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五大都市圈,谁最受益?

广东五大都市圈,谁最受益?

2023-12-26 10:06Newseeders 合作伙伴
12月20日,广东省政府网站发布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

广东,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长期以来是全国的发展引擎和改革先行者,也是中国经验的其中一个缩影。

近些天来,随着广东五大都市圈的发布,这片区域再次被授予重任。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增强大中小城市发展合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广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增长极……

12月20日,广东省政府网站发布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23年至2030年,展望至2035年。根据广东省发改委的解读,这五大都市圈,也是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具体来看,广州、深圳作为一线城市,将领衔两大都市圈成为广东经济发展助力。广州都市圈将着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全国高质量同城化示范区、全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典范区。

深圳都市圈则将加快构建以深圳为主中心、东莞和惠州为副中心、深汕特别合作区为增长极的“一主两副一极”功能区。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发展,有利于珠三角辐射带动粤西及大西南地区发展。而汕潮揭、湛茂两大都市圈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交汇点,是带动广东北部湾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拓展与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其他城市及台 湾合作的重要增长极。

从公布的范围来看,广东全省21城中,五大都市圈涉及17个城市,其中14个为全域纳入。共计覆盖人口1.08亿,占全省比重85.41%;GDP总量达12.08万亿元,占全省比重93.57%;覆盖土地面积9.2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51.5%。

01 打通城际隐形壁垒

此次发布的五大都市圈规划,是广东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对于广东地区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快速发挥职能,2016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0%,2022年达到74.79%,已经进入了城镇化成熟稳定阶段。但是,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省的短板所在。

其中一个明显表现在于,粤东、粤北、粤西地区城镇化率较低,城镇化率的差距也较大。

统计数据显示,在广东21个地级市中,有11个地级市的城镇化率低于60%,其中,湛江、茂名、云浮的城镇化率低于50%。反观珠三角地区,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中山和广州的城镇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4.79%),均超过85%。

与此同时,从五大都市圈的经济体量来看,珠三角地区和粤东、粤北、粤西地区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

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在2022年的GDP总量分别达到4.46万亿元和4.9万亿元水平,经济密度也达到2亿元/平方公里与3亿元/平方公里。相比之下,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GDP只有1.3万亿元,汕潮揭、湛茂都市圈的GDP更是不足万亿。

存在差异的,不仅仅是经济总量。从空间格局来看,其余都市圈在产业结构、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在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探索和试验中,需要进一步完善都市圈的功能和产业结构,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以实现整个都市圈的协调发展。”河海大学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智库首席专家刘奇洪向时代周报记者说。

在刘奇洪看来,五大都市圈的正式批复,也意味着广东省人口和经济的空间格局将进一步优化。这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具有积极意义。

02 构建差异化特色产业

广东作为工业大省,在全省推进“制造业当家”的背景下,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均强调,要强化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配套,激发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形成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广州都市圈为例,聚焦产业发展,广州都市圈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

实际上,经过多年的协同发展,广州都市圈在制造业、服务业、金融、商贸等层面已经具有了一体化合作基础与实践。并且在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优势明显,产业链关联梯度高。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区域利益协调难度大、功能过度集中,都市圈内除广州以外各市之间合作动力不足,跨市就业生活人口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衔接不够顺畅等问题。而同属广州都市圈的清远、肇庆等则具有生态环境等优势,发展潜力大。

因此,广州都市圈提出,将以推动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和数字化转型为导向,推动广佛产业高端化发展。并支持肇庆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和质量品牌建设,支持清远等地主动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新一轮产业转移。

这也意味着,通过都市圈建设,不仅有利于广州强化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门户城市功能,也有利于肇庆、清远、云浮、韶关市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获得更加开放的经济合作空间与平台。

聚焦产业发展方面,深圳都市圈也在“加码”。

深圳都市圈将携手打造科技创新产业体系,其中,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并重,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能级,促进产业集群价值链整体跃升。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湛茂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则计划,将基于本地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规划提出构建“两廊三带多集群”的产业发展格局,培育高端服务类、高新技术类、先进装备制造类、现代农业类、海岛海洋旅游等多样化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建成5个以上产值超千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

湛茂都市圈提出“双核一带五集群”的产业发展格局,“五集群”囊括了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先进材料产业集群、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绿色建筑业产业集群。

汕潮揭都市圈将构建“一脊一带、两核两环”产业发展格局,利用海岸带资源,围绕港口集疏运能力提升,实施“港区联动”策略,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石化、新能源、海洋装备、远洋渔业等临港产业。

需要注意的是,五大都市圈的发展不是各自孤立、割裂的,根据城市的不同定位、发展基础、产业联动等方面,既注重差异化,也注重都市圈产业之间的互动。

例如,根据规划文件,广州都市圈向东,将建设“与深圳都市圈联动发展轴”,侧重重大创新平台紧密合作、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集群建设;深圳都市圈向西,将建设“深莞穗发展轴”,构建布局合理、开放互通的区域创新体。

03  “圈”内谁受益?

不可否认的是,在广东五大都市圈内,不管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产业发展来看,由于有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的引领,这两大都市圈最为成熟,也均肩负带动辐射其他都市圈的任务。

这也意味着,在五大都市圈的协同发展之下,不仅广深进一步强化中心地位,包括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地以及广东省内非珠三角地区,都将从中受益。

分区域来看,对于广州都市圈来说,广佛两地的中心城区直线距离仅20公里,接壤地段长达197公里。广州高速发展的同时,佛山无疑是*受益者。

具体来看,自2009年签署同城化框架协议开始,这两个城市之间日益去边界化,发展要素流通也更顺畅。2022年交通数据显示,广佛两市间日均出行量171万人次,占湾区城际出行总量32%,约为深莞的2倍(84万人次)。与此同时,广佛之间跨城通勤人口达32万,大湾区内*。

此外,在《广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推动下,未来将形成“广州创新大脑+佛山转化中心”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而广佛同城化的下一个目标,是到2025年总体GDP达到5万亿元。

这也意味着,得益于地理区位优势,广佛两地逐步在交通互联、产业共建、民生共享等领域深度融合。并且随着国家战略的规划指引,佛山的能级将不断提升,也将*程度造福广佛市民的民生福祉。

除了佛山,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内,东莞、中山两地也将受益匪浅。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东莞就开始承接深圳产业、人口、资本等要素外溢,形成总部在深圳、产品研发与生产制造在东莞的一体化双城协同发展格局,推动东莞的产业转型升级、产业供应链不断完善。

现在,随着东莞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深莞两地的双城协同发展格局将进一步深化。

“这意味着,东莞可以更充分利用都市圈内的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全面挖掘自身潜力,培育成为一科技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之城。”刘奇洪说道。

此外,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内,寄托于深中通道,不仅方便了中山与深圳的交流,着眼于整个珠江西岸,还能大幅度缩减湛江、茂名、阳江、江门、澳门和珠海到深圳的时间。

按照当前的进度,深中通道今年隧道已经全部顺利施工完毕,预计2024年上半年可以建成通车。通车后,深圳西部和中山东部的通勤距离将压缩在30分钟以内。要知道,45分钟是一线城市上班族的理想通勤时间的边界。

也就是说,深圳—中山的“半小时生活圈”,和同城通勤成本相差无几。

“这极大地利好于两地人流、物流的联通效率,也给产业的协同及更多维度的融合协调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都带来了巨大想象空间。”刘奇洪说。

*本文作者丁远泓,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时代周报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