧缺药。

2021年4月,Ozempic在中国获批为2型糖尿病药物。在名人效应与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下,该款药物也成为中国市场的“减肥神药”。

然而时至今日,这股仅靠打针,就能“一劳永逸”的瘦身风潮,正面临质疑。

10月5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以简报形式发表了一项研究。通过对1600万例受试者研究发现,GLP-1受体激动剂(包括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药物)治疗可能增加胃麻痹、胰腺炎和肠梗阻的风险。

不久前的9月22日,美国FDA也更新了司美格鲁肽的说明书信息,指出该药可能增加肠梗阻风险。

36氪截自JAMA研究报告

在华尔街,“减肥针”的热度也在减退。近日,有分析师表示,股市对减肥药的狂热正在制造一个泡沫,“但短期不会被戳破。”

另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减肥药概念股也出现了“过山车式”的起落。

10月19日,常山药业、百花医药、双鹭药业遭遇跌停。次日午后,翰宇药业发布公告,称其坪山分公司制剂生产基地通过了美国FDA的现场检查。随即,翰宇药业涨超15%,减肥药板块出现一定回升。 

Ozempic或存在滥用

陈曦是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168cm的身高,体重68kg。产后三年,996的工作节奏与带娃的生活重担,使她再难保持规律的运动,恢复往日的身材。

2023年上半年,在陈曦的母婴交流群中,已有多位好友通过美容院等“特殊渠道”购入了司美格鲁肽类注射剂。

今年9月,陈曦偶然发现京东电商可以直接购买Ozempic,一针售价500元至600元。只需勾选“肥胖”“已确诊此疾病并使用过此药”“无过敏史”等选项,即刻就能开出线上处方。次日,药品就能到达手中。

不过,三针后过后,陈曦主动停止了Ozempic的注射。原因在于,减重效果并未达到预期。

“注射*针后有恶心、饱腹的感觉,*周瘦了5、6斤,后续不再有明显的减重效果。且在第三针注射后,胃口与心情极差。”

陈曦的情况并非个例。因不喜欢有氧运动,健身人士何斌今年春季开始注射Ozempic,也仅是*针有减重效果。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GLP-1早已被广泛用于2型糖尿病及肥胖的治疗中,主要通过增强胰岛素分泌、减慢胃排空,起到控糖和减重的作用。”

有生物化学博士、医药赛道投资人告诉36氪。且在诺和诺德药品Ozempic的说明书中,早已标注了临床试验常见的不良反应。

其中主要为胃肠系统疾病,包括恶心、腹泻和呕吐。部分不良反应还会出现低血糖、急性胰腺炎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在说明书中,也有明确标注“甲状腺髓样癌个人既往病史或家族病史、妊娠期”等人士忌用。

需要提及的是,在美国食药监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公布的数据中,2018年以来,至少收到了60起自杀倾向报告,这些报告来自服用司美格鲁肽的患者或其医疗保健提供者。

当然,副作用在每一个体的表现皆不相同,减重情况也是如此。

同时,在物流层面,Ozempic有明确的冷链运输要求。如果冷链环节不当,也可能对药物疗效带来影响。在何斌今年10月的一次购药过程中,Ozempic到手时冰袋已完全化掉。

而与Ozempic在线上的货源充足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这款药物在线下医院的存货有限,甚至一度处于断货状态。

有2型糖尿病患者对36氪回忆,“2022年底谣言满天飞,说这个药是减肥神药”。也正是这一时期,Ozempic在医院经常没货。此时,医生就会为患者开利拉鲁肽或其他药物。

利拉鲁肽也为诺和诺德旗下的GLP-1药物,是司美格鲁肽的上一代产品,不过药效持久性较差,给药周期偏短,需要每日注射。

另有三甲医院内分泌科医师对36氪强调,2型糖尿病患者、超重或肥胖的人群才有必要使用司美格鲁肽。中国获批的Ozempic仅为针对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与减重药物Wegovy规格、剂量不同,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在该名医生看来,中国市场已存在Ozempic药物滥用的情况。

诺和诺德旗下不同司美格鲁肽药物情况;36氪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诺和诺德与礼来的“斗争”

然而,管不住嘴、迈不开腿,希望依靠“打针瘦身”大有人在。在何斌的健身房中,不少苗条的女士仍依靠Ozempic保持体重。

JAMA发布关于司美格鲁肽的副作用研究后,马斯克也发文称,“没有一种药没有副作用,但肥胖相关的健康隐患肯定超过GLP-1受体激动剂的风险。”

令人惊讶的是,Ozempic实际上影响了沃尔玛的食品销售。

此前,沃尔玛的一名高管发出警告,称那些正在服用Ozempic/Wegovy等GLP-1受体激动剂的消费者,购物需求有所降低,这类新型减肥药可能引起美国食品业发生重大变革。

另据分析公司Trilliant Health报告显示,2022年的最后三个月,美国医疗保健供应商开出了900多万张Wegovy/Ozempic以及同类减肥药物的处方。

也受Wegovy销量的带动,今年以来,诺和诺德的股价已上涨近50%,其市值一度超越奢侈品巨头LVMH,成为欧洲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除诺和诺德外,在新兴减肥药赛道,礼来公司同样不容忽视。

2022年5月,礼来的双靶点(GLP-1R/GIPR)减肥药物“替尔泊肽”推出,成为医药史上放量最快的药物之一。有研究表明,在副作用相当的情况下,替尔泊肽较司美格鲁肽有更出众的降糖、减重水平。

此外,礼来的三靶点(GLP-1R/GCGR/GIPR)药物Retatrutide,也处于III期临床研发中,首发适应症已转向了肥胖领域。口服版本上,礼来也采用了区别于多肽类的小分子药物Orforglipron,在给药方式上有很大优势。

尽管竞争激烈,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无疑已是行业标杆,在坐拥糖尿病这个大适应症的基础上,又拿下了减肥这个超级适应症,这就让该药物从医药概念跨越到了消费领域,市场空间大幅提升。

不久前,高盛分析师曾预测,全球抗肥胖症药物的市场规模,有望在2023年达到1000亿美元。这一预测基于2030年大约1500万美国成年人接受减肥药物治疗进行慢性减肥管理,分析师在肥胖症预测中排除了糖尿病患者。

36氪截自德邦研究院报告

不仅如此,司美格鲁肽还颇为有序地向着心血管、慢性肾病,以至于NASH、阿尔兹海默症等超大适应症拓展。

业内有声音甚至将司美格鲁肽与西地那非——也就是俗称的“伟哥”作对比。

西地那非原为治疗心血管疾病开发,偶然间发现有抗ED功效,也因此创造了巨大的利润,成为制药史的奇迹。

那么,司美格鲁肽能否成为下一个西地那非?如此巨大的市场“愿景”,中国药企又能否分得一杯羹? 

中国药企,谁在“浑水摸鱼”?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正处在临床研发阶段的GLP-1药物已有近百个,紧锣密鼓进行临床前研究的不计其数。

截至目前,仅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注射液、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利注射液获批上市。

36氪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搜索发现,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注射液的价格高得惊人,4.2mg/2.1ml注射液的规格,售价在2580元每盒。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18mg/3ml注射液,售价则基本在300元上下。

值得关注的是,华东医药与诺和诺德仍存在“专利之争”。

2021年6月,华东医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在中国的专利全部无效。诺和诺德财报则显示,司美格鲁肽在中国的专利权2026年到期。次年9月,诺和诺德也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上诉,双方的官司至今仍无定论。

不过,从当下两家产品的减重效果来看,诺和诺德更胜一筹。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显示,接受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治疗的肥胖症患者,68周内的平均体重分别减轻6%、16%。

除了上述两款获批上市的药物,另有不少中国企业研发的药物处于临床三期,涉及信达生物、丽珠生物等。

部分中国药企“减肥药”进展;36氪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制表

热潮之下,国内药企在GLP-1新药研发领域的投入热情不亚于当年的明星药物PD-1。但多肽类的分子量相比抗体药要低,药企想在GLP-1的分子结构上做出差异、并保持与竞品相当的药效,颇有难度。

医药行业观察家贺滨也认为,GLP-1类的大分子药物技术迭代较快,在礼来、诺和诺德占据前端研发的优势下,国内药企或难以实现技术突破。

而在资本的争相追捧下,GLP-1赛道“浑水摸鱼”的情况已经出现。

10月17日晚间,博瑞医药发布公告,称董事长袁建栋关于公司在研产品BGM0504注射液药效的相关言论具有误导性,该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而在此前,袁建栋的“以身试药”,曾让博瑞医药股价大涨。

几乎同时,康惠制药、百花医药也因“无中生有”,相继收到警示函。更早前,常山药业也明确表明,尚未开展艾本那肽对肥胖或减重的临床试验,该药物能否获批上市,存在不确定性。

另有观点认为,在产业链上游,原料药企业或有更多可能。

10月13日,翰宇药业披露的调研纪要显示,公司的GLP-1多肽原料药成功销往美国,且已进入分批生产和发货状态。曾有传闻称,礼来已在中国找到多肽化学合成外包商。

可以肯定的是,减肥药在全球范围内都充满机会,在推崇“白瘦幼”的中国市场更如是。

36氪截自开源证券研报

沙利文数据曾预计,2030年,中国将有3.29亿肥胖人群。平安证券在研报中指出,中国减肥药物的市场规模将在这一年达到149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2.9%。

不过,无论是对于爱美人士、投资者还是药企,世上始终没有“*神药”,“躺着不动”也永远不会成为“救命稻草”。

(文中陈曦、何斌为化名)

*本文作者谢芸子,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36氪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