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妆界,从来不缺少争奇斗艳。随着国产品牌“扬眉吐气”,外资品牌的好日子也一去不复返。
最近,法国知名品牌欧舒丹宣布正式停止买卖股份,直至撤回全部股份上市地位为止。这意味着在港股市场风雨飘摇 14年的欧舒丹彻底结束上市历程。
2010年5月,欧舒丹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也成为首个在中国香港发售股票的法国公司。自从上市后,欧舒丹的营收规模就不断增长,从6.12 亿欧元增长至 25.42亿欧元,增幅超过三倍,形成了一个拥有诸多品牌的美妆集团。
不过,随着市场环境日趋严峻和竞争激烈,欧舒丹深陷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中。
曾经坚定押宝中国市场的欧舒丹,难道在这片市场上已经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春天了?
1、深陷“增收不增利”困境
众所周知,欧舒丹是地地道道的法国美妆品牌,但其进入中国市场其实非常早。
1995年,欧舒丹便入驻中国香港市场。在10年后,也就是2005年,欧舒丹又正式进驻中国内市场。
由于看中亚太市场的巨大潜力,2010年时,欧舒丹选择在香港上市,增强在亚太地区的知名度。
当时,主打个护领域的美妆品牌并不多,但欧舒丹却无疑是这一领域的龙头品牌,推出过不少经典系列。
譬如欧舒丹在1994年推出的乳木果护手霜,连续30年都是护手霜最畅销的经典产品之一。
就这样,主打浪漫、幸福的欧舒丹轻松拿捏了一众精致女性消费者的心,尽管一只护手霜价格不菲,却并不缺销量。
靠着百元级的护手霜,欧舒丹一度占领中国各大高端商场的柜台。以此同时,从2021年到2022年,中国稳居欧舒丹的全球第一大市场。其中,2022财年占集团销售净额的比例一度高达18.1%。
据魔镜市场情报数据显示,从2022年10月到2023年9月,京东销售额TOP5手部护理产品中,欧舒丹独占四席,其中三套都是套装产品;在淘系平台上,在手部护理品类里欧舒丹的市场份额高达13.7%。
不过,随着大众认知加深,市面上的替代品也层出不穷出现,越来越多消费者对欧舒丹也渐渐祛魅。
最近两年,中国内地市场的销售额不断下滑,甚至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中。
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截止3月31日,欧舒丹实现销售净额25.41亿欧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1%;经营利润为3.08亿欧元,经营利润率为12.1%,低于上年同期的15.8%;年内溢利(净利润)约1.02亿欧元,按汇报汇率计算同比减少13.9%。
虽然销售额还在不断增长,但利润却处于下降状态。
与此同时,中国第一大市场地位也不保。
财报数据显示,2022财年到2023财年,内地市场占集团的总销售额比重从18.4%下滑至14%。如今,中国市场占总销售净额为12.9%,美国市场重回到第一的位置,而中国市场则回落至第二大市场,
2、过分沉迷于营销或许是“原罪”
在2024财年年报电话会议上,欧舒丹公司管理曾对中国市场经营做出分析:“受中国市场整体高端美妆复苏速度低于预期的影响,亚太区有机净销售额下降3%。”
一直以来,欧舒丹的毛利率都没有低于80%。但在2024财年中期,欧舒丹的毛利率却下降为78.3%。
归根结底,巨额营销费用的投入是影响重要因素之一。
早年间,欧舒丹可以迅速占领中国市场,甚至俘获一批中产们的心,与其强大的营销策略分不开。
在进入中国之初,欧舒丹引入了其在日本的营销模式,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开店,并进行了本土化包装营销。
此后,欧舒丹又签约不少当红流量,为其出圈奠定基础。2017年时,欧舒丹签下鹿晗担当其品牌代言人,借着鹿晗的超高热度,销量暴涨。
而在持续品牌营销下,欧舒丹这个“护手霜届的爱马仕”品牌标签深入人心,成为不少中产送礼首选。
最近几年,欧舒丹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加强品牌价值,更加大市场营销投入。
线上方面,为了吸引新的线上店铺流量,弥补线下渠道的人流下降,欧舒丹集团推出了新的网上商城渠道抖音。
同时,为了提升品牌定位,投资加强品牌价值、重新设计包装以及升级零售和数码体验。
线下方面,集团为了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对中国以及美国、日本和旅游零售渠道进行大量投资。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3月31日,欧舒丹的零售地点总数由上一年的2774个增长至3040个,增加9.6%。
而在欧舒丹一系列加强营销下,的确实现了高于市场水平增长。不过,正因如此,欧舒丹的利润也大受影响。
欧舒丹在财报中表示:“增加营销投资以维持品牌发展成为影响利润的因素。集团在营销、门店翻新、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和吸引人才方面进行额外投资,将在未来几个月和几年继续影响其利润率。”据财报数据显示,光2024财年,欧舒丹的营销开支就增加57.3%。
不过,对于利润短暂受影响,欧舒丹似乎并不介意,反而认为“随着新的国际和本地品牌加入,全球护肤品和化妆品行业的竞争继续加剧,此等投资对于巩固其所有品牌的现有优势仍然是必要的。”
3、瞄准下沉市场
“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是在裸泳。”
在消费降级的背景下,高价护手霜市场增长空间非常有限。况且护手霜等洗护产品可替代性高,尤其年轻消费者更喜欢多元尝试。
据美业颜究院数据显示,护手霜以中低端市场为主,其中20到40元价格带的销售额占比最高。反观欧舒丹护手霜,光30ml售价就高达百元左右。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欧舒丹在高线城市早已趋于饱和。品牌数读报道称,截止2024年4月,欧舒丹在中国市场拥有255家门店。其中上海和北京的专柜布局最密,分别有26家和19家,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的门店也有数十家,基本处于饱和状态。
随着中国市场销售额不断下滑,也已经让欧舒丹彻底意识到,一二线城市其实早已饱和,光靠大城市已经难以撑起整体营收,亟需寻找新的增量。
对此,和多数品牌一样,欧舒丹将目光瞄向了下沉市场。
毕竟,目前消费风向早已发生转变,三、四线城市的购买力日益加强。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三线以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70%,人口数约10亿,是一个庞大的蓝海市场。
在2024财年中报电话会上,欧舒丹高层表示,集团计划在中国三线和四线城市开设10至15家全新门店。
而“不算太贵,又有点高级”的欧舒丹则以稀缺性为卖点,轻松抓住“小镇贵妇”的心。正因如此,下沉市场的消费者数量越来越多,他们既有能力也有意愿为欧舒丹买单。
不过,欧舒丹开辟新市场,看似非常具有商业想象,但其实属于治标不治本。或许可以为欧舒丹带来一时的销售额增长,却无法让业绩实现持续性大规模增长。
究其原因,其实不难发现,欧舒丹市场增长乏力真正症结并没有解决。一直以来,欧舒丹都存在出圈产品单一的问题。因此,在新品频出的美妆届缺乏根本竞争力。
美妆行业常常以新颖理念打动人心。曾经,植物草本的概念更迎合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如今,消费者则更愿意为“早C晚A”的理念买单。
其实欧舒丹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一度试图通过“买买买”来加快收购扩张步伐,丰富产品品类。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欧舒丹陆续收购完成了多个品牌的扩张。譬如2008年时,欧舒丹收购法国护肤品牌Melvita;2012年收购韩国草本护肤品牌艾博妍Erborian;2018年收购美国个性化美妆品牌LimeLife;2021年收购北美高端身体护理品牌Sol de Janeiro;2024年1月4日收购意大利奢华家居香氛品牌Dr. Vranjes Firenze……
不过,虽然欧舒丹出手阔绰,但并没有推出明星单品俘获消费者。也难怪有人感慨,“欧舒丹收购半生,归来还得依靠一支护手霜打天下。”
结语
其实欧舒丹并不是第一个在中国市场遇冷的国外美妆品牌。
在此之前,已经有美宝莲、贝玲妃、悦诗风吟等多个外资美妆品牌或关闭店铺,或宣布破产,或黯然退出中国市场。相比之下,只是退市进行私有化的欧舒丹,境遇明显要好不少。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消费主义鼓吹下,不少女性消费者盲目迷信国外大牌,也让这些外资美妆在国内挣得盆满钵满。但随着消费者日趋理性,早已对国外美妆品牌祛魅,国货成为不少人的首选。
《2023年中国化妆品年鉴》显示,去年国货美妆的销售额同比增长9.96%,市场份额达50.4%,首次超越外资品牌。当国货品牌选择更加多样化,产品价格更加亲民,万年不更新的国外美妆,自然生存空间越来越狭隘。
欧舒丹瞄准下沉市场的选择并不错,但倘若不能积极创新,依旧执着用营销俘获消费者的心,那么,最终下沉的路也只会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