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IDG1.2亿投资,这位律师要干什么?

获IDG1.2亿投资,这位律师要干什么?

2016-12-21 14:17接招 合作伙伴
在蒋勇看来,律师群体本身具备很强的社群属性,这个群体的特征是有非常强的学习欲望和付费意愿,尤其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也更方便。

无讼科技 创始人 蒋勇

融资规模:B轮1.2亿人民币

投资方:IDG华创资本

法律人社群有什么特点?

你们的核心优势?

专业人士创业的局限是?

2016年12月4日,国家宪法日这天,位于北京798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无讼举行了一场名为「无讼有声」法律行业年度演讲活动,并且在其中发布了产品和融资信息。

在全场近千名律师的欢呼下,阿里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博士、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吴海燕以及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等嘉宾依次登台演讲,而作为这次发布会的东道主,无讼创始人蒋勇在一番演讲后宣布他们获得华创资本领投、IDG跟投的1.2亿人民币B轮融资。这是迄今为止国内互联网法律服务领域单笔金额最大的一笔融资。

法律社群中的人脉王

「不管你是我的粉丝还是微信好友,或者是无讼阅读的读者,都拿出手机给我照一下好吗?」发布会上,蒋勇向台下的律师寻求鼓励。被这位演讲者点燃的律师们情绪也高涨起来,纷纷举起手机,得到反馈的蒋勇很兴奋,继续了他激情四射的演讲。

这些律师大多数都是从全国各地特意赶来的,而且他们是买票来支持的——普通票的票价是99元,而至臻票的价格则是1253元。

在圈外人的视角里,这看起来只是一场融资发布会而已,但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大家之所以愿意来参加我们的会,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无讼所做事情的肯定,也因为前几年我们为帮助律师成长做了太多免费的付出,所以只要有无讼的活动他们都愿意参加,而且一些朋友明明买99元的票就行,但为了表达对我们的支持就去买了1253元的票,这可以说是一种情怀。」面对《接招》(微信公众号itakethat)的困惑,坐在记者对面的蒋勇解释道。

蒋勇所说的「付出」是指他在做天同律师事务所和后来独立拆分公司——无讼工作中,对律师群体在知识、工具、机会以及身份上的持续赋能。

也因如此,在过去四年多的时间里,蒋勇在律师行业内的个人影响力也不断上升,到今天,他已经成了当之无愧的「人脉王」,单在他的微信里就有近4万名律师好友——蒋勇有8部手机、8个微信账号,每个号都加满了人。所以他也经常开玩笑称自己是「全中国认识律师最多的人和被最多律师认识的律师」。

当然,对律师群体更广泛的影响还是在无讼平台上。自2014年8月成立以来,无讼先后推出了法律人专业社区「无讼阅读」、法律检索工具「无讼案例」、律师实务技能培训体系「无讼学院」、律师协作平台「无讼合作」等一系列产品,从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品牌塑造、业务合作等方面为律师提供帮助。目前,平台已经汇集了50万法律人用户,并与超过15万名律师建立了紧密联系。

在蒋勇看来,律师群体本身具备很强的社群属性,这个群体的特征是有非常强的学习欲望和付费意愿,尤其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也更方便。

「我们其实做的就是社群,我们是一家为这些专业人士服务,并且帮助他们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公司。法律服务是一个超过万亿的市场。」

在开放之前只是小有名气

两三年前,天同律师事务所的主任蒋勇也绝没有想到他们能在互联网专业服务上走出一片天。2014年年初,他们只是从微信公众号开始试水。名为「天同诉讼圈」的公众号从最开始就被定义为纯知识类的分享号,向律师群体持续推送文章,每天一条经过精心编辑的推送,当时由无讼的联合创始人徐晶打理。她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在法律出版社做过编辑记者。

后来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天同诉讼圈的后台关注人数就超过了10万,转发数过100万,总阅读数超过1000万,除了对行业的渗透,这个微信公号也大大增加了天同在行业内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给初次涉足移动互联网的蒋勇带来了惊喜。虽然更早之前,他就知晓连接和分享的力量。

「我们以前做社群的时候,想到的只是开放家门、去别人家拜访或者参加行业活动等这些线下形式,根本没想到去线上做社群。」

蒋勇所说的线下形式主要是指从2012年开始做的「天同开放日」,他们把自己十余年来在诉讼业务标准化管理体系和律所管理体系建设上的心得和经验向全国的律师同行开放。迄今为止,天同已经接待了行业内的近万名访客,其中不乏包括司法部长在内的律界「大腕」。另一个重要动作是从2013年开始,蒋勇在全国各地给80000多名律师做了300多场讲课分享,而这些都是免费的。

「在做这两件事之前,我们在行业中没那么大的影响力,那时候很少有人听说过天同,但是我们就本着一个想法,希望把好的东西去跟同行分享,所以只有我们自己主动去做开放,别人才会跟你来对接,越开放,连接的人越多,机会也越多,影响力才能越来越大。」

当然,也正是因为在线下对行业人员的开放,聚拢了人气,所以在微信公号起来后,天同诉讼圈才获得了相当可观的读者基础,有了爆发的势能。到2014年底,在无讼阅读APP推出后,之前积累的流量也全部导入,后来以知识为「基础建设」才演变出了越来越多的服务。

蒋勇认为,这就是做社群的精髓,「连接比拥有更重要」,这也是互联网的本质,「适用于任何行业以及个体之间」。

建立连接的前提是让自己变强

想让别人和自己连接,必须要让自己变得优秀、变得强大。

1971年出生的蒋勇和他的天同律师事务所本身就有一定的积累,蒋勇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后来供职于最高法院。创业后,天同律师事务所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他们是在最高法院及高级法院代理案件数量最多、胜诉率最高的律师事务所之一,现在创办无讼又走到了B轮。

而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两大武器,那就是「品牌定位」以及「保持专注」。

蒋勇2002年开始创办天同律所,从最开始他就决定专注于高端商事诉讼,后面四年也做过很多不错的案子。但是到了2006年,蒋勇就遭遇了管理上的瓶颈,所以他决定去读清华的EMBA课程。

$page$

在读EMBA期间,有一个管理之外的认识对蒋勇影响很大,那就是「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天同所从事的商事诉讼面向的客户正是大型企业,而当时天同还在一个很普通的写字楼办公,所以蒋勇决定将天同搬到另外一家5A级写字楼办公,虽然这次搬家导致他们的房租成本直接上涨5倍,但蒋勇相信这都可以通过业务赚回来,果然,搬到高大上办公室后,天同的业务成长很快,很快上了一个台阶,不仅如此,他们很快也吸引到了更优秀的人才加入。「你在什么样的地段决定了你做什么样的业务,也决定了你能有什么样的人才层次。」

从2011年起,天同律所的办公选址更有特点,他们搬到了故宫边上的一个四合院中去,成为「离天安门最近的律所」,到了去年,无讼独立拆分后,其办公室也在天同律所100米内的地方落地,而且请了国际著名的设计师来进行设计。

而在保持专注上,因为他们所代理的所有案子只有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要帮助客户去「赢」,所以这其中的所有要素和流程都要围绕「赢」这个需求去设计,包括律所的模式、品牌形象、内部人才结构、组织方式、流程管理以及案件质量控制等。

所以当天同做「天同诉讼圈」后,他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都专注于知识分享,先把影响力做透后,2015年4月才开始陆续搭建起律师学习合作的生态。

「我们先是自我成长,然后尝试与法律人建立连接。在此基础上,将弱关系的连接转化为强关系的连接,并且去想我们能为别人做些什么样的事情;再在这个基础上,孕育新的商业模式。回首这一切,当时确实没有想到我要去做互联网创业,没想到有今天的发展。但是事后回过头来看,每一步关键节点都踩对了,

我觉得这是因为我们有一颗初心,做向善的、向上的事情,至于说以后能有什么作用,到了那个时候自然会知道,所以我一直认为,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回过头来看,好像每一步都设计好了。」这就是蒋勇认为他们能从律师社群切入,做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的原因。

Q围绕律师社群,你们又陆续上线了其他服务,每一项服务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蒋:通过天同诉讼圈和无讼阅读渗透法律人群体后,当时国家也进行了司法改革,将千万份的裁判文书公开,这对无讼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是福音,因为这些文书全部可以转化为数据并进行检索,所以在2015年4月份的时候我们上线了「无讼案例」,这也是一个高频的入口工具,后来我们的数据团队又对这些裁判文书进行解构,识别出了每一份裁判文书中的案件类型、审理法院、代理律师、原被告诉求等诸多信息,并且将律师与案例数据关联匹配,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针对律师群体推出了「无讼名片」,它可以客观地展现代理过诉讼的每一位律师的专业领域和执业经验,可以说是律师在网上的「虚拟身份」。

后来面向企业端我们又推出了「无讼办法」和「无讼智能法务系统」两款产品。「无讼办法」是将企业不同类型的日常法律事务进行统包之后,精准匹配律师,相当于为企业在云端建立起了一个法务部。而「无讼智能法务系统」则能够针对企业的诉讼需求,推荐高性价比的律师,并且全程跟踪,提升案件办理过程的质量和效率。

我们希望通过匹配效率和服务效率的提升,从根本上提升法律服务的整体效率。这些产品背后都是大数据的力量,对创业公司的技术要求很高,所以无讼80多人的团队中超过一半都是技术出身。

Q无讼的一个重要合伙人就是CEO蒋友毅,他起到了哪些作用?你是如何找到他的?

蒋:毅总是技术出身,他从中科院软件所硕士毕业后在IBM工作三年,后被一家大型房地产经纪公司挖去做互联网转型的首席架构师,在那工作期间,大幅度提升了他们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为了拉他入伙,我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从2012年开始,我经常去找他,约他吃饭聊天,所以最后把他打动,这是我们在技术上迈出一大步很重要的原因,另外毅总的老婆也是律师,所以他对这个行业本身就有一定的感情。

Q你之前也在清华法学院兼职教过7年书,当老师的这段经历对后来创业有影响吗?

蒋:我那时一周讲一次,一年讲一个学期。所以我很善于讲课, 另外在讲课时我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听众的眼神和他的感受,他是不是听懂了,讲这个他感不感兴趣等,我只要是讲课这些都能关注到,不管台下是一两百人还是上千人都没问题。

我认为当老师的经历对我来说是有助益的,律师这个行业也是知识分享,老师是给学生灌输知识,所以是一脉相承的。另外我觉得当老师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都希望别人能够真正学到东西,希望别人能够成长,如果一个老师自私的话,他是讲不好课的,学生也得不到成长的。所以优秀的老师人都挺善良,会真正为学生着想,为别人着想,有很好的分享精神。

Q我觉得法律人和媒体人创业比较像,都是擅长个人突破,不善于与人协作以及管理团队,你是如何克服的?

蒋:就像你所说的,律师最大的特点是他的做事方式和思维模式都是通过每一个个案去解决,像手工业者那样,讲究工匠精神,但只有少数作为律所管理者的律师,他才会去思考一家律师事务所怎么管理,行业怎么发展的问题。

我最早做律所的时候,前四年也是将80%以上的精力放在个案突破上,放在管理上的精力不足20%,不过也是这样才赢得了很多案件,这是打基础的过程。

后来我就有意识的转型,放手具体业务,在管理上做更多的思考。特别是2006年去清华读了EMBA,这对我影响挺大。

现在的话,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互联网新技术上,让自己不断成长。所以在不同阶段思考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同的,但是必须要全力以赴,不管在哪个地方,做什么工作都要这样。

Q如果让你采访一位创业者的话,你会采访谁?

蒋:我中外各举一个人吧。国外的话就是Elon Musk,我看了他的传记,这是一个传奇人物,所以想当面感受下他的魅力和气场。

中国的话就是马云,我看过很多写阿里以及马云的书。我最好奇的就是当年创办阿里的时候,他真的看到未来十几年电商的发展了吗?

*本文作者钧识,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接招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新芽NewSeed处理。