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电视的浪潮中,AI技术成为各大厂商竞相追逐的新风口,号称“世界第二”的海信更是将AI当做自家电视的新基建。
今年以来,海信的新品发布无一例外围绕AI展开。春季发布会上推出了应用ULED X全场景AI计算画质平台的98吋以上大屏产品矩阵;前不久旗下品牌Vidda发布Mini LED AI电视,海信主品牌除了拿出AI电视E7N的同时,也推出了百吋AI新品阵容。
用海信视像副总经理王伟的话说就是,“AI已经成为海信产品的核心标签。”
的确,在黑电市场的复兴浪潮中,海信正尝试通过技术创新来讲述一个新的故事,试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然而,从行业层面来看,AI电视早已是大势所趋。仔细观察也可以发现,海信宣称的AI技术本质与市面上其他AI电视无太大差别。AI作为电视行业的新基建固然重要,但就目前来看,海信是否真正拥有超越竞争对手的硬实力,仍是个待解之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擅长调教软件生态海信,又该如何讲出一个新的、有深度的故事来吸引消费者?
1、AI电视激战正酣
去年AI大爆发,但其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即便是ChatGPT,带给人们最直观的印象也不过是一个比siri更聪明的语音助手。
直到今年,国内外应用厂商内卷之下,生成式AI在落地上的作用才真正体现出来。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电视厂商们也纷纷跟上了脚步。
这其中,海信算得上一马当先,很早就确立了AI上的方向,并在今年发布了星海AI大模型。据了解,星海AI大模型围绕的是“AI+显示”“AI+体验”“AI+场景”三大能力迭代,以提高电视在画质、音质以及交互的能力。
简单来说,AI可以赋予电视自适应最佳画质表现;赋予软件平台精准内容推荐、语音操控体验,并且能够让用户轻松实现跨设备、跨空间的多样化大屏服务,而海信实现这些主要是基于一款AI芯片以及众多AI智能体。
如果这些技术在去年能够融入TV那一定算得上遥遥领先,但如今这些已经沦为电视厂商的标配。
小米、华为等互联网品牌早已具备强大的语音交互功能,能够通过语音指令实现频道切换、搜索节目等操作。传统电视厂商方面,也都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为用户提供更创新的体验。
在前不久的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上,TCL、海信都展示了在AI电视领域的布局,三星和长虹更是把AI放在了更显眼的位置,两家都表示要ALL IN AI。甚至连海尔这个白电巨头也来凑了热闹,意图靠AI来分下TV市场的一杯羹。
TCL的TSR独立画质芯片搭配自研全识AI大模型的组合已经上机,长虹电视集成的云帆AI平台,三星电视上搭载的新一代AI芯片NQ8 AI Gen3,创维也在其主打的壁画电视上加入了大语言模型加持的AI助手功能。
另外,从日常实际体验上来看,这些厂商的技术呈现与海信相类似,都是从画质、体验和交互三点展开:通过AI芯片,对传统低清资源的画面进行优化还原,或是对画面的色彩、对比度进行实时矫正;接入自研语言大模型,使人机交互更加顺畅,通过一个简单的指令,让电视主动实现后续一系列复杂的操作。
基于大模型打造的智能体,为用户带来更细致的体验。简单来讲就是将一个通用大模型,分割成多个细分领域大模型,比如说想看球就会有一个非常懂球的助手出现,这项技术在PC、移动等应用端已经十分成熟。
在技术平权下,海信提及的这些功能,在其他品牌的AI电视上同样可以找到,甚至能够做的更全面。这就为其带来了一个问题:当AI成为行业的标配,海信如何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海信似乎没有拿出一个能够与同行拉开差距的技术呈现。
2、场景化打法遇困
电视行业早已步入存量竞争阶段,各大厂商面临创新瓶颈,不过正所谓“全局观大势,局部觅良机”。擅长在软件生态上做文章的海信,除了发力AI外,也寄希望于场景化,将游戏电视作为增长新曲线。
随着游戏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游戏电视作为一种新兴的产品品类,具备高刷新率、低延迟、高分辨率等性能优势,能够为玩家带来更加流畅、清晰的游戏体验,逐渐受到了消费者的关注。
客观来看,虽然游戏电视本身发展势头不错,但其并没有带动电视市场整体复苏。2022年、2023年电视市场依然量额齐跌,没有走出下滑的泥潭。科技新知认为,游戏电视的火热,更多推动的是电视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和品牌格局的新一轮重塑。
需要注意的是,在没有“游戏电视”这个明确分类前,智能大屏就已经具备了满足游戏场景使用需求的相当能力,但是用户并没有非常明确地认识到“智能电视是可以满足自己的游戏需求”这一点。因此,目前所谓的游戏电视其实本质还是针对应用场景、以及细分人群的一次传统认知、培育用户使用习惯的营销手段。
通过海信等厂商的具体产品,也能知晓一二。其游戏电视所提供的高刷新率、低延迟、高分辨率等性能优势,基本在更高端的旗舰产品中都能见到,更像是针对性的对某几点参数进行了优化。
目前游戏电视面临的大环境,与此前游戏手机相似。整体市场下行,中高端机型逐渐标配游戏能力。因此,游戏手机折戟的商业逻辑,似乎也可以映射到游戏电视领域。
但对于电视企业来说,开拓新的游戏场景是十分必要的,毕竟此前电视的使用场景、使用人群都比较单一,游戏场景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归大屏娱乐。这一点,又与游戏手机又有很大的不同。不过,在科技新知看来游戏电视仅是在参数上的优化,并没有改变电视的产品形态,而是把少数人需要的高参数,卷到了大众产品之上,本质是一次产业内卷下的技术升级。
其实相比游戏电视,艺术电视更算得上深度场景化的产物。
由于新颖的产品设计与形态,艺术电视一经问世便迅速蹿红。然而跟艺术沾边的东西都不太便宜,主流大尺寸的艺术电视动辄万元起步。但即便如此,各类艺术电视也让沉寂多年的彩电市场久旱逢甘霖。早在2021年,三星壁画电视便创下100万台的现象级销量。
壁画电视的定位,类似手机市场的折叠屏,都是通过新技术与产品形态的改变,在存量市场中寻找增量。但也是这种从硬件出发的改变,让擅长软件调教的海信有些力不从心。
拿最直观的销量来看,目前电商平台海信艺术电视相关产品的销量仅为500+,而三星相关产品为2000+,创维更是有10万+的销量。
半导体的属性、工程师的论文,加上产品经理的创意,组合成了“艺术电视”这个颇具想象力的产品,而这这个新故事海信却暂时没能讲好。
其实无论是哪些场景,电视的综合性能和使用体验才是用户对于电视最基本的需求。因此,仅仅依靠场景化来吸引用户是远远不够的,行业产品快速迭代之下,没有谁能建立起绝对优势。
3、参数调教优势不再
正如上文所说,海信在电视行业的核心优势,就是对于参数技术的调教。然而,随着同行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硬件上限碰到天花板,海信在参数技术调教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缩小。
之前在画质方面,海信的ULED背光分区技术曾经为其赢得了市场的认可。然而,随着OLED、Mini LED等新型显示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AI在画质调教上的作用显现,海信的ULED技术开始面临挑战。这些新技术在画质表现上更加出色,使得海信的ULED技术在市场上逐渐失去竞争力。
还有音质方面,海信的屏幕发声技术曾经为用户带来更加沉浸的观影体验。然而,随着杜比全景声、DTS:X等音效技术的普及,海信在音质方面的优势也不再明显。
而想要突破瓶颈,有两个大方向。一方面是继续对ULED技术进行升级和改进,但一个现实是,ULED本质是基于LCD屏的技术,而LCD屏本身就有上限,尤其是在MiniLed普及后,对于用户的显示效果、画质要求已经冗余,很难取得质的突破。用手机圈的例子来形容就是,iPhoneX已经满足用户所有需求了,但为了卖手机,苹果还是坚持一年一次小更新,但对用户来说已经没了换机动力。
另一方面,则是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尤其是芯片和屏幕厂商。但目前屏幕基本以华星以及京东方为主,其中华星与TCL的关系也使得TCL可以获取更多的技术资源和市场机会,从而加速其显示技术的升级和迭代。这也导致海信在硬件上的劣势正在成为隐患。
今年,可以说是电视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电视行业本身就在进行的大屏化、高端化升级,搭配上行业对开屏广告、“套娃”收费、操作复杂持续进行的治理,再加上有望给电视赋予新活力的AI,构成了电视未来的三大增长之道。
当然对于各大厂商来说,在投入上仍需保持理性,尤其AI技术上。有一句话在AI领域非常流行,即“不要高估AI现在的能力,但也不要低估其未来发展的潜力”。AI具备颠覆性力量,但如今仍具有局限性,例如尚不具备真正的理解能力、支撑大模型训练与推理的算力面临短缺等等,这也意味着电视行业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也要相对谨慎的落地和实施。
客观地说,目前电视厂商们所呈现出的“AI体验”仍处于初级阶段,更像是互联网电视时期的增强。在一段时间内,家电厂商们的课题是如何更好、更高效地训练模型,减少云端部署的延迟,再通过用户更容易感受到的方式展现AI带来的体验提升。这是海信需要面对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这些年来,电视产品的性能早已做到了天花板,各家品牌基本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大尺寸谁都有,4K、8K谁都拿得出,平面、曲面也都能做,所以在科技新知看来,未来大概率不是拼参数的时代,而是拼场景、拼内容、拼生态。在这个过程中,海信热衷的参数调教也会变得力不从心,如何为用户提供更新颖、更个性化的整体体验,将成为竞争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