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制药圈「做局」的英伟达们

在 AI 制药圈「做局」的英伟达们

2023-12-29 10:23Newseeders 合作伙伴
一位医疗基金合伙人陈俊解释,站在风口上的AI制药初创公司们被捧上了原本不属于他们的高度。

“研发一款创新药,需要十年时间、十亿美元。”

在制药业漫长的历史中,这句话仿佛一个魔咒,吞噬着无数药企的时间和资源。

凭借在药物设计阶段展现出的高效率,AI制药一度被寄希望于颠覆传统制药流程。

在资本市场的追捧之下,AI制药也曾在二级市场写下神话,例如上市于2018年的BioXcel Therapeutics,2020年至2021年间股价暴涨近6倍。

二级市场的欣欣向荣一度引爆了AI制药一级市场,投资热潮蔓延至国内,尚未进入二级市场的中国AI初创药企们备受资本追捧,如融资总额超7亿美元的晶泰科技、估值增长了数十倍的英矽智能等等。

“几年前TMT基金大量转入医疗赛道时,很多都选择了AI制药这个方向,他们的估值逻辑和医疗行业原本的估值逻辑完全不同,对当时的一些项目给出了过高的价格。”

一位医疗基金合伙人陈俊解释,站在风口上的AI制药初创公司们被捧上了原本不属于他们的高度。

狂欢过后,二级市场开始进入冷却期,AI制药上市公司大部分开始出现亏损,一级市场的资本也迅速退潮。

2023年接近尾声,AI制药乃至生物医药行业仍在持续忍耐寒冬,大洋彼岸AI制药临床管线折戟、企业裁员的消息不断传出,而中国的AI药企们,却开始尝试在寒冬中登陆二级市场。

赴港申请IPO的英矽智能与晶泰科技,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在中国市场,还有更多的AI药企距离上市遥遥无期,仍在行业寒冬中为融资挣扎,因为资本的不断撤退而断绝生机。

01 “中国AI制药*股”的名头不好拿

“一上市就会下跌,直至跌到一个各方达成共识的价格,才会稳定下来。”

生物医药赛道投资人李晴说起赴港申请IPO的晶泰科技时,态度并不乐观,“作为一家CRO公司,却没有稳定的现金流生意,即便进入二级市场,也很难有好的表现。”

今年11月30日,从事CRO服务的AI制药公司晶泰科技向港股递交招股书,申请上市。

在AI制药领域,晶泰科技是第二家赴港申请IPO的公司,英矽智能早在半年前就已经向港股递交招股书,在晶泰科技申请IPO前不久,英矽智能的上市备案已被证监会予以确认,同意发行7089万股。

英矽智能与晶泰科技为何要选择现在上市?其中一个原因或许是来自于投资人的压力。

在2020到2021年间,资本市场抱着极大的热情与信心将资金注入AI制药赛道,其中成立于2014年、发展较为迅速的英矽智能与晶泰科技,在AI+自研管线与AI+CRO服务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的AI制药公司中算得上是代表案例,彼时正处于C轮、D轮融资的两家公司在一级市场吸纳了无数资金。

以晶泰科技为例,2021年度全球AI+药物研发领域共发生73起融资,总额超42亿美元,其中仅晶泰科技的D轮融资就高达4亿美元,占全年融资额的近十分之一;英矽智能也在2021年拿到1.87亿美元的高额融资。

重注的投资人们,期待着AI药企为他们带来丰厚的回报,作为后期入场的基金,*的退出方式就是二级市场。

“如果企业在上市之前被收购,按照现在的行情来看,金额肯定不会特别好看。”李晴分析,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还是等企业进入二级市场后再退出会更合适。

虽然如今二级市场的行情也不好,但至少是不断波动的,投资人可以在合适的时机灵活选择退出,只要退出时的价格比买入时高就是赚了。

即便遇到最坏的情况——上市即破发,对投资人来说也只是赔多赔少的问题,“如果一直拖下去,公司死掉了投资人可就全赔光了。”

除了来自投资人的压力,对英矽智能与晶泰科技自身来说,也到了不得不上市的时候。

2021年7月晶泰科技获得4亿美元的D轮融资后,在长达两年四个月的时间里再无资金注入,直至今年11月30日在港交所递表申请上市。

且作为一家以CRO服务为核心业务的公司,晶泰科技却始终没能实现盈利,自2020年起至2023年6月三年半累计亏损近50亿。

同时,晶泰科技的研发开支也不断攀升,2020-2022年以及2023年1-6月,分别为8354万元、2.13亿元、3.59亿元、2.34亿元,甚至超过同期内公司收入。

据晶泰科技招股书透露,公司预计2023年将继续亏损。

英矽智能面临的形势也不乐观,自2021年6月拿到1.87亿美元的融资后,后续两年里的3轮融资金额断崖式下降,仅为0.15亿美元、0.6亿美元和0.34亿美元,远远支撑不起公司做自研管线的巨额消耗。

如今的一级市场再也拿不到动辄数亿美元的高额融资,英矽智能与晶泰科技只能转向二级市场寻求新的出路。

12月18日,赴港申请IPO半个多月后,晶泰科技便对外公布已与中国银行深圳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获得中国银行深圳分行总额不超过50亿人民币的授信支持。

“上市之后,企业在二级市场会有更灵活的资金渠道。”李晴表示,进入二级市场的公司信誉度会更高,未来甚至可以抵押股票换取资金用于企业发展。

进入二级市场的英矽智能与晶泰科技将面临怎样的命运,投资人们看法不算乐观。

陈俊认为,产线能力将决定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AI制药公司的两条‘腿’要一起成长,一是自研管线的选择与进展,二是与大药企合作的能力。”

大部分AI药企作为初创公司,很难独立完成一条药物研发管线从开端到临床三期的全部工作,当管线推进到后期的时候,必然要与大药企达成合作,共同推进临床实验与产品开发。

因此,AI药企与大药企之间的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就尤为重要。

作为一家AI+Bbiotech公司,英矽智能当前的业务十分依赖于大客户,与复星、赛诺菲的合作为公司贡献了目前为止的绝大部分收入。

据招股书显示,2022年英矽智能来自五大客户的总收入为2730万美元,占当年总收入的90.6%。

过高的客户集中度或许将为公司的未来收入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而作为CRO服务机构的晶泰科技,不仅至今未能实现盈利,还在持续在研发、行政等方面进行远超营收数字的大额投入。

一家CRO机构,应该在公司发展前期通过客户订单把投入的钱赚回来,实现盈利后再继续投入、扩大产能,继而吸引更多的客户,形成正循环。

而晶泰科技的CRO订单收入还远远覆盖不了公司投入的成本,变成了反向循环,前期投入资金进行公司、团队建设,却接不到多少订单,接不到订单又继续投钱。

上市即破发,大概率是晶泰科技的结局

而作为国内的领头羊,英矽智能与晶泰科技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将直接影响国内AI制药一级市场的信心,“一级市场几乎永远跟着二级市场走”。

02 会打算盘的英伟达

这场AI制药的寒冬仿佛看不到尽头,每当人们以为即将触底反弹时,就会迎来新一轮暴风雪。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8月国内AI制药公司融资事件数达到本年度高峰,当月共有7家公司获得融资,到9月时,这一数字下降为4家,10月、11月则分别只有一家获得投资。

“今年下半年国内医药行业的大规模反腐对市场影响很大。”

投资人赵伟介绍,叠加医疗政策不清晰、医保议价情况不明确等原因,投资人们对AI制药乃至生物医药行业信心不足,“大家还没有想透中国创新药应该怎么发展。谁也不知道创新药上市了到底能不能赚钱。”

美国生物医药行业随着整体经济环境的好转有所回暖,但政府持续推进的药价谈判——“美国式集采”,同样对行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业内投资越发趋于谨慎的情况下,一位特殊的投资者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今年以来,从事芯片设计与生产的人工智能计算公司英伟达开始频繁在AI制药领域投资出手,5月至11月半年间陆续投资了9家AI制药公司,其中有2013年成立、管线已进入临床三期的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也有今年刚刚成立、募集种子轮投资的新公司。

在国际市场,近期发生的几乎所有大额融资中,都能看到英伟达的动作。

*家被英伟达选中的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在获得5000万美元的投资后股价上涨了78%。

与投资消息一同公布的,还有两家公司的合作:

Recursion计划利用英伟达庞大的专有生物和化学数据集(超过23PB和3万亿个可搜索基因和化合物关系)来加速NVIDIA DGX云上基础模型的训练,以便在NVIDIA的云服务BioNeMo上获得可能的商业许可/发布。

英伟达投给Recursion的钱,转了一圈又以数据费用和服务费的形式回到自己手上,这与CRO机构们几年前就在做的布局不谋而合。

在雷峰网此前文章《》中,曾介绍过CRO从药企的服务方变身投资人、曲线争取客户订单的策略,以获取更多的业务收益。

作为基础硬件设备的供应商,英伟达要不断发掘出更多需要持续的强大算力支撑的下游行业,才能撑起他们上游的业务量,AI制药刚好符合这一要求。

对英伟达来说,最希望医药行业的形态不断发展,*所有的药企都用AI计算,所有的药企都买它的显卡。

那么,英伟达在制药行业的渗透率就会大幅提升,相当于开拓了一片几十个亿的新市场,并且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相比未来可能从AI制药行业获得的回报,英伟达现在的投资实在微不足道。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制药行业是生物产业中单笔投资回报率最高的类别,只要投资的公司中出现一个重磅药物、达到1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这家公司的估值就会达到数十亿甚至过百亿美元。

赵伟指出,“英伟达在初创企业估值几千万或几亿美元的透明时期投资,未来获得的回报未必会比它卖显卡差,更重要的是,英伟达有能力承受失败的风险。”

科技、互联网等领域的头部大厂们布局AI制药,大多基于以上逻辑。

今年8月9日,亚马逊云宣布与生命科学行业商业服务提供商EVERSANA合作,共同推广AI驱动制药等应用;

10月25日,谷歌云宣布与生物制药上市公司Insmed合作,利用AI技术提高效率,减少新药开发和交付的时间。

腾讯、百度、阿里、字节等巨头也在持续布局,AI制药业内头部的英矽智能、晶泰科技等公司背后,都有这些大厂的身影。

巨头们都在培育自己的下游客户,下游的客户群体发展越稳定、越蓬勃,他们对上游产品的需求才会越明确。

03 缩手的投资人,尴尬的B、C轮

不同于英伟达这类“放长线钓大鱼”、意在培育下游客户的投资者,大部分以一级市场投资活动为本职业务的投资机构们,并没有借助业务合作收回成本的机会,他们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就是投资回报。

投资人们并没有放弃AI制药,只是很少出手了。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1月底,今年国内获得融资的30家AI制药企业中,绝大部分都处于天使轮到A+轮阶段,仅有1家公司获得B+轮融资、2家公司获得C轮融资。

融资情况统计来源于公开资料

投资人们在这一轮选择中,明显更属意处于早期阶段的初创公司们。

李晴介绍,当前一级市场出现这样的投资风向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

其一,如今处于D轮、C轮甚至B轮阶段的公司,大多经历过TMT基金涌入医疗赛道“搅风搅雨”的日子,估值被拱得太高,远远超出公司的实际价值,对投资机构来说再投下去就不划算了。

其二,行业形势较差的情况下,投资人出手更谨慎,“大家都怕亏钱,处于早期阶段的公司投资金额一般比较小,即使公司没活下来也亏不多,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其三,AI技术近年来正处于快速发展、迭代之中,自去年以来新兴起的大模型技术为AI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AI制药模型也随之有所进展,因此投资人们更愿意投资早期阶段的公司,期待它们做出与以往AI制药公司不一样的成果。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投资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早期项目,而非较为成熟的那一批公司进行投资。

处于B轮、C轮阶段的公司,则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处境中。

A轮及以前的初创企业,仍旧有投资人愿意持续注入资金,且公司在这一阶段的资金消耗较少,即便遭遇行业寒冬,也可以暂停研发进展、缩减团队规模,“处于僵尸状态撑个两年问题也不大”。

已经融完D轮的公司,例如英矽智能、晶泰科技,即便在一级市场融不到钱,也能另寻出路,转向二级市场谋求生机。

只有B轮、C轮的公司卡在中间不上不下,行业火爆时估值被拱到天边,导致如今无人敢再接盘,而公司的产品又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当年的融资不足以支撑公司走到明显的里程碑阶段,离上市更是遥遥无期。

想要活下去,也许只能向资本妥协,主动降估值或是接受其他更加苛刻的条款。

人们对AI技术与药物研发融合的尝试仅仅过去十年,相比制药行业百余年的历史,AI制药依然是一项新兴产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验证,才能发展成熟。

观望中的投资人们也在期待着一条顺利度过临床实验的管线出现,重振一级市场的信心。

作者注:文中陈俊、李晴、赵伟为化名。

*本文作者乔燕薇,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雷峰网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